为什么甘肃省地图划分的那么奇怪?

为什么甘肃省地图划分的那么奇怪?

为什么甘肃省地图划分的那么奇怪?那么狭长 很不适合管理吧?

一语成谶

甘肃目前的格局是元明清三代“便于中央管理、防止拒险格局”思维的遗留物。

一、被乌鞘岭分割的省份

1、自然地理中的乌鞘岭

在甘肃中部、省会兰州和河西第一镇武威之间,横贯着大名鼎鼎的乌鞘岭。这段只有几十公里长的山脉却在中国地理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海拔 3000 多米,山势险峻难以翻越。山脉以北为沙漠和绿洲为主要形态的河西走廊,主要城市为始建于汉武帝时期的河西四镇: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乌鞘岭以南为陇中高原,是黄土高原的西缘,以旱地农业和牧业为主,中心城市为兰州。乌鞘岭西南不远是青海的核心湟水谷地,属于青藏高原,中心城市为西宁。乌鞘岭处在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内流区和外流区、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交界处,这里同时也是北方草原游牧帝国、青藏高原羌藏农牧民族、中原农耕民族势力范围的交叉点。

2、乌鞘岭在汉羌 / 央蕃 / 央蒙拉锯中扮演的角色

乌鞘岭不仅是自然地理的分界线,同时也是人文地理的分界线。这段山脉全境位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如果我们把视角放大,可以看到,天祝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和青海的海北藏族自治县连城一片,成为插入普通县市行政区的楔子。这个楔子即传统上的华热藏族,为吐蕃军人的后裔。当然,反过来,这个楔子南侧的河湟谷地,也成了农耕汉族插入青藏高原的楔子。

到了宋元之交的 1253 年前后,藏传佛教领袖八思巴在乌鞘岭北侧的武威绿洲拜谒忽必烈并被封为国师,藏传佛教成为蒙古民族的主要信仰,蒙古的土默特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等部落先后进入青藏高原甚至控制拉萨。于是,明朝和清中前期,防止文化上已经形成同盟的蒙藏结成政治军事同盟成为中央王朝的重要地缘目标。准噶尔帝国甚至一度同时控制了西域、青藏高原和外蒙古,形成了对清帝国的陆上包围。而蒙藏联系的咽喉,就在乌鞘岭,这里是中央王朝和河西走廊联系最薄弱的节点。

图 1:乌鞘岭两侧相互交错的汉区和藏区。框中为乌鞘岭。

3、从人口分布和方言 / 文化区域看乌鞘岭

我们从人口分布地图上可以看出,甘肃中部从兰州到天水之间,是人口相对稠密的陇中高原,主要沿着渭河上游分布。而渡过黄河,从缺水的秦王川到武威绿洲之间,是五百里人口稀少的乌鞘岭和无法农耕的荒原,在古代是一个巨大的阻碍。在吐蕃占领之前,这里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羌族部落,到中晚唐时,成为吐蕃帝国切段中央王朝和河西联系的前哨。正是这 500 里的瓶颈,最终卡断了唐帝国和河西的联系,也成了北宋和西夏之间难以逾越的天堑。

图 2:框中为乌鞘岭。从人口地图上看,乌鞘岭的存在,导致兰州所在的金城盆地和武威绿洲之间形成了 500 里人烟稀少的山地和荒原。

乌鞘岭这道天堑,同时也成为兰州方言和河西方言的分界线、陇中文化区和河西文化区的分界线。

图 3:框中为乌鞘岭。乌鞘岭同时是西北地区蓝银官话金城片(金城为兰州古名,兰州即坐落于金城盆地,黄河穿城而过)和河西片的分界线。

图 4:西北地区城市民俗区域地图(未包含新疆),框中为乌鞘岭。可见乌鞘岭是安多藏区文化插入汉文化区的楔子。在这个楔子的西南为河湟文化区、东南为陇中文化区、以北为河西走廊文化区、以西为安多藏区。而它与阿拉善沙漠的蒙古族文化区的距离不足 100 公里。

二、陕甘分治,甘肃如何成为西北的“剩余省份”

我在之前一篇文章中写道:江苏之所以内部文化差异极大,是因为它是一个彻头彻尾为军事目的拆分出来的省份。苏皖分家时,江苏是宠儿,得到了南直隶的全部重要商业城市——南京、苏州、徐州、扬州和淮安,得到了南直隶境内的全部大运河。相比之下,安徽就是江苏挑剩下的地,主要城市安庆和合肥都是军事功能远大于经济功能,是不折不扣的“剩余省份”。(参考链接:江苏的地理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同样,明朝西北的陕西行省,也因为太大被拆分。相比苏皖分家的一刀切,甘肃甚至挨了三刀,成为比安徽更别扭的“剩余省份”。

图 4:挨刀之前的大西北:明代陕西都司,包括了今天的陕西和宁夏全省,甘肃的主要板块和青海的河湟谷地。

第一刀,陕甘分治。康熙 5 年(1666 年),陕西和甘肃分治。陕西得到了关中平原、汉中和陕北高原。出于防止关中割据的目的,渭河上游的秦州(以天水为中心)、控制陇山的陇东高原留在了甘肃。

第二刀,宁夏设省。1928 年,民国政府将宁夏单独置省,甘肃失去了最大的农耕区。

第三刀,河湟归青。1724 年,清朝设西宁办事大臣,管理青海省的蒙藏等少数民族。此时,西宁所在的河湟谷地仍属甘肃,相当于青海省长借了甘肃省的西宁市办公。1928 年,河湟谷地正式划归青海,并正式设省。至此,甘肃省的疆域终于定型。

