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我们的大脑获得记忆后会有一个巩固的过程,这个过程早在 2000 年前就被西班牙(罗马行省)的雄辩家昆提利安注意到了:
"curious fact… that the interval of a single night will greatly increase the strength of the memory,” "… the power of recollection .. undergoes a process of ripening and maturing during the time which intervenes."
在经过一晚上的睡眠之后记忆会得到巩固,这个谜团已经被科学家逐渐揭开面纱,有兴趣可以戳:
题主所说的”学一样东西过了好久再拾起来反而比先前更熟练“也是一种大脑在巩固记忆的过程。记忆巩固可以分为两种,突触巩固和系统巩固,突触巩固一般发生在学习后开始的几小时内,而系统巩固则可能持续数星期甚至很多年,很显然题主所说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巩固的过程。
系统巩固是大脑重新组织的一个过程,记忆开始编码于大脑中一块叫海马的区域,在这一过程中被转移到皮层,成为更加持久的储存形式。系统巩固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完全完成可能需要数年,而不像突触巩固只需要几分钟或者几小时就可完成。
当新的信息进入大脑,被编码后这些新的刺激会同时保存于海马和皮层区,接着海马中储存的那部分信息在你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提取 (recall) 中被激活,recall 是记忆形成的三大步骤之一,编码,存储与提取。经过开始的学习后信息在海马中储存大约一星期,这一阶段海马会”教“给皮层更多关于这个信息的内容,在记忆提取时,皮层的连接会增强,使记忆变得逐渐不依赖海马。
也就是说从开始学习后的一星期开始,记忆逐渐被转移到新皮质,可以被持久保存。这样看来,海马可以临时储存记忆,因其突触变化迅速,而皮层区突触变化缓慢。但是这一过程时间很长,甚至需要数年才能完成。
一个典型的病人
逆行性失意症和记忆的巩固关系密切,患者会遗忘了造成失忆的事件之前所发生的事情,而造成失忆的事件之后所发生的事情则不会受到影响。关于逆行性失意症的系统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而 Henry Molaison,也就是病人 H.M.,他为了治疗癫痫,切除了 2/3 的海马,以及内嗅皮质、梨状皮质以及杏仁核等区域,为此他也出现了严重的健忘症。
正因如此,他成了科学家们争相研究的对象,直到他 2008 年去世。他失去了编码记忆和巩固记忆的能力,因此就可以认为他切掉的脑区是和这些能力相关,而他失去了手术之前三年的记忆,这表明记忆开始会巩固于中颞叶,也就是他被切除的部分。
第一眼被帅哭了(˶‾᷄ །། ‾᷅˵)
【学习系列】
如何长时间高效学习? - 知乎用户的回答睡眠可以帮助大脑整理白天学过的知识吗? - 知乎用户的回答
怎样用 Mac 和 iPhone 高效学习? - 知乎用户的回答
Relevant readings:
[1] Squire, L. R., & Alvarez, P. (1995). Retrograde amnesia and memory consolidation: a neurobiological perspective.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5(2), 169-177.
[2] Frankland, P. W., & Bontempi, B. (2005). The organization of recent and remote memories.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6(2), 119-130.
[3] Haist, F., Gore, J. B., & Mao, H. (2001). Consolidation of human memory over decades revealed by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Nature neuroscience, 4(11), 1139-1145.
[4] Scoville, W. B., & Milner, B. (1957). Loss of recent memory after bilateral hippocampal lesions.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 20(1), 11.
[5] Milner, B., Corkin, S., & Teuber, H. L. (1968).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hippocampal amnesic syndrome: 14-year follow-up study of HM. Neuropsychologia, 6(3), 215-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