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是否是遗传的?

性格是否是遗传的?

彬彧渊然,反极权主义,反威权主义,略微悲观的自由主义者和人本主义者

经典的 nature v. nurture 的心理学研究问题。

事实上,直到近几年,我们所有关于性格是遗传更多还是后天更多的研究结果都来自双胞胎研究。当然,双胞胎研究的重心不止在性格,还有身体构造 / 素质、行为模式和表型。这一研究利用基因完全相同的同卵双胞胎的不同来估计遗传和后天环境分别对其个体的影响大小,也可以利用约一半的基因完全相同的异卵双胞胎来进行估算。

心理学研究史上最有名的双胞胎研究案例就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教授 Thomas J. Bouchard Jr.从 1979 年到 1999 年间进行的「分开抚养的双胞胎研究」。[1]这一研究着重于双胞胎之间的性状差异——身高、体重、智商、语言能力等,并探索不同的后天环境(双胞胎都是随机收养的)对拥有相同基因的人(同卵双胞胎)的影响有多大。

Thomas J. Bouchard Jr.

这就是一个控制变量的实验:假设同卵双胞胎的后天环境相似度为零,那么所有性状上的差异都可以归结于后天的影响。比如根据这一假设,这一研究发现同卵双胞胎之间的智商差异大约在 30%左右,因此得出智商的 70%遗传率的结论。

但是这个假设真的靠得住吗?分开抚养的同卵双胞胎的后天环境的相似度真的为零吗?事实并非如此。比如两人都曾去过游乐场,对其中的游乐设施可能都会感到开心,两人会有极为相似的情感反应;比如两人都曾去过百货超市,对里面琳琅满目的商品都会感到讶异;比如两人都上过学,学习环境(比如每个班的人数、男女比例、课程设置)也可能非常相似。这一基本假设被推翻后,整个实验的方法论就不再可靠了。因此,这一研究和类似研究的结论都不可照单全收。

我们继续看这类研究的发现。对性格的遗传的研究发现大约 15-55%的性格不同来自于遗传。[2]对应所谓的「五大性格特质模型」,我们在这五个方面的不同大约有 15-55%来自遗传,剩余的 45%-85%则来自后天环境。五大性格特质中的每一个都有大约 40-60%的遗传率。

五大性格特质:开放性(openness)——创造性 / 好奇 或 一致 / 谨慎;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高效 / 有组织 或 低效 / 粗心大意;外向性(extraversion)——外向 或 内向;亲和性(agreeableness)——友好 / 同情心 或 批判 / 理性;神经质(neuroticism)——敏感 / 紧张 或 弹性 / 自信

因为双胞胎实验的种种缺点,上述的研究方法已经被逐渐放弃了,取而代之的是基因测试。R. A. Power 和 M. Pluess 在 2015 年的研究发现我们的基因上的差异决定了约 15%「神经质」性格特质上的差异和 21%的「开放性」上的差异。这一研究还认为「神经质」和「开放性」这两种看似无关的性格特质实际很大程度上是由同组基因控制表达的。

这一研究还发现其他三大性格特质——尽责性、外向性和亲和性——的遗传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这和双胞胎研究的结论大相径庭。但是除了这方面的结论差异外,这一研究和上文中的双胞胎研究并没有在其他性状上的遗传得出非常不同的结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性格在遗传中如此特殊?为何基因测试显示这三大性格特征的遗传在统计学上不显著,而双胞胎研究则认为五大性格特征都极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

一个可能解释是编码、表达这三大性格特征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会发生许多突变——至少远比管理另外两大性格特征的基因所发生的要多许多,但是科学家们仍没有提出一个让人满意的理论来解释这一假设,所以这一假设并不令人信服。

另一个可能解释则是双胞胎研究忽略了现代社会中的文化、技术将某些不可遗传的性格特征的表达与其他可遗传的性格特征的表达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双胞胎研究的结论与其说是发现了性格的高遗传率,不如说是发现了可遗传性格特征与不可遗传性格特征之间的关联性。[3]

