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么降温解暑?

古代人怎么降温解暑?

一个男人在流浪,数不尽的人张望

从夏至到立秋后的这段时间,位于北半球的中国全境变得愈发沉闷炎热起来,这就是所谓的“三伏”,对于怕热的人来说,这是一年中酷暑最盛、最为难熬的时节,好在得益于科技的发展,今天的我们已经可以在空调房里惬意的渡过酷暑,可并没有这些现代制冷设备的古代人,又要如何熬过这苦夏呢?

古人也并非完全没有度夏的手段,在建筑房屋时,古人就预留了冷巷、天井这样的通风纳凉手段,除此之外,夏季的消暑冷饮冷食也是帮助人们对抗高温的妙方。

习惯了用冰箱冰镇饮品,或用制冰机制作刨冰和冰淇淋的我们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似乎这些可口冷饮都是伴随着制冷电器的诞生才出现的,但这其实是错误的!人们在夏天食用冷饮的历史可远比我们想象的悠久的多。

冰从哪里来?

在距今两三千年之前的周朝,有一部专门用来记载当时社会生活和风俗礼仪的《周礼》,在《周礼·天官》中提到了一个特殊的官职——凌人。“凌”是古代中国人对寒冷冰块的称呼,那么凌人又是做什么的呢?这其实就是专门负责为王室贮存冰的官吏,每年深冬,凌人就指挥劳工前往已经冻结的河流湖泊凿出一些干净剔透的冰块运回城内,城中的大型宫殿附近,早已建好了专门用来贮存冰的冰窖——凌阴,从河道运回的冰块被拖入凌阴后,会立刻被覆盖上厚重的稻草和木屑,在它们的隔温保护下,即便几个月之后盛夏来临,这些冰块也不会彻底融化,在我国陕西姚家岗挖掘出的秦国冰窖遗址可以贮存足足 100 立方米的冰块,如此大的冰窖甚至能持续不断的为附近的王宫供应一整年的冰块。

有了稳定的冰块供应,至少在周朝开始,王家贵族在夏季食用冷饮就成为可能,春秋末期的诸侯宴会上已经出现了冰镇米酒的影子,当时专门用来冰镇饮品的器皿叫做冰鉴,这种一类陶制或青铜制作的双层容器,在中间的夹层放上碎冰块后,冰鉴中间的饮品就能得到冷却,冰鉴也成为我国最早的“冰箱”。

等价黄金的稀罕物

可想而知,在没有制冷设备的古代,仅仅依靠开采天然冰并费尽心力的贮存,把冰保存到夏天很不容易,这样的冰窖也长期只为君王独享,秦汉时期的皇帝还会在三伏盛夏举行赐冰大典,有功的文武大臣也能分到一些冰块,但凉爽惬意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在寻常百姓家的案头上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冷饮的平民化也走过了漫长的岁月,直到魏晋时期,冰窖才放下了皇家专享的身段,逐渐出现在全国各地,而到了经济高度繁荣的隋唐时期,一些商人也开始在冬季囤积冰块待到夏天售卖,可即便如此,冰的价格也依旧十分昂贵,《云仙杂记》里写到,“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壁”,夏季的冰居然可以和黄金等价,显然,这样的冰和用它制作的冷饮还是巨贾大户才能享受的稀罕物什。而同时期的王室和官员对冰镇食品的使用也逐渐奢侈精致起来,据说唐朝宰相府前堂还专门开灶了方形的冰池用来冰镇水果,而唐玄宗时的杨国忠更是时常命令工匠把冰块雕凿成山峦、鸟兽的形状,这应该就是最早的冰雕艺术了。大诗人杜甫在《槐叶冷陶》里描述过一种使用槐树叶汁和甘菊汁制作的面食,将它放在冰里冷却后,就得到了“经齿冷于雪”的奇妙口感。

从豪门饮食到寻常百姓家

宋朝是我国经济高度发达的巅峰时期,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夏季的冰饮才真正开始走向寻常百姓面前,诗人杨万里写道“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来吃心眼开”,这时的商业贮存冰已经蔚然成风,夏天冰的售价也随着市场供应的增多而下降到普通家庭能消费的起的水平。民间的广泛使用让并冰的食用方式也变得百花齐放,当时的雪泡梅花酒、冰雪冷元子、甘草冰雪凉水、凉水荔枝膏已经成为汴京城里流行的冷饮,其中的“冰雪”,很可能就是用冰块刨成的刨冰。南宋建都杭州以后,地处南方的杭州城居然也出现了储存冰度夏的习惯,一些学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当时的气候比今天冷一些,杭州附近在冬天也能结冰并取冰,也有学者认为,这些冰很有可能是专门为了供应都城的夏季冷饮需求而从北方千里迢迢运输过来的。