让我们用一张图看看甘肃到底有多拼凑:

1、省会兰州所在的河湟 - 金城谷地板块,只分得了一半,另一半成了青海的核心区。兰州占据的陇中部分,人口约 1000 万,占甘肃的 2/5。

2、渭河上游(秦州),以天水为中心的渭河上游天然跟关中平原有更紧密的经济和文化联系。

3、陇东高原,与陇中高原隔陇山,与关中盆地有着更密切的经济和文化联系。

4、陇南山地,气候、流域、经济均属于四川板块,控制岷江源头,和汉中一道,成为防范四川割据的前沿。所谓“得陇望蜀”正在于此。

5、甘南山地,属于安多藏区的河曲板块,被单独析出,以方便控制河曲。

6、河西走廊,甘肃唯一称得上几乎独占的板块。但绿洲下游的额济纳和阿拉善划给了内蒙古,虽然经济和交通上,它们跟河西的联系更紧密。虽然河西走廊是甘肃省面积最大、最完整的板块,但是河西走廊人口只有 490 万人,不到全甘肃 2500 人口的 1/5。

图 5:甘肃为什么是“剩余省份”

三、兰州:从大枢纽到西北“南京”

前面提到,甘肃由 1 个相对完整的板块(河西走廊)、半个相对完整的地理板块(河湟 - 陇中)和 4 个纯粹为了防止割据而拼凑起来的区域(甘南、陇南、秦州、陇东),而把这些差异巨大的区域连接在一起的,就是兰州。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兰州城,就不会有甘肃省。

1、兰州:西北最重要的军事节点

汉武帝时期,中央王朝在兰州所在的盆地兴建据点,后成为霍去病征服河西走廊的前沿基地。据说,因这个盆地四面环山、固若金汤,故取名金城。黄河穿金城盆地而过,北魏时期,河滩逐渐淤出形成大片平地,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繁荣的城市,隋朝改名兰州,至今仍是唯一一座跨黄河两岸的城市。

兰州西扼青海核心河湟谷地;南望安多藏区的核心河曲地区;北守乌鞘岭,出乌鞘岭衔接河西走廊;东北沿黄河而下可控赛上江南宁夏平原(朔方);东出不远即达渭河上游谷地,沿渭水至天水出陇山就是关中平原。而金城盆地本身有崇山环抱之险、有黄河灌溉之利、又有陇中稀缺的平地,是极为重要的军事节点。

至乾隆 29 年(1764 年),陕甘总督衙门从西安移至兰州,定位“节制三秦、怀柔西域”。此后,兰州成为西北当仁不让的军政中心,在清准战争、抗日战争、中苏关系紧张期间扮演着重要角色。

2、与兰州渐行渐远的河西走廊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三线建设”期间,兰州被逐步建设为西北地区的科教、石化、重工业中心。有意思的是,“三线建设”的区域不包括“乌鞘岭以西的甘肃地区”。这是因为在现代坦克被发明出来后,河西走廊北侧的戈壁就不再安全了。在中苏关系最紧张的年代,我国在额济纳和阿拉善修建了大量人造山体。以防苏军钢铁洪流从中蒙边境入侵,沿黑河和石羊河进攻河西走廊。

因边防问题而没有得到三线建设眷顾的河西走廊,只能依托丰富的石油资源和有色金属矿藏发展矿冶工业,而这些矿业城市,又从传统的河西四镇中剥离出来,单独设立了嘉峪关市、金昌市。

出于国防需要和矿业发展而进行的产业布局和行政区划调整,却导致了河西走廊的经济和文化心理与兰州渐行渐远。在某些统计资料中显示,乌鲁木齐对河西的影响更大。

图 6:某些调查数据显示,河西走廊和乌鲁木齐的联系比跟省会兰州更紧密。

对于这种因外部客观因素导致的疏离并不应该视为问题,不是只有川陕鄂湘的“省会独大”和江苏“十三太保”这两种模式。行政边界不一定会阻碍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板块的自然组合。例如,美国的州界跟经济地理的区域边界有着巨大的偏差,纽约、圣保罗 - 明尼阿波利斯双子城、堪萨斯城、圣路易斯、奥马哈、费城、波特兰、辛辛那提等大都会的建成区跨越了州界。按照经济地理的规律制定发展策略,完全可以超越行政边界的限制。

甘肃将河西走廊单独列为“河西走廊经济带”,并计划将酒泉 - 嘉峪关发展成为该地区的中心城市。酒泉 - 嘉峪关双子城,位于乌鲁木齐到兰州近 2000 公里之间正中间,建成区相邻,人口过百万,为兰新线上最大的人口集聚区。如果这一发展策略成功,乌鞘岭南北两侧将分别形成以酒泉和兰州为中心的经济区域。

3、跨越省界的“兰西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

与此同时,甘肃省会兰州和青海省会西宁,距离上非常接近、经贸和文化联系紧密、气候更加相似,目前正在组建“兰西城市群”。

图 7:兰西城市群,可见以西宁为中心的湟水谷地东侧的开口正对兰州。

而陇东的平凉和庆阳、渭河上游的天水已经加入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而陇南和甘南,在可预见的很长时间内,仍然缺乏依托。

图 8:关中城市群

图 9:甘肃省县级行政单位人均 GDP 情况,可见人口稀少的河西走廊因矿业而相对富裕,人多地薄的陇中、陇南、陇东,还在积极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