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将太阳系其中五颗行星用五行命名?

为什么中国人将太阳系其中五颗行星用五行命名?

七小七,心有猛喵,细嗅鱼干。

专栏之前有介绍过恒星名字的来历,但宇宙辽阔,恒星亿数,想要一一了解尚需时日。我们不妨把目光拉回太阳系,看看地球的兄弟们,它们的名字都是如何来的。

关于恒星名字的小知识,可以戳这里:

满天星斗呼唤我(8)——你的名字(上)

满天星斗呼唤我(9)——你的名字(下)

相对于外国人而言,中国人叫出五大行星的名字可不要太容易,"金木水火土",简直张口就来。倒不是因为我们的天文知识素养比外国高出一大截,这其实要感谢我们的老祖宗,将五大行星与传统文化中的"五行"相结合,根据它们的颜色,将它们命名为"金木水火土"。给我们认识行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过,在上古时期,五大行星可不叫这个名。下面,咱们就挨个介绍一下。

小知识:“金木水火土”的命名,最早见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天官书》。但这个命名并不是司马迁发明的。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类天文书籍中,就有五大行星与五行相对应的记载。只不过那时的古籍如今基本散佚了。在后世的许多汇总性书籍,比如《开元占经》等,都还保留有相关的记录。
这张来自 Tunc Tezel 的照片拍摄于 2022 年 12 月 25 日的傍晚。七大行星齐聚夜空,这样的机会可是很难得呢。(图片来自 NASA)

水星

水星应该是五大行星里最神秘的一颗了。因为它离太阳太近,常常隐匿在阳光中,非常难得一见。古人也发现了水星的这一特性,它离太阳最大的偏角为 28°,而在古代度量天空时,取 30°为一辰,因此,水星被称为"辰星"。

除了辰星,水星还有其他古名,比如小,武星,天兔,安周,细爽星,能星,钩星,句星,鼎星,小霜,音黄,岁咸,吴龙,安调,细极,伺星,爨(cuàn)星等。不过这些都只见于一些古籍记载,古时也很少使用。

由于总是在太阳附近,水星显得不那么明亮,甚至有时候在太阳的光芒下看上去灰蒙蒙的。五行中,黑色属水,因此,古人将其命名为"水星"。

额外说一下,五行对应了五色"赤白黄苍黑",而世间万物可不止五色。因此在对应五行时,这五色都是概指,而非严格的"红色""黄色"等。比如,所有的暗色都可以归类到"黑"里。

在西方,行星的名字基本都以古罗马神话中的神祇的名字命名。水星的名字是Mercury(墨丘利),是古罗马神话中飞速奔跑的信使之神。他是十二主神之一,众神之王朱庇特的儿子,专门负责给朱庇特和众神传递消息。第一颗专门探测水星的探测器,就叫做“信使号”,名字正是来自于此。

最早发现水星的应该是闪米特人,公元前 3000 年就有关于它的记载,把它称作Ubu-idim-gud-ud。而关于水星最早的详细记录来自于巴比伦人,他们叫它gu-adgu-utu。希腊人也认识水星,并且像我国古代对待金星那样,给早晨出现和傍晚出现的水星分别起了名字,早晨时叫阿波罗,来自于太阳神的名字,傍晚叫赫耳墨斯,其实就是古罗马神话中 Mercury 对应的希腊神话中的名字。

古罗马神话其实是在古希腊神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大多数神都是重合的,只是名字不一样。比如我们熟知的爱神维纳斯,是古罗马名。在希腊神话中叫阿芙洛狄忒。而智慧女神雅典娜,则是希腊名,在古罗马神话中叫弥涅尔瓦。
这张照片是信使号的 MASCS 光谱仪拍摄的水星表面。水星因为离太阳近,表面物质被太阳引力搜刮的差不多了。别看它个头在八大行星里最小,甚至还没有木星的卫星木卫三大,但它中心铁核的半径是本身半径的四分之三,几乎可以说是只剩一个行星核了。

金星

金星是全天亮度仅次于太阳和月亮的天体,因此也格外受到古人的重视。它最常见的名字是太白,来自于它的颜色:“大而能白,故曰太白"。

金星还有两个常见的名字,早晨出现于东方时称启明,晚上出现于西方时称长庚。除此之外,金星还有殷星,大正,营星,明星,观星,太衣,大威,太皞(hào),终星,大相,大嚣,爽星,大皓,序星等诸多古名。不过这些也都是上古时代的名字,后世很少使用了。

