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中,气态星球为什么不会被太阳风吹散?

在宇宙中,气态星球为什么不会被太阳风吹散?

蘇我 屠自古,夷益肆,吾亦思,一酒一柩罢夷凌。

泻药,虽然行星确实总在丢失它们的大气,但是目前能观测到的气体行星,吹散它们耗费的时间比较久,可能直到恒星燃料耗尽死亡也吹不完。

下面详细回答这个问题:

气体行星,或者行星的大气被吹散的机制主要有三大类,热力学逃逸、非热力学逃逸、撞击侵蚀[1]

  • 热力学逃逸主要有:金斯逃逸、流体动力学逃逸
    • 金斯逃逸:气体分子的速度服从麦克斯韦 - 玻尔兹曼分布,其中一定有一部分处于该行星的逃逸速度之上(对于地球来说是第二宇宙速度),那么这部分气体分子会因为热运动而逃出行星的引力场,根据麦克斯韦 - 玻尔兹曼分布的公式,分子量越低的气体平均速度越快,更有可能逃逸。
    • 流体动力学逃逸:指外界的热源(包括但不限于日光、太阳风、流星体等)对大气层的某一层进行加热使得其膨胀而逃离行星的引力范围(这种方式一般出现在热木星上)。
图示金斯逃逸与流体动力学逃逸。
  • 非热力学逃逸有:光化学逃逸、溅射逃逸、电荷交换逃逸、极风逃逸。
    • 光化学逃逸指太阳风高能粒子或者辐射使得一些较重气体发生光解,产生比较轻的产物,这部分产物会因为其它的方式逃离该行星。(如水会被紫外线光解产生氢与氧,氢气会逃逸)
    • 溅射逃逸指太阳风的高能粒子轰击在气体分子上,这可能会给气体分子一个可以逃离行星重力场的速度引发气体散逸。
    • 电荷交换逃逸指太阳风中的离子,或是行星辐射带中的离子与大气中的分子发生电荷交换,产生一个电中性分子与一颗带电离子,离子被磁场捕获而电中性分子逃逸。
图示电荷交换逃逸(左)与极风逃逸(右)
    • 极风逃逸:行星的两极处的磁力线不是闭合的,在这里太阳风的影响比其余地方强,这会导致一部分气体分子被电离,产生的离子沿着磁力线逃逸。一些情况下它们会被行星磁场重新捕获形成辐射带,一些情况下则会逃逸。
  • 撞击侵蚀则是当一颗小行星撞击行星表面时,撞击本身会在大气中产生类似石头扔进水中的波纹,这将把一部分大气抛进太空。其释放的能量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大气被剥离,撞击产生的蒸汽也会逃逸到太空。
图示撞击侵蚀。
图示行星的温度与逃逸速度对其能留住的气体的关系

根据行星大气散逸的机制可以看出,一般越小越热的星球越难留下它们的气体,比如月球难于留存任何气体,火星勉强留住了二氧化碳(44)(氮气和氧气(28 和 32)是被太阳风电离(变成 14 和 16)而逃逸的),土卫六留住了氮气(28)(离得远以及一部分轨道在土星磁层里,太阳风影响比较小),地球留住了水蒸气(18)(丢失的原因是光解),巨行星如木星土星则非常轻松地锁住了氢和氦(2 和 4)。

对于地球来说,地球的质量和温度使其无法留住氢和氦,无法形成气体行星,目前地球大气散逸的主要原因是电荷转移逃逸、金斯逃逸、极风逃逸[2],总的效应是每秒大约流失 3kg 氢与 50g 氦,以及 1500g 氧等较重气体[3],即每年流失 10 万吨。但综合考虑地球上水的分解、火山活动释放气体等因素,地球的氧氮为主的大气层在一个较长的地质时期内内仍然是比较稳定的,但随着太阳亮度的增加,未来地球很可能因为太阳辐射而失去水分,逐渐变得和金星一样。

对于木星来说,它的引力更高(逃逸速度更高,59.5km/s),温度更低(高速运动的分子更少,130K)使得它的大气逃逸速率更低(~1kg/s),再加上大得多的质量,使得其成分以氢氦为主,在太阳生命周期内也无法被吹散。

但是,对于目前发现的许多系外行星的话,情况就不太一样了。我们在太阳系外发现了许多热木星,它们距离恒星很近,温度很高,其主要成分也是氢和氦,它们的大气散失率就会高很多,例如系外行星 HD 209458b,其半径约为 1.35 倍木星半径,但只有 0.7 倍木星质量,温度高达 1000K[4]。在分析其光谱后天文学家发现其大气层每秒散失 1~5 亿 kg 氢气,乃至观测到了一条氢尾拖在这颗行星后面。但在其母星 HD 209458 的生命周期中这颗行星会流失掉其质量的 7%,不足以称之为吹散。

艺术家笔下的 HD 209458b

如果恒星的辐射强到一定程度,那么气态行星的大气确实会被剥离,但最后会剩下一个铁质或岩质的核心,在天文学上,这种行星被称为冥府行星。但截至目前,没有冥府行星被观测到,唯一被认为可能是冥府行星的系外行星是柯洛 7b。

综上,目前观测到的气体行星被其母恒星吹散的时间一般都会长过母恒星的寿命,因此不会被吹散。


另:这篇回答所讲的内容不是很完善,若有进一步想了解这方面知识的兴趣可以阅读下面给出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