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食物会被水煮软,有的会被煮硬?

为什么有的食物会被水煮软,有的会被煮硬?

卫小妖GOGOGO,爱下厨爱拍照的设计师分享美好生活的一切

这是个结合了日常烹饪常见现象深入思考的一个很好的问题,大家可能都可以想到和蛋白质的变性(尤其鸡蛋这块)、淀粉糊化、脂肪液化等化学变化有关,这里想再深挖一些内容,并且结合更多烹饪原理和技巧来阐述。

食物在水中加热或变硬或变软,有的单纯只是因为「热量变化」,比如水煮鸡蛋或者烤鸡蛋甚至不放油直接平底锅煎鸡蛋,都会使鸡蛋质地变硬;有的是因为水 + 热量一起起的作用,比如单纯的就是加热面条或者面团,不会变软,而是变硬。而有的食物在水中的变化不是固定单一的,比如水煮肉,可以先变硬再变软等等。

而食物之所以在水煮时候发生质感变化,归根结底就是水和热量改变了「食物主要的支撑结构状态」,总结下来,加水煮后食物是变软还是变硬,取决于下面几个因素:

食物类型:

有些食物本身质地就比较软,有些比较硬。

比如土豆和胡萝卜煮熟后会变软,而坚果比如杏仁、榛子等,是很难用水煮软的。这就是前面提到的「食物本身主要的支撑结构」不同,较软的食物通常含有更多的淀粉,而较硬的食物可能含有更复杂牢固的纤维,这里分几种类型的食物:

1.富含淀粉的碳水化合物类食物

淀粉在常温下是不溶于水的,但当水温升至 53℃以上时,会发生溶胀,崩溃,形成均匀的粘稠糊状溶液。本质是淀粉粒中有序及无序态的淀粉分子间的氢键断开,分散在水中形成胶体溶液。

富含淀粉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比如土豆、大米、面条和燕麦等,加水越煮越软,就是因为「热量」和「水分」导致淀粉颗粒膨胀,破坏细胞壁并释放淀粉单分子,这个过程就是著名的「淀粉糊化」过程。

2.肉和蛋类等富含蛋白质类的食物:

肉加水煮熟后,相比「生肉」的质感,会变硬也会变软,主要原因如下:

「蛋白质变性」

肉中的蛋白质(如胶原蛋白和肌动蛋白)在高温下会变性或松弛。当它们变性时,蛋白质会缠结在一起并形成更紧密的结构,导致肉变得更硬。这和烤、煎和烧烤等干热方法过度烹饪时肉变硬的原因相同。

利用不同蛋白质变性所需要的温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完美掌握煮出「溏心蛋」的诀窍。

如何煮出好吃的糖心蛋?

另外蛋白质变性,也是西兰花、菠菜和芦笋等一些富含蛋白质的蔬菜在水煮时变软的部分原因。

「失水」

当肉在水中被煮沸时,会失去水分。肉中的水分因受热而膨胀并进入到沸水中,会使肉脱水,肉的质地也因此更密更紧实。

「明胶转化」

肉中的胶原蛋白在煮沸过程中分解成明胶。虽然明胶在热的时候是软的,像果冻一样,但它冷却后会变硬。由胶原蛋白形成的明胶有助于使煮熟的肉变得坚硬、有弹性。

「肌纤维损伤」

同样是富含蛋白质,鸡蛋是加水煮后就会因为蛋白质变性而凝固变硬,而肉类加水煮后会经历一个「先变硬,再变软」的过程,不光和蛋白质变性有关,还因为长时间煮沸会损坏肉中的肌肉纤维。

肉煮的时间越长,「肌纤维」累积的伤害就越大,质地也变得越软越糊。从这个原因考虑,其实可以将题目中的描述补充的更全面一些——较短的水煮,会使肉变硬,而较长时间的炖煮(一个小时或更长时间)最终会使肉分解成柔软、粘稠和糊状的质地。

3.富含脂肪类的食物:

富含脂肪类的常见食物有来自植物的核桃、芝麻、花生,来自动物的肥肉、动物内脏和奶油制品等,虽然都是富含脂肪,但在水中煮后的质地状态变化还是有差别的。

对于来自动物的富含脂肪类的食物,脂肪由甘油三酯、磷脂和甾醇等脂质组成。

加热时,这些脂质分子会变性或分解,导致脂肪变得更软。另外,脂肪中的脂质分子通过氢键等弱键结合在一起,水煮时,这些分子间键会因热量产生的高动能而断裂,脂肪也会因此变得更软,更容易「流动」。同时,在水中煮的时候,融化的脂质还会和水分子混合并乳化,同时还会吸收水分,这些都会使得富含脂肪的食物变得更加柔软、更加容易流动。

