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蜂是如何挑选或能成为蜂王的幼虫的?

工蜂是如何挑选或能成为蜂王的幼虫的?

奔奔马,可在淘宝搜索小店“奔奔马90后养蜂人”购买自家蜂蜜、红枣核桃

在蜂群中,工蜂蜂王都是二倍体(雄蜂是单倍体),工蜂蜂王在基因层面并无区别。一颗卵将来发育成蜂王还是工蜂,取决于幼虫期所获得的营养差异:

蜜蜂的幼虫期共 6 天,简单来说,蜂王幼虫工蜂幼虫幼虫期都会获得蜂王浆。但工蜂幼虫仅前 3 日龄食用的是较纯的蜂王浆,3 日龄后得到的是大量掺了花粉、蜂蜜的“低营养型蜂王浆”;蜂王幼虫在则在整个幼虫期食用的都是“全营养型纯蜂王浆”。

同时,在食物供应量上,工蜂幼虫和蜂王幼虫待遇也不相同:哺育蜂对蜂王幼虫的饲喂频率是工蜂的 10 倍,使得蜂王幼虫几乎是“躺在食物的海洋里”,对待工蜂幼虫则是“不饿着就行”的态度。

形似花生,孕育蜂王的特殊蜂房——王台
王台内部,是正在发育的新蜂王
王台内的蜂王幼虫,几乎是“躺在食物的海洋里”,吃不完!根本吃不完!
普通蜂房里的工蜂幼虫,食物显然不如蜂王幼虫充足

充足且高质量的食物供应,使得蜂王的个头明显大于工蜂,身体器官尤其是生殖器官发育完善,具有强度的生育能力;相比之下,工蜂的身体发育就远逊于蜂王了,虽然生理上和蜂王同属于雌性,但个头小,生殖器官发育更不完善,将来就只能成为奉献终生的打工人

需要注意是的,在幼虫发育前期,工蜂幼虫和蜂王幼虫得到的食物差异不大,因此,将小于 3 日龄的工蜂幼虫转移到王台中,工蜂幼虫可以被蜂群培育为正常蜂王,这就是“人工育王”的原理。

将 3 日龄以内的工蜂幼虫转移到人工王台中,放入蜂群,就能大量有计划培育蜂王

说到蜂群对蜂卵的“挑选”,实际上,蜂群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是不进行培育蜂王的,仅在 3 种情况下才会具备培育蜂王的需求,分别是:

1.群体增殖(分蜂)

2.更换衰老蜂王

3.偶然丧失蜂王。

第一种情况,分蜂,通常发生于春末夏初之际,此期外界蜜源丰富,蜂群经历一个春季的发展壮大,蜜蜂数量达到盛期,蜂巢显得拥挤,蜂王分泌的蜂王信息素分配到每只蜜蜂的数量相对减少,以及增加群体的自然本能,种种因素促使一些蜂群产生了分家意愿,也就是分蜂。

分蜂时,老蜂王和一半的工蜂离开旧巢,另觅一个新家;旧巢留给将来培育的新蜂王,蜂群一分为二,以缓解蜂群发展的窘境。

具备分群意愿的蜂群,会主动在蜂巢边缘筑造一些房口朝下的王台,王台是专用来培育蜂王的特殊蜂房。一些工蜂会迫使蜂王在王台内产卵,随即将产在王台内的卵培育成新蜂王。工蜂也会主动将一些位于蜂巢下缘的工蜂房改造成房口朝下的王台。

春末夏初,蜂群经过一个春天的积累,蜂量很多,蜂巢拥挤,是促成蜂群想要分家的重要因素。蜜蜂通过分家,既减轻了拥挤压力,还扩大了群体规模,是蜂群自然增殖的唯一手段
当蜂群产生分蜂意愿后,就会建造一批王台,用来培育新蜂王。分蜂王台一般建在巢脾下缘,建造数量较多,每片巢都能建造 3~6 个,每群蜂总数可达十几个,甚至更多
蜂群培育一批王台后,老蜂王会和一半的工蜂离开旧巢,寻找一个新的洞穴安家,在安家之前,蜂群会在附近树枝、建筑物上结团。这是今年 6 月红枣花期,本人蜂场内的一群蜜蜂产生了分蜂,在距离蜂场 200 米外的一棵苹果树上结团。