因为金星是明亮的白色,而五行中,白色属金,因此被命名为"金星"。

金星的西方名字叫Venus(维纳斯),她也是十二主神之一,是代表爱与美的女神。这个美丽的名字代表了人们对金星的喜爱之情。

不过,并不是每个古文化都对金星感冒,古代腓尼基人,犹太人都认为金星是恶魔的化身,是一颗恶星。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则对它又爱又怕,认为金星既隐喻死亡,又象征复活。狂点数学科技树的玛雅人把金星编入了他们历法,搞出了著名的金星历。2012 世界末日的传言,就跟金星的运行周期有关。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找找相关资料看看。

水手 10 号拍摄的金星,由可见光与紫外光影像叠合而成。金星表面被一层厚厚的硫酸云遮盖,大气压是地球的 92 倍。金星个头跟地球差不多,本来是星际殖民的第一热门,但科学家发现金星严酷的环境后,光速放弃了它,把目光转移到了火星

火星

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外行星。它的公转周期是 687 天。不到两个地球年。我们知道,行星公转就是跑圈,圈小自然花的时间短,地球和火星离的近,在地球上观察,火星在天空背景下移动的特别快,两年多就能完整的转一圈。而且,每当地球与火星接近时,火星在天空的位置就变得奇奇怪怪,时而向东走,时而向西走(专有名词:行星逆行。考虑到篇幅,这里不多介绍了,以后有机会专门写一篇介绍行星运动吧(挖坑 ing))。这种迷惑的轨迹让古人十分不解,再加上火星是显著的红色,看上去就很危险的样子,因此古人给它起名为"荧惑",取的“荧荧火光,离离乱惑。”之意。

听这名,就不是什么好名。古人也确实不喜欢火星。凡是与火星有关的记载,基本都是灾祸啦,战乱啦之类的。著名的天象"荧惑守心",指的就是火星在代表帝王的心宿二附近发生逆行,徘徊不走。这可是国祚不保的大凶之兆,历来为统治者所忌讳。西汉绥和二年,发生了一次荧惑守心,汉成帝为了移祸他人,竟然逼迫丞相翟方进自尽,在史书上留下了极不光彩的一笔。

火星的古名也不少,有赤星,罚星,悬息,天理等等。听上去也显然没有水星和金星的别名们好听。

火星耀眼的红色十分醒目,而五行之中,红色属火,"火星"的名字自然当仁不让了。

西方以战神Mars(玛尔斯)的名字为火星命名,寓意着战争。这与东方的象征意义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看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火星都不那么受人待见呢。

火星的真实色彩影像,由罗塞塔号拍摄于 2007 年 2 月。火星表面被赤铁矿(氧化铁)覆盖,因此呈现橘红色。火星是受关注度最高的行星,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发射了数十个火星探测器。它也是最有希望的星际殖民星球

木星

木星轨道比火星远得多,公转周期是 11.86 年。在地球上观察,差不多要 12 年,木星才能完整的在天球上运行一圈。古人用天干地支记年,而地支数正好是十二。因此木星每年的位置都能对应一个地支。"岁行一次,十二年一周天,与太岁相应,故曰岁星。"因为有记年的作用,木星被称为"岁星"。

木星还有摄提,重华,应星,纪星等多个名字。其中,"摄提"这个名字很容易与"摄提格"搞混。古人用木星和地支记年,每年都有一个专属名字。木星在"寅",对应的名字就是"摄提格",简称"摄提"。因为"寅"是记年的开端,所以"摄提"也成了木星的别名。屈原的《离骚》中写到"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里的摄提,指的就是寅年。小伙伴们在读古籍的时候,还是要注意分辨哟。

木星没有金星那么白,也不如土星那么黄,看上去是隐隐约约的青色。五行中,青即苍,属木,因此得到了"木星"的名字。

木星是八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西方以主神Jupiter(朱庇特命名这颗行星。朱庇特对应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王宙斯。古人并不知晓行星们的大小排名,只能说,这是一种巧合吧。

这是哈勃太空望远镜的 WFC3 相机于 2014 年所拍摄到木星的真实色彩影像,可清楚看见木星南半球的大红斑,面积足有 2~3 个地球那么大。木星是太阳系最大的行星,质量是其他行星质量总和的 2.5 倍

