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商周之后,大型的青铜器越来越少了?

为什么商周之后,大型的青铜器越来越少了?

马前卒

文化从来是政治的附庸,政治又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不用大型青铜器作为礼器,从表面上看是个文化变异问题,本质上就是经济基础从青铜器转向铁器的结果。大型青铜礼器不再代表战略储备,也不能用来炫耀国力,所以会在几百年后退出历史。这和今天阅兵不阅骑兵,钞票上不再印蒸汽机和马帮是一个道理。

第一套人民币

之前和朋友聊天,说起商周时代的贵族喜欢青铜礼器,我说九鼎轻重能决定国运,这是因为青铜就是潜在的兵器,代表军队数量;朋友凑趣,说“礼乐”被用来衡量国家发展水平,因为音色源于金属铸造技术,代表军队的质量。"孔子闻韶而三月不知肉味",和美帝炫耀 F22、中国军迷爬墙看四代机是一回事……秦始皇作为最后一个成功的旧时代贵族,建国后要“收天下之兵……铸以为金(铜)人十二”,一方面是要削弱其他前贵族的力量,另一方面也代表了青铜贵族的恶趣味……可惜铁器时代毁了他的宏大计划。

后来我又在当代社会找到了可靠的佐证:西南铜鼓。

西南少数民族的冶金技术比较落后,同时气候温暖潮湿,铁器锈蚀快,所以长时间停留在青铜 - 铁器并用阶段,那些地方的酋长就和几千年前的中原贵族一样喜欢青铜礼器。建国后解放军剿灭叛乱贵族的时候曾缴获许多铜鼓,带走战利品的时候,土司贵族们和几百年前一样恸哭不已,又宛如 2000 年前的东周贵族丢了九鼎。可见生产力水平是青铜礼器存在的根本原因:

明史卷二百十二《刘显传》:
万历元年,明军扫荡叙州都掌蛮,破九丝城,得诸葛铜鼓九十三,铜、铁锅各一。阿大泣曰:鼓,声宏者为上,可易千牛;次者七八百。得鼓二三,便可僭号称王。鼔山颠,群蛮毕集。今已矣!’锅状如鼎,大可函牛。刻画有文彩。相传诸葛亮以鼓镇蛮。鼓失,则蛮运终矣。”
广西民族传统文化——铜鼓文化
当铜鼓的社会文化功能向象征财富和权力的方向演变之后,人们除了对其追求数量之多外,还追求其形体的庞大。从汉代开始,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等粤桂系统铜鼓竞相比大,正如《广州记》所述:“俚僚铸铜为鼓,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庞大铜鼓悬置于庭堂,有如中原地区象征皇权的铜鼎,是权重一方的民族首领的无上威严,令人望而生畏。
铜鼓产生于从原始社会跨入阶级社会的初期,那时“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主持祭祀和指挥军阵的大权已被少数贵族首领所垄断,用于祭祀和战争的铜鼓,已经不是一般的乐器,而是少数贵族所占有的、象征财富与权力的重器。随着祭祀活动的频繁,铜鼓也常陈列于祭器当中,逐渐的被赋予神秘色彩,成为通灵的圣物,演变成为沟通人神的礼器。

对了,江西至今还有个铜鼓县。
铜鼓县卫星图,潮湿的南方丛林山区。
铜鼓县的广场雕塑

下面里是前几天的另一篇文章摘录,具体说明了这个问题: 对人类历史影响最大的 10 个发明是什么?为什么? - 马前卒的回答
对于大河流域的文明来说,青铜武器和马车(包括马)的价格都非常“合适”。既没有昂贵到无法批量生产,也没有廉价到人人拥有。这意味着职业军队可以不依赖祭司集团的支持,自行解决对外战争和对内镇压问题。神权社会因此遇到了两难境地——不组织新型军队,就会被外部压力消灭;组织了新型军队,就会被反噬。总之,祭司和他们控制的民众不是向其他城邦的军队投降,就是向本城邦的军队低头,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意味着世俗政权的出现。
圣经里的以色列人要求:“我们定要一个王治理我们,使我们像列国一样——有王治理我们、统领我们、为我们争战。”与之对应,中国上古史中也有禅让制被废除,大禹子孙世代称王的记录。这显然都是军事贵族集团确立自己地位的过程。实际上,甲骨文和金文的“王”字本身就是斧钺之形,意思是控制武装的人。军事首脑称王,军官和骨干士兵就成了军事贵族。

新兴的青铜贵族集团很清楚自己权力的来源是对金属资源的控制。以色列第一任国王所罗门为圣殿铸造了铜柱和青铜水池,在远东的中国,“(青铜)鼎之轻重”可以衡量国家的强弱。这些青铜“礼器”既是炫耀,也是战略资源的储备。按照半神统治者的设想,只要子孙保有这些铜器,就能应付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但他们万万没想到,“礼崩乐坏”的末日危机并非源于青铜储备不足,而是因为新的金属改变了游戏规则。