宋朝时期对夏季冷饮的普及,当然得益于当时贮存冰的技术的发展,但也离不开宋朝皇室对冷饮的偏爱带来的“流行风”。根据当时的记载,在炎热的农历六月,宋朝皇帝在皇宫大殿里摆放了许多纳凉用的冰块,大殿里的气温甚至让受到召见的大学士洪景卢冻得瑟瑟发抖,可即便已经如此凉爽,皇室成员还是每天吃掉大量的刨冰冷饮,宋徽宗甚至成为历史记载里第一位因为吃了太多冰而导致肠胃生病的皇帝。

在宋朝民间还有一项新式的冷饮吃法,那就是把果汁、牛奶和冰块混合调制成的冰酪,由于当时的中原地区对奶制品的食用量并不大,冰酪只是当时种类繁多的夏季冷饮中很不起眼的一种,但谁也没想到,在随后的几百年里,冰酪即将跨越千山万水传往欧洲,以至于演变成一类直到今天还广受追捧的“冷饮之王”。

冷饮之王的诞生

宋朝灭亡后,北方游牧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早就在草原上兴盛的奶制品饮食习惯也随之发扬光大,元朝的夏季冷饮里也更多的出现了牛奶的身影。马可波罗到中国游历时也吃到了一种奶冰,而这种奶冰其实和宋朝时的冰酪区别不大,但马可波罗写到,“(东方的居民)喜食奶冰”,显然,使用牛奶制作的冷饮已经成为元朝冷饮的主流了。

机缘巧合之下,马可波罗回国前学会了奶冰的制作方法,冰酪也就这样传入了万里之外的意大利,300 多年后,法国王室花费重金从意大利人手中买到了冰酪的制作工艺,这一工艺又在其后传入英国,在英国人改良后,原本使用牛奶和冰块简单混合的“冰酪”,转变成更为绵密香浓的新式冷饮,这也就是今天的“冰淇淋”了。

铜碗声声乌梅香

有了几千年的冷饮祭奠,明清时期的夏季冷饮种类当然更为多样,但此时人们在夏天吃冷饮的目的已经有了一些变化,像我们前面提到的宋徽宗的例子一样,过度的吃冰很可能会导致肠胃不适,尤其是在传统医学的观念里,冰这样的“寒”的食物是不适宜多吃的,尤其是在明朝李时珍之后,如何能让人们既可以使用冷饮消暑,又尽量减少吃冰对身体的负面影响,就成了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的中国人需要考虑的新问题了。所以,明清时期的夏季冷饮,开始从单纯的降温消暑向医疗保健方面拓展,许多原本的药材也开始转变为冷饮制作的原材料,其中最典型的当属酸梅汤。

酸梅汤并不是明清时期才出现的新事物,之前的千百年里,古代中国人就已经使用乌梅、山楂制作消食健胃的药膳,但清朝御膳房对酸梅汤制作工艺的改进,让这种古老饮品彻底迸发了新机,通过和冰糖、蜂蜜与桂花共同煎熬,酸梅和山楂的酸味得到调和,自然冷却后的酸梅汤再经过冰镇就变得更为可口,至此,冰镇饮品和保健养生之间原本不可调和的矛盾被打破了,冰爽的酸梅汤不仅可以消暑解渴,也被赋予了祛热、安心、止咳和消食的药用功效,当时的北京城大街小巷里随处可见售卖酸梅汤的摊贩,摊主手持一对青铜小碗相互碰撞发出的清脆声响,已经成了售卖酸梅汤的特殊“广告”,据说在夏季开始销售酸梅汤后,北京城的茶叶销售量都会锐减,也足可见人们对酸梅汤的喜爱程度有多深了。

在度夏饮食这件事儿上,中国人已经足足钻研了三千年,和古人不同的是,制冷电器的广泛普及已经让今天的我们获取冷饮更为方便,冷饮的种类也早已不是古代那么局限,但在今天的冷饮制品里,我们也同样不难咀嚼出那些古老的影子,或许,小小一碗冰,浓缩的都是古往今来的中国人对生活品质的不懈追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