拿打篮球做例子。一个高大、健壮的人比一个矮小、瘦弱的人更有可能打好篮球,而身高和体型都是高度受遗传影响的性状。针对篮球打的好不好的双胞胎研究则会发现这一能力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因差异,进而得出打好篮球是可遗传的性状(但实际并非如此)。篮球是一项现代运动,能不能打好篮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训练,因此打好篮球是适应环境的体现,而非遗传的功劳。因此,尽管打好篮球是一项拥有特定可遗传性状的人更有可能、更容易掌握的技能,它并不可遗传,而研究的错误结论则是错误归因的结果。

如果这个推断是正确的,那么基因测试证明的许多高度可遗传性状,例如身材、智商,有可能决定了基因测试发现的在遗传上无统计学意义的三大性格特征——外向性、亲和性和尽责性——的表现。因此,我们的性格可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生理特征。


这一推论看似荒谬,但是请看以下例子。我在此讨论一下我们的面部特征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性格,并试图借此说明可遗传的性状(面部特征)多大程度上可以决定不可遗传的性格特质。

有证据表明高颧骨和高眉腰(即眉毛下部曲线显著,离眼睑距离大)是性格可靠、值得信赖的表示,许多其他面部特征也显示了其他性格特点。[4] 这和我们津津乐道的面相中并不是一回事。拿笑纹来举例,如果你经常笑,这会在你的皮肤上留下痕迹(即笑纹),使得你看似永远在微笑——经常笑会带来笑纹,但是你并不会因为性格可靠、值得信赖而得到高颧骨。面相中的许多特征是后天行为的后果,而非先天遗传,不可混为一谈。

MSNBC 电视台主持人 Lawrence O’Donnell,注意他脸上的皱纹分布,这些笑纹是他长期的职业性微笑的结果。

这里的逻辑是类似高颧骨和高眉的面部特征会在后天塑造我们的性格。这是因为当我们看到一张有高颧骨和高眉的脸时,我们本能地感觉亲切,觉得可以信赖这个人,而一张扁平、塌眉的脸则会让人感觉这个人贼眉鼠眼,下意识地觉得这个人不可信赖。

自己对比,都是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第一反应告诉你哪张脸更让人感觉放心?

这种反应会投射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你是一个高颧骨、高眉的孩子,你把作业落在了家里,你和老师说明情况,语气坚定,老师看到你的脸就觉得你在讲实话,于是相信了你;反之,你颧骨不明显,眉头耷拉下来,让人感觉垂头丧气,总是在挤眉弄眼,老师听了你的话就觉得你不靠谱,认为你在撒谎。久而久之,这些人际关系就会影响到性格发展。你总是造人怀疑,或者被冷待,你就不容易变得活泼外向、富有亲和力,反而更容易变得阴郁。

这一结论可以解释为何人们对他人的性格判断经常会成为自证预言,而反过来这些自证预言也会加强我们潜意识中对偏见,促使我们更多地依据他人的面部特征来下意识判断他人的性格。我们的面部特征取决于遗传,而面部特征和性格发展之间的联系自然而然地会使双胞胎研究者得出我们的性格极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的结论,但实际上这只是干扰因素。

为何五大性格特征里我们会认为外向性、亲和性和尽责性与可遗传的外貌特征联系紧密呢?很可能因为我们经常根据所见来判断这三者。例如挺拔的站姿、有品的穿衣、坚定的目光、友好的微笑等「视觉效果」经常让我们认为一个人非常外向。[5]我们仅凭这些看到的就可以做出这些猜测,但是对于开放性和神经质程度我们则做不到这点。开放性在这里并非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开放——比如性观念开放——而更多关乎我们的学术兴趣,比如你对艺术、政治更感兴趣,还是对数学更感兴趣。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很难仅凭第一眼印象就得出这方面的结论。神经质程度也类似;它反映个体情感的调节过程,和个体体验消极情绪的倾向和情绪不稳定性。高神经质个体倾向于有心理压力,不现实的想法、过多的要求和冲动,更容易体验到诸如愤怒、焦虑、抑郁等消极的情绪。相反,低神经质个体则有较少烦恼,较少情绪化,比较平静。虽然这些特征在我们第一印象中的体现比开放性要多,但是依然不容易快速得出结论。长此以往,我们对这些性格特征的判断就更多取决于这些个体自然发展的结果,而这就让后天环境的角色被边缘化了许多,遗传的力量得以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