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打仗要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地打?

为什么古代打仗要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地打?

于朝阳,在丝路起点西安读历史

用图说话,一目了然。如果可以绕,这些城市就不会有它们的名气了。中国说大,面积第三,说小,历史也就这么几股地方势力来回搅。因为有地形存在,所以这些城市具备区位核心辨识度。这种区位战略禀赋至今都存在。当然,与经济禀赋并不完全挂钩。

驻军所在,如果是平坦的区域,一般是找到补给成本最佳的辐射核心点,在区域内形成协防联动,谁绕进去谁死。如果是具有山川形胜的区域,一般是找到用兵成本最佳的关塞要冲点,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交通循环线节点,更绕不开。

纵观古代那些承担过都城责任,或者著名军事要塞的城市,几乎无一不具备地形拱戴。除屯布 80 万禁军的北宋,其都城开封仅一面黄河三面皆是大平原。什么是形胜,有大江大河为屏,有高山险阻为障,独留狭长关道,防御纵深越封闭越长越好,后方腹地越平坦越大越好。

地形,经济上决定了平原耕种的产出能力大小,军事上决定了山川防卫的险要程度,补给上决定了驻兵成本的高低。江河湖泽与群山隘口的分布,能够形成具有高区域辨识度,高集聚人口能力的核心区位。如果这里再具有一定规模的平原腹地经济,则可成为路线上的最佳囤兵点和补给点。这种脱离一产的行政、军事、货品集中供给的聚落或地带,加上古代城防体系,慢慢得就演化成消费型区域中心城市。城市的集聚效应,吸引着越来越多所在区位板块的人口汇集,推动着各类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进而加强了城市在经济上的规模优势与辐射能力。而其周边平原耕地的大小,又成为城市的人口腹地,成为城市经济的基础和依托。

稍有逼格的战争,就不会是为了纯屠杀,而是为了占人口、抢地盘,将来是要文化转型,消化治理的。单纯为抢经济存量的强盗,一般是乌合流寇,也没能力摆脱核心城市内屯扎的正规军,反应极为快速的强力追踪式打击。王朝维系不下去的时候,往往是正规军连流寇都不如的时候。当然,游牧民族也经常干纯打劫的事,农业经济的中原王朝也才有了把人口稀疏的山川险阻收入囊中以为纵深屏障的动力。

正儿八经的扩张逐鹿战争,既不为单纯掠夺,其实也有战略性弃守,这种对暂时不能有效补给和控制的区域,主动撤离得长远举措。就是为了不被切断后路,毕竟保存有生力量——人,是对战争更至为关键的。

战争,的确是一座城一座城打,但并非是一座城挨一座城打。比如周文王伐灭黎国(今山西长治一带),秦昭王长平决战(也是山西长治一带),其战略目的就是为控制太行八陉的南四陉,直接剑指敌国中枢殷都、邯郸。这是区位战略价值,并非此地经济具有特别大吸引力。打上党这座城,是为了俯控更大一片区域,而不是为了它旁边的下一座城。长期具有交通要道,相当经济价值的殷邺、邯郸,形胜却不足。事实上,地方郡道治所,往往就是经过历史验证的,县城群中心城市。先秦喜用城池划分范围,就是因为那时交通尚不发达,达到城市规模的聚落还不够多,城镇对比农村的辐控优势特别大,控制一座城池意味着一整片区域被收入囊中。

和平时期,地理形胜的权重优势并不突出。但战争时期,地势形胜的力量是很大的。日本用了多少年,才撕开中国第二地理阶梯的一个小口子,自己也已被拖垮了。

占领一座有战略价值的城市,往往意味着这座城市作为核心所承担的整个周边亚区,也一并被攻破占领。起码占领整个板块已经是十分容易,迟早的事了。这种城市往往是这个大板块的行政、指挥、补给中心。失掉了就只能当游击队了。而不具备特别高战略价值的城市,即使经济繁荣,也不一定能守得住,至少需要花费极大的,超出承受范围的成本才能守住。

关防形胜强的城市,没法绕。比如从山海关打沈阳,怎么绕?比如从函谷、潼关、武关打长安,怎么绕?形胜极强的城市,往往险地纵深更长,合围的群山更高,靠的是河流冲击的谷道形成关隘和古道,至今也是这样修公路和铁路的。如果周围全是高山,不走传统河谷古道关隘,全靠翻山,开路的效率不说,就到敌人那,恐怕不是累得缴械,就得饿得求饶,何况能走到多少人呢?毕竟士兵不是驴友...而且你在外绕大圈,人家在内走小圈也早就完成换防,到了也是以逸待劳,等着砍瓜切菜掉脑袋,这样的战争意义何在?如果绕过去就把对方中枢给端了,那说明竞争对手中枢设置的是个幼儿园级的水平,你中彩票啦。

一马平川上的城市,可以绕。但补给是个问题,机动能力也是个问题。所以轻装奔袭的骑兵,通常是在草原或平原上,还要有压倒性的攻击力优势,像霍去病那种。中国这种被高山环嵌的广袤耕地平原,军力部署的本质是区域协防联动,后方粮道贯通。敌方的部队在区域中心城市驻扎,我们绕过去了,然后呢?我们再绕过一座城市。然后呢?我们又绕过一座城市...再绕,绕,绕,最后遇到关隘了,根本进不到敌方中枢区域。然后我们迷茫了:我们是来看风景的吗?毕竟中国的军事力量不是抢掠型的游牧民族。我方是小股不被发现还好,如果是大股军队进不了那么深就会被发现,周边数个城市,远超过自己的兵力马上就开始从四面八方合围过来了,而自己没后路,粮食可能也吃完了,那断了后路永难回家的感觉应该不太秒...所以绕过去,没意义,在平原上推进占领大城市,是为了延伸补给线。其实近代以后,战争机动性更强了,平原上已经不算一座城市一座城市推进了,而是像河北全境沦陷,豫东全面崩溃,山东大势已去……诸如此类的说辞。正说明了,中心城市的战略权重随着交通技术发展也不断在被集中和强化。在东部大平原上失掉最具形胜的城市,意味着部队没有稳定的驻地,势必难以维继。北宋定都大平原的开封,大抵是逃不开一溃千里的最终命运。

但是游击队,比较喜欢绕过去。本质上,他们就是破坏后方,搞一次性目标。打游击人数也少,轻装简从,不易被发现。像晋察冀边区这种,重山边上大平原,是游记队再喜欢不过的地形了,绕过去搞完就立马撤进深山,倒是能把“绕过去”破坏后方治理的价值发挥出来,但战略作用是极其有限的。

当然,战略大迂回,有点像绕。但那不是绕开城市,或者绕开整个板块,是战略弃守的更高段位表现。还有暗渡陈仓,偷渡阴平这类声东击西,多路虚实出击,从前提上讲,都用于瓮中捉鳖的战略大形势下,对方也没得跑,这是进军路线不同,而不是绕开某座城市,至少绕不开咸阳、成都这种真正的区域中心城市。如果非要把小型县、镇算都做城市,当然也行,如前边所说, 打仗的确是一座城池一座城池打,但不是一座城市挨着一座城池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