和青铜相比,铁并不是一种非常优越的材料。青铜百世不腐,铁却会在几十年内出现明显锈蚀。但铁矿比铜矿分布广泛的多,几乎遍及所有文明地区;而且铁不需要锡、铅等金属来制造合金,直接就能制造工具,任何掌握冶铁技术的地区都可以自行打造铁器,还可以通过控制碳含量的方式来锻造坚韧的钢材。就算早期的铁制武器质量还不如青铜器,至少也可以明显改善农具和其他工具,把有限的青铜集中给军队,大大缓解金属稀缺的问题。所以,炼铁技术一出现,就迅速扩散,在两三个世纪内传遍整个欧亚非大陆

如果金属工具足够廉价,就不会只有贵族才用得起。一旦村里也有了铁匠,即便不依附于贵族,农民也可以自行用铁犁翻开坚硬的土地,各行工匠也不必一定要留在贵族的私家作坊里,可以带着钢铁工具到处去施展自己的手艺。从此,家庭是最基层的独立经济单位,只要国家能直接向家庭征税、征兵,就能从平民中组建强大的军队,扫平各路诸侯。青铜贵族因此成了多余的阶层。在中国,这意味着统一的帝国取代分裂的贵族领地。试图拯救青铜时代“礼乐”的孔丘去世还不到三个世纪,秦始皇就消灭了所有旧时代诸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设置太守。此后郡(州)县制一直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就算是长城外的蛮族军事集团夺取了政权,也会放弃原本的军事贵族分权制,转而用中央任命的官僚去管理地方。

补充:

既然铁器时代不以金属礼器为贵了,那么新的“礼器”是什么呢?其实这也不难回答。礼器的本质无非就是一个词:“炫耀”——我能把这么多有用的资源放在这里浪费,所以我很牛,所以我对被祭拜的神灵(祖先)很尊重。青铜时代大多数人用石器劳作,装备上青铜工具的人才算人,所以要炫耀青铜礼器。到了铁器时代,金属普及,村村都有铁匠,大家都能用铁器劳作,所以金属相对“贱”,人反而贵了。所以铁器时代要么炫耀闲置人力,要么炫耀众多劳工用铁器堆积的巨大工程。这表面上看起来更浪费,实际上比青铜时代还是进步了,因为浪费青铜意味着大多数人根本就只能当“野人”(对应于使用青铜器的国人和百工)。我之前也写过类似的内容: 马平:3015 年 会有中学生记得上海么?
最终极的炫耀是浪费人力。因为农业社会富庶的时候,平民也可能买得起长衫,让女儿裹起小脚。但社会变的富庶了,人力成本也会同比例上升,平民还是不可能雇得起太多仆人,也肯定买不起耗费太多人力的商品。所以,统治阶级显示身份的重要手段就是通过商品和服务浪费劳动力。旧时的官袍、礼服大多有精细的纹绣,这倒不是绣花图样有格外的威严,而是官员炫耀自己有资格“消费”这么多劳动力。家具、房屋装修要雕复杂的花纹,既证明主人雇得起很多木匠,也说明雇得起很多仆人来擦洗凹凸不平的表面。门房本来一两个就够,但就算在太平世道,富贵人家也要雇上【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门上,说东谈西(红楼梦第六回)】,炫耀的就是这份“没用”。更有甚者,宦官虽然已经丧失了性别,但富贵之后也要娶媳妇、娶小妾,无非是在心理上求一个面子。

帝国时代游戏里的奇迹建造完成会赢得胜利在现实中有什么影射意义? - 马前卒的回答
大多数古人的绝大多数生命都在泥地上劳作,在土屋茅舍中睡觉,一生辛劳。对于他们来说,再精妙的教义,说服力也比不上宗教仪式的视觉冲击。换我从乡野之间走进上面这种肃穆的大厅,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照在身上,耳边响起唱诗班的宏大合唱,就算本来对宗教一无所知,恐怕也会立刻生出敬畏之心。所以,历代宗教领袖和帝王都拼命修筑宏大的建筑,在感性认识方面巩固自己的统治。萧何在统一战争尚未结束的时候,就急着为大汉帝国修筑壮丽的首都,并这样回答刘邦的责难:

天子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
—《汉书·高帝纪

这应该就是“奇迹”的存在意义。贫瘠的青藏高原上建起布达拉宫,雅典城邦要搞万神殿,几百万人口的埃及文明修建金字塔,客观上都在发挥震慑平民,维护统治秩序的作用。只是不一定都能像圣索菲亚大教堂那样对外族起效。

还有皇陵、天坛、紫禁城等大型工程,也是铁器时代的“礼器”,这一点在秦始皇身上体现的尤其明显。嬴政收天下之兵,这说明他是最后一个成功的青铜贵族;筑秦皇陵,修阿房宫,又说明他是第一个铁器时代帝王。阿房宫本质上就是一个大土台,秦始皇真的需要这个台子来登高望远吗?显然不是,他是要通过巨大的工程量来震慑前来朝拜的天下英雄。
今阿房村南附近,有一座大土台基,周长约 310 米,高约 20 米,全用夯土筑起,当地人称为“始皇上天台”。阿房村西南附近,夯土迤逦不断,形成一长方形台地,面积约 26 万平方米,当地称为“郿坞岭”。这两处地方是阿房宫遗址内最显著的建筑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