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一个时辰刚好是现在定义的两个小时吗?十二个时辰和 24 小时的关系只是巧合吗?

中国古代一个时辰刚好是现在定义的两个小时吗?十二个时辰和 24 小时的关系只是巧合吗?

知乎用户,爱女巫

我国有十二个时辰这个事儿吧,本身是巧合,但是一个时辰等于两个小时,这不是巧合,当时就是这么安排的。

根据出土文献内容来看,我国先秦时候是十六时制的,在人定,人睡着之前,只有十一时,人睡着之后还有五时。这个大多数人都睡着了之后的五时,变成了后来的五更。

到了《汉书》,直接把这五更去掉了,一天只剩下十一时(也可以理解成把五更整合成一个大时辰变成十二时制,因为这时候的十一时是不包括人睡着的那段时间的,并不能说是一整天有十一时)。不过,我们也要注意到,在早期就连经络都只有十一条,十一时和十一经络是很容易配合起来的。后来,人为追求对称,才给一整天加了一个时辰变成十二时,这时候已经到隋唐时期了,后面再说具体的时辰安排。

我们用地支附会时辰,开始也非常早,先秦出土文献中就有这样说的。但是,这很明显,不是有十二个的时辰,要如何才能分给十二地支呢?事实上,在不同的文献中,这种分配法都完全不同,没有共性,很是随意,但肯定都不均分,每个干支各占一个到几个时辰。

先不说隋唐以后,直说秦汉的时制。在这些时辰名中,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太阳的位置,另一类是人类或者动物的活动。

先说主观性强的,人类的活动,虽然贵族确立了三餐制,但在老百姓之间,什么时候吃,吃几顿都是没有一定标准的(老百姓可能没有朝食,贵族还有专门的夜宵时间),很难拿这个确定一个精确的时间段,吃饭睡觉时间不取等,有些记载上还另外加了一些表示同一意义的词作为新的时间名。

比如日晡时,吃晚饭的时候,有些出土文献上还加了一个下晡时。这是一顿盛宴终于吃完了,还是又补了一顿,还是到这个时候才吃,我们现在没有资料考证。

动物就更没准了,大家应该都经历过。比如一晚上鸡可能叫好几遍,所以在时间名中,出现了"鸡前鸣"、"鸡中鸣"、"鸡后鸣"和“鸡元鸣”这些表示好几次鸡叫的时间。

至于太阳的位置,我们都知道,在不同季节中,昼夜不等长。比如夏天白天长,就可能会出现一个时间段过长。古人增加了“日未中”、“日过中 ”这样的对太阳位置的描述,作为时间的名字。

这类更加细化的分时文献,一般出土在西北,都是不止 16 时制的。比如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甲种《日书》,再比如居延汉简的 18 时制,和随夏冬季节不同而不同的 32 时制。这种时制,可以很好地指导生产生活,但问题就是并不精确指定。

西北之外的地方,处理更简单粗暴,他们只留下像“日中”、“黄昏”这样现象明确的时间点,其他的能大概确定的就留下来,确定不了的就删除。比如《淮南子》的 15 时制、《史记》的 14 时制和 13 时制,尤其这个 13 时制,是明确说了如何分昼夜的,白天 9 段,夜间 4 段,这时候把五更都给改掉了,但显然实用性不强。这种不适用性体现出之后,大汉试行过把夜间加到 7 段,凑回 16 时制,也还是没有传到现在,我们脑子里还是秦制的五更,可能是打更的这个专业的人习惯了改不过来。这两本书比较接近当时的中枢,可见当时并没有实行真正统一的时制。

当然,我们还是要注意到一点,那就是不管是内地还是边陲地区,时称基本一致,西北地区只是在上面加上几个字来细分而已,他们去东部地区与人交流,即使各个时间段都不均分,但就是并不会有任何障碍。所以,汉朝时候,其实是没有人注意到东西描述时间是有显著不同的,没有统一时制的必要。秦明明书同文车同轨了,也并没有真正统一时制,这可能也是一个原因。

唐朝以前,连算命都没有时柱,只有六个字,因为那时候的人根本说不出一个比较确切的时辰。

后来到了隋唐时期,开始推行了十二时制,涵盖了一整天的时间。但是,这时候的时间仍然不是均分的,而是按照干支的阴阳属性,存在大时和小时。甚至直到宋朝时,官方的记载中还是这样:一大时有三小时,所以有初、正、末三分。小时只有一个,比如午时。所以我们说午时三刻,指的时间就不会乱,比较精确,大时就不会说几刻,而会说初几刻正几刻。所以这时候修订的经络学说,按时辰过经循行,比较长的经和比较短的一样,都是看起来同样几个时辰走完,就是因为长的经络走的时辰本来就更长。

到了元朝,用的时制如图所示,每个时辰都不均等,有大有小,最大的差异甚至差出了接近两小时。这不是为了方便生产生活,只是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所谓的太阳定位被传到了国内,基本是现在说的真太阳时的意思,但是它又不是实际生活地的真太阳时。由于不是很实用,说起几点钟了也不能精确表达,在短暂的元朝结束之后,就没人再用这种时制了。经过明清两朝,终于出现了我们现在知道的每个时辰两小时等分的制度。当然,这也是在外来传教士的介绍下才实行的,一个时辰刚好是两个小时。我们用这样的时制去套秦汉,甚至唐宋时医学文献里关于经络循行的认识,那就肯定是有问题的了。

我们现在用的时辰,包括早晚子时的安排,按照紫金山天文台的说法就可以了,他们就是钦天监。

尚民杰.从《日书》看十六时制[J].文博,1996,(04):81-85.
张德芳.简论汉唐时期河西及敦煌地区的十二时制和十六时制[J].考古与文物,2005,(02):67-75.
任杰.秦汉时制探析[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9,28(04):454-464.
曾宪通.选堂先生与秦汉时制研究[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36(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