对于来自植物的富含脂肪的坚果类食物,即使水煮,也很难变软。

这是因为坚果本身水分含量极低,坚果本身紧实密集的结构使水在沸腾过程中难以渗透进来。要通过水煮软化坚果,需要非常长的时间,这样它们才能吸收足够的水分,从而变软。另外这些来自植物的坚果类食物,本身的细胞壁的纤维结构非常结实,即使水煮下也难以分解。坚果含有的油脂、蛋白质和淀粉也相对更加稳定和紧密,难以变性、糊化和分解。

4.植物绿叶蔬菜类食物

蔬菜由植物细胞组成,植物细胞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组成的刚性细胞壁。这些细胞壁为植物提供了结构和支撑。水长时间煮青菜时候,热量会破坏这些成分之间的氢键,导致细胞壁变得脆弱,甚至支离破碎,组成蔬菜基本框架结构的纤维在长时间水煮情况下也会断裂(被分解),这些都会导致蔬菜被水煮后变「软」。

当蔬菜中的纤维断裂时,它们提供的结构和咀嚼阻力会降低。这就是为什么煮过头的蔬菜容易变成糊状的原因。与烘烤或蒸等干热方法相比,水煮会导致更多的纤维分解。因为蒸菜相对来说更容易保留绿叶蔬菜营养。

另外,水煮时,绿叶蔬菜内含有的糖、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许多营养物质会从植物细胞中渗出到沸水中。这种营养物质的外渗会导致植物细胞密度降低,从而导致质地变软。蔬菜煮的时间越长,浸出的营养物质就越多,它就会变得越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太建议太久煮绿叶蔬菜的原因,因为会流失太多的营养物质。

怎么炒青菜才能鲜亮翠绿不发黑?

加水煮的时间:

很多时候食物加水煮后的状态并不是单一的,比如一些蔬菜短时间的「焯水」反而会变得更「脆和硬」,但如果更长时间加水煮,就会变软变成糊糊。肥肉和水一起加热熬猪油,一开始脂肪会变软「融化」,但是更长时间的「煮」之后,脂肪会变成有着一层金黄色硬壳的「猪油渣」。富含蛋白质的肉类,短时间水煮因为蛋白质变性会变硬,但更长时间之后可能就会煮的软烂了。

因此,加水煮的时间长短,也是影响食物质感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煮的时间越长,越软。这是因为当它沸腾时,热量会导致食物的蛋白质、淀粉和细胞壁分解,释放水分并软化质地。较短的沸腾时间会产生更坚固的「硬壳」。

酸度:

酸可以分解纤维,因此加了柠檬汁或醋的水,可以帮助更快地软化食物,前面提到富含脂肪的坚果,如果想要煮软,可以在高温或酸性环境中长时间煮,也是利用了酸性物质可以加速分解纤维这一特点。

烹饪原理合理利用总结:

  • 绿叶蔬菜类食材,为了保证脆爽口感及保留尽可能多的营养成分,水沸腾后稍微「烫」下就可以了,不建议长时间煮。
  • 做水煮肉片这类菜肴的时候,提前用鸡蛋清或者干淀粉腌制,这些都是通过外层蛋白质变性或者外层淀粉糊化,来形成「保护壳」,阻止肉的内部水分的流失,使得肉更加滑嫩。
  • 如果吃肉为主的炖肉,建议水开后再下肉块,热水接触肉表面,可以使外表蛋白质迅速凝固,肉内的鲜味物质(主要是谷氨酸、肌苷等)和营养物质就不容易渗出,炖好的肉味道更为鲜美。
  • 如果是喝汤为主的炖肉,建议冷水和肉一起放入砂锅中,再开火,并且最好一次水加够,而且慢慢加温,这样慢炖过程中,肉中的鲜味物质、脂肪更好的溶解到水中,水里的调料也更好的渗入到肉中,这样煲出的肉汤,汤更加鲜美。
  • 煮肉的时候可以通过加入山楂,柠檬等酸性物质,加快肉煮烂的速度。

更多厨房烹饪原理类回答,欢迎关注 @卫小妖 GOGOGO

烹饪中去腥的原理是遮盖了腥味,还是通过某些反应去除了腥味?既然中国自古以来也酿葡萄酒,为什么没有形成像西餐一样的葡萄酒佐餐文化?为什么绿豆汤有时煮完是绿色有时煮完是红色?什么因素影响了汤的颜色?外国人喝汤吗?口味和我们差异大吗?为什么人类的烹饪文化中,盐是主要调味品,而不是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