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现代建筑中如何利柱子来塑造空间?
今天拆房部队为大家介绍Grafton Architects设计的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Paul Marshall 大楼。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终于可以清除掉校园边那个有碍观瞻的小旅馆了。
最近运气好到爆,一个有钱的好心人把那块地加那个小旅馆打包送给了学校,还承诺出钱建新房子。

校长的小心脏砰砰乱跳:
土豪非要给我盖新房,想法有点儿多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
一激动就不小心暴露了野心,在 2600 平米的基地上列出了 17000 平米的要求,包括有:
财务和管理部门;
马歇尔学院、研究中心等学术部门;
配备教学设施的正常教室;
各种体育设施以及多功能的艺术排演场地。


又是熟悉的配方。
每个甲方心里都住着一个得道高僧,总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平米里拥抱全宇宙。
但这次甲方想要的小宇宙实在是有点儿
——混搭。
体育馆 + 艺术馆 + 教学楼 + 办公楼的组合是个什么鬼?
我到底该翻哪本规范?

不管再怎么归类精简,这个建筑也至少需要三种空间尺度:
A.学生健身、艺术彩排和各类活动所需的灵活可变空间。要求是大于 15 米的无柱空间,能承担多种体育活动、艺术彩排以及简单表演。


B.教学空间。
开间 10 米左右的教室,主要用来日常上课。

C.管理办公部门
以小隔断为主的办公空间,各自独立。

实话实话,这三种需要不同空间尺度的功能虽然听着很热闹,其实结构并不难设计,主要解决的就是如何从一个很大的空间过渡到一个很小的空间的问题。
但建筑师的强迫症在结构面前尤其偏执:能用一种结构形式解决的坚决不用两种。大概是内心深处发自肺腑的打不过结构师不想给结构师添麻烦。

所以,常见的解决方案一般有:
方案 A:最简单的方法把大空间放在顶部,小空间放在下面。
当然,体育场之类的公共空间放在底层肯定最好,但一个不承担正规比赛的大学体育设施放在顶层也不是不可以。

方案 B:全部使用大跨度空间。
只要钱到位,柱距按照大空间的要求来,小空间随便分隔一下就好。

方案 C:设置结构转换层。
这个算是最麻烦结构师的了。

除此以外,你还能想到 PLAN D 吗?
前面已经给过提示了——
要逼死强迫症啊~

1.新的结构组合形式
如果我们不去考虑结构之间的统一,境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首先,设置柱距为 15.2m 网格,适用于底部大空间。


柱状结构向上延伸,变为 10.8 m,适用于教学空间。


树状顶部采用圆柱,改为更规则的 7.6 m 网格。

建筑的柱子在几何上有三次转变,从一层向上层逐渐变化,仿佛旋转着的树枝。
2.利用结构关系形成平面
首先,把该柱网结构放到场地中。

再加入各层楼板。

根据不同的柱网层次生成不同的平面形式。

由于树状结构的三种不同层次,场地中存在三套大小不同的柱网,承对角线的正交关系,平面布置也更加的灵活。
首层围合轴网叠加出入口小广场,面向城市开放。

教学空间使用第二层次的斜向柱网。

管理办公空间呈鱼骨式房间排布,回归到规整的小柱网,从缝隙中获得更多采光,空间经济有效。

至此,建筑依据结构层次形成了建筑各层的平面布置。

那么,问题来了: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一个树状结构而不是更简单的使用转换层呢?
当然是为了逼死强迫症啊~
咳咳,我的意思是说
划重点:树状结构是可以产生突变的。
3.利用结构系统形成空间系统
我们总习惯让结构去配合空间,为什么空间不能去配合结构呢?
a.高度突变,形成中庭空间。
平面布置的基础上,改变构件的高度,加入旋转楼梯,形成中庭。




B.形状突变,形成入口标志性空间。
结构变形支撑起上方的景观平台,形成新的城市空间。


C.高低错落,形成森林意向空间。


4.最后,解决建筑基本问题。
加入交通核。


加入屋顶与表皮。
立面设计依然遵循结构系统的构成法则,底部较厚重,越往上部越轻盈透明。


加上景观花园,形成室外平台。


这就是Grafton Architects
也就是去年普利兹克奖得主的作品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Paul Marshall 大楼。
一个由结构突变引起的方案。





最后看一遍完整过程:

以上内容节选于我们工作室的文章:《十个设计师,九个强迫症;八个全靠装,一个闲得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