土星

土星离我们更远,公转周期差不多 28 年。星官成型之后,天空被分为二十八宿。因此,土星正好每年经过一宿。"岁填一宿,故名填星",土星的古名填星由此而来。

土星有时也被叫做镇星,跟填星是一个意思,也是镇守一宿的意思。还有一个古名地侯,很不常见了。

土星颜色偏黄,五行中,黄属土,"土星"的名字很是符合它的样子。

土星的西方名为Saturn(萨图恩),他是农业之神。农业与土地有关,东方又叫土星,不得不说,这巧合还挺多呢。

其他文化也给土星起了不同的名字。比如,在印度的占星学中,土星是其中之一称为“Sani”或“Shani”。古希伯来语中,土星称为“Shabbathai”,土耳其使用的乌尔都语马来语,它的名称是“Zuhal”,是从阿拉伯文转化过来的。

卡西尼号所拍摄到的向日的土星,是接近真实色彩的影像,拍摄于 2008 年 7 月。美丽的土星环是它的标志。土星也以卫星众多而著称。
卡西尼号所拍摄到的背日的土星,拍摄于 2017 年 9 月

天王星

从天王星开始,我们从远古一下子跳到了现代。天王星是第一颗通过望远镜发现的行星,由英国著名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于 1781 年 3 月 13 日发现。

关于行星的名字,有人提议用发现者赫歇尔命名,但谦虚的赫歇尔表示,希望将这颗星星献给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将其命名为“乔治之星”。不过,天文学界不太认可这个名字,大多数人还是支持按照惯例,使用神话人物的名字为其命名。最终,天文学家们选定了希腊神话中的天空之神Uranus(乌拉诺斯的名字为它命名。天王星也是唯一一颗使用希腊神话,而非罗马神话命名的行星。

其实,古人早就观测到过天王星,只不过,由于它太过暗弱,移动又缓慢,因此被当做了一颗恒星。最早的观测纪录来自英国天文学家约翰·佛兰斯蒂德,早在 1690 年,他就观测到了天王星,并至少观测过 6 次。但他把天王星当做了一颗金牛座的恒星,将其称为金牛座 34。(此段感谢 @吃肉肉的喵酱 的留言补充。)

天王星的目视星等为 5.38 至 6.03 等,是肉眼可见的。尤其在观测条件绝佳的古代,看到天王星并非什么难事。古人一定是看得见天王星的,但是因为它很暗,移动又缓慢,所以应该是把它当做普通星星处理了。
中国古代对于恒星的观测最为详实,那中国古籍中是否有天王星的记载呢?我个人的看法是没有。首先,天王星应该不在星官之中。星官其实只包含了 1400 多颗恒星,而全天可见的恒星有 6000 多颗,即使刨除特别偏南看不见的一部分恒星,也只有不到一半在星官中。中国星官传承悠久,绝大多数的星星都能找到明确的对应。只有极少的一部分如今找不到对应的星星。并且,我国古代的钦天监是积年累月的观测星空,如果天王星是星官中的一颗,那不可能发现不了它的移动。所以天王星应该在星官之外。而除了星官和五大行星,其他星星古人基本忽略不看。因此,天王星应该是没有古籍记载的。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另外我也真的没有查到,哈哈),有了解更多的小伙伴,欢迎来交流呀!

清代天文学家李善兰在翻译约翰·赫歇尔所著的《天文学纲要》的译著《谈天》中,根据天空之神的名号,将其翻译为天王星。此后,这个名字被亚洲国家广泛使用。

旅行者 2 号于 1986 年拍摄的天王星。天王星是太阳系里有名的“佛系”行星,它的公转轨道和自转轨道几乎垂直,是躺在轨道上绕着太阳转的

海王星

海王星是一颗"算出来的行星"。天王星被发现后,天文学家发现它实际的轨道与预测值出入很大。很多人都开始假设,天王星外还有一颗行星,其引力作用造成了天王星的轨道变化。1843 年,英国的天文学家约翰·柯西·亚当斯算出了海王星的轨道。1846 年,法国的天文学教师奥本·勒维耶也独立完成了海王星位置的推算,并竭力说服柏林天文台观测。1846 年 9 月 23 日,柏林天文台发现了海王星,与勒维耶预测的位置相距不到 1°。与亚当斯计算的位置差了 10°。两人共同获得了发现者的殊荣。

海王星被发现后,同样掀起了一场命名热潮。由于英国和法国各自算出了海王星,在两国"互看不顺眼"的历史传统影响下,命名逐渐演变成了一场撕逼大战。有人支持使用发现者的名字命名,但勒维耶本人支持使用海洋之神Neptune(尼普顿)的名字为它命名。最终,这一提议得到了天文学界的广泛认可。

