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一个好玩的实验,研究的就是斑马鱼是不是互相认识。
当然了,研究里面说的要更加规范一点,是鱼的”社交记忆“。
具体来说,就是拿一个鱼作为实验对象,放在水缸里。缸是特制的,中间可以插上透明的隔板,这样实验鱼就可以透过隔板看见对侧的鱼。在需要的时候,还可以挪走隔板,让鱼实现更接近的”互相认识“。

实验鱼在中间,首先和鱼 A、鱼 B 共处一缸,24 小时。因为鱼 A、鱼 B 对于实验鱼来说,都是陌生的,实验鱼花了差不多相同的时间来接触鱼 A、鱼 B。
过了 24 小时,鱼 B 被转移,换成了鱼 C,而鱼 A 依然是鱼 A。这时候再看,发现实验鱼明显对鱼 C 更加感兴趣。如果让实验鱼自由探索接触 A 和 C,那实验鱼花在 C 上的时间和精力要远远多于花在 A 上的时间。
这么看来,实验鱼”记得“自己的旧同事 A,并且明显对新同事 C 更加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热情。

但你看这个实验吧,它用的是大小差不多的几条鱼,而且还是同类。同类之间呢,在资源和空间都比较充裕的时候,互相打架互相吃的概率稍小一点。
但凡是体积相差比较大的,实验都不一定成立,还说测什么社交记忆,一口就没啦。。。
尤其是那些体积小、没什么攻击能力、技术薄弱的鱼,像红绿灯,基本上会被其他 aggressive 的鱼吃的到处都是渣。

甚至有时候,和身体的大小都不一定直接有关,关键看嘴大嘴小。。。嘴大的鱼更容易下口,吃的理直气壮。
如果是在办公环境恶劣的大缸里,这时候就算是同类,也会因为活的不舒服开始互相撞、啃食、打架斗殴、啃咬尾鳍或追逐弱者。一旦一个鱼开始受伤了,就会进一步墙倒众人推、获得一大堆其他鱼的联合欺负。
我猜水族馆里的同事们应该也都是经过人类长期摸索以后才安排在一起工作的吧。这里面还有不少空间的设计、水流、地形、温度、local 的酸碱度等等,让不同的鱼都能有自己更合适的生存位置,不至于大家一锅粥都在一起互相看不顺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