这种用于分蜂而产生的王台,称为分蜂王台。如果一颗卵被幸运地产在了提前构筑好的王台内,这颗卵大概率要培育成蜂王。

由分蜂产生的分蜂王台,数量较多,多分布于巢脾下部或边缘处,常见的中蜂或意蜂通常会同时建造十几个分蜂王台。在一些特殊的蜂种如埃及蜂突尼斯蜂中,蜂群每次可同时培养上百个王台。

第二种情况,新老交替,当蜂群中的蜂王逐渐衰老,蜂群也会筑造 3-5 个王台,培育新蜂王,用来更换原来的老龄蜂王,这样的王台称为交替王台

交替王台和分蜂王台比较类似,也建在蜂巢下层,只是筑造的数量较少,同时蜂群在产生新蜂王时并不会分蜂,多数情况下新蜂王和老蜂王会出现“母女共存”的情况。等新蜂王交尾成功并产卵一段时间后,老蜂王会自然死亡退出。

由于蜂王衰老,在蜂巢下缘建造的交替王台,交替王台数量少

第三种情况,突然失王,是由于疾病偶然原因,蜂群内的蜂王突然死亡,蜜蜂就会选择蜂群内一些 3 日龄内的工蜂幼虫或产了卵的巢房,将原来普通的工蜂巢房扩大,紧急改造成房口略向下的王台。这样的王台称为急造王台,用以紧急培育新蜂王。

蜂群将工蜂房改造成急造王台时,蜂巢内所有 3 日龄以内的幼虫或卵,都有机会逆天改命的机会。但蜂群并不会将这些幼虫都改造成蜂王,毕竟都培育成领导了,将来谁来干活呢?

蜂群也尽量排除改造卵,毕竟卵发育成幼虫还需要 3 天时间,失王群越早成功培育出新蜂王,对蜂群未来发展越有利!

此时,失王群会最倾向选择蜂房内 1~2 日龄的幼虫,即快又能保证未来蜂王的质量。

将含有 3 日龄幼虫的工蜂房紧急改造,形成的急造王台,这种王台往往直接建在脾面上,也是蜂群失王的表现

从以上 3 种情形就可以明白,一颗蜂卵(受精卵)想要发育为蜂王,概率是很低的——以意大利蜂为例,一只蜂王平均每天产卵约 1000 粒,每年产卵大约 20 万粒,即便每年培育 20 个王台,也只有万分之一的蜂卵才有机会成为蜂王!

生活在温带的蜜蜂,蜂王在整个冬季都是停止产卵的,蜂王在早春、秋季产下的卵,由于蜂群没有培育新王的需求,几乎也没有机会发育成为蜂王。

因此,新蜂王的产生时条件苛刻,只有少数“幸运”的卵或幼虫,有机会成为未来新蜂王:

1.产在在春夏之交,且产在巢脾下缘的蜂卵,有更大的概率成为蜂王;

2.当蜂群突然失王时,日龄在 1~2 日龄的小幼虫有更大的机会被“挑选”成为未来的蜂王。

如果说成为少数几颗幸运的卵,是选拔赛的开始,那么接下来,这些在王台中孕育着的新蜂王们还要经历比九子夺嫡更为残酷的淘汰赛

大约 16 天后,新蜂王们开始从王台中羽化,最先出生的蜂王,会用螫针逐一将尚在王台中的竞争对手们刺死;若两只蜂王同时出生,这两只蜂王也会立即抱打成一团,接着也会毫不吝啬的使用螫针去刺自己的姐妹,直到只剩下最后一个“胜利者”。

一只先出生的新蜂王,正在用螫针杀死王台中的“妹妹”
正在寻找空巢房,准备产卵的蜂王

成为胜利者的新蜂王,约在 7~10 天后进行“婚飞”,在空中与十几只雄蜂交配后返回蜂巢,再经过 2~3 天后开始成功产卵,才能真正成为一代新王呀!

因此,自然状态下的每一只蜂王的产生都不容易,是一部集自然法则、运气、工蜂挑选、同类竞争于一身的奋斗历程。


延伸阅读:

有哪些动物知道近亲繁殖危害大,而刻意避免近亲繁殖的?蜂蜜取走后,蜜蜂吃什么?流动养蜂人在搬家时怎样确定所有的蜜蜂都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