"海王星"的名字依然是由清代天文学家李善兰翻译的。世界各国也纷纷使用各自神话中海神的名字称呼这颗星星。在印度,这颗行星的名称是Varuna(Devanāgarī),也是印度神话中的海神。在蒙古,海王星称为Dalain Van(Далайнван),也是大海的统治者。在希伯来语中将海王星称为רהב(Rahab),来自《圣经》中提到的海怪。

旅行者 2 号所拍摄的海王星,星如其名,如大海一样深邃。它漂亮的蓝色主要是来源于大气中的甲烷

冥王星

虽然冥王星已经降级成了矮行星,但毕竟也曾与上面的行星们平起平坐过。也讲讲它名字的来历吧。

发现海王星后,科学家通过计算得出,海王星的质量还不足以满足预估值,引起天王星轨道偏移的应该另有其星。于是,新行星的寻找又如火如荼的展开了。但受限于观测条件,直到近 100 年后的 1930 年 2 月 18 日,冥王星才被发现。

新行星再次引发了全球轰动。拥有命名权的发现者罗威尔天文台收到了超过 1000 条的命名建议。最终,英国牛津的 11 岁女孩威妮夏·伯尼的提议得到了全票通过,古罗马神话中的冥王Pluto(普鲁托)成为了新行星的名字。

世界各国也纷纷使用本国语言中该名称的变体来称呼这颗新行星。在英文名公布的同一年,日本天文学家野尻抱影提议用冥王星来称呼它。之后亚洲国家都接受了这一名字。

冥王星的名字还有一个小插曲。冥王星被降级后,曾有人提议将其改名为"冥神星",以便于和其他小行星的命名保持一致。降级还要改名,这个提议多少有些"虾仁猪心"了(冥王星:嘤嘤嘤),最终也并没有实行。

这是由新视野号拍摄到的冥王星真实色彩照片,摄于 2015 年 7 月。冥王星右侧的心形使得这张图片火出了圈。

彩蛋

眼尖的小伙伴可能发现了,八大行星,还漏了一个,没错,就是我们的地球!

地球的英文名,Earth,来自于古英语。拉丁文的名字是Terra,是罗马神话中的大地女神。在希腊语中则叫Gaia,是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女神的名字。

至于中国嘛,我国古代认为,天圆地方,地是平面的,根本不是个球。所以,,就指代我们立足的星球了。

"地球"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明朝万历年间,著名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他所著的《坤與万国全图》中,第一次使用了"地球"这个词。

清朝后期,西方近代科学进入中国,地圆说逐渐被中国人接受,"地球"也就被广泛使用了。

有人说,中国古代知道地球是个球形,举的例子就是著名的"浑天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鸡子,就是鸡蛋,"地如鸡子中黄",就是地如蛋黄,那蛋黄是圆的,地球自然也是圆的了。
这个说法其实一直有很多争论,但主流的看法还是认为,古人并没有认识到,我们脚下的这片地实际上是个球。"地如鸡子中黄",更像是为了说明天地结构关系,单单因为蛋黄是圆的,就认为古人有了"地圆"的思想,多少有点牵强附会了。毕竟,"地平"是最早建立的概念,如果张衡在"浑天说"里要推翻这种说法,一定会有进一步的详细的论证。但实际上并没有。
此外,在几百年后的唐朝,僧一行在进行大地测量时,也完全是按照地是平的来测量的。之后在明末西方的"地圆说"传入中国时,还引起了轩然大波,受到了强烈抵制。可见在传承下来的主流的思想中,依然是相信"地平"的。这些也都证明了,作为一个大陆文明,我们确实没有过多的考虑过"地球是球"这种想法。
这是美国阿波罗 17 号的宇航员在前往月球途中拍摄的地球照片,被叫做蓝色弹珠,摄于 1972 年 12 月 7 日。是我们的地球最著名的自拍照

太阳系的其他天体,比如数量众多的卫星们,除了月亮,多数命名都是与母行星的名字有关联。比如木星的卫星们,基本都是用宙斯的情人的名字命名的(没想到宙斯这个花心大萝卜还有这种用处)。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介绍了。

名字,其实是文化的缩影,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是数千年前思考与智慧的结晶。当我们念出它们的名字的时候,有种羁绊会跨越时空,我们与古人一样,仰望着同一颗星星,呼唤着同一个名字。或许,我们无法体会当年他们的心情,但对宇宙的思考,千百年来从未改变过。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是我们文明不断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