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为什么要帮西周灭商?

楚人为什么要帮西周灭商?

这里不谈楚人后来为自己与周人“早期革命友谊”的追叙贴金,只简单提供一个地缘(故事)视角。


殷墟三期商政权在西土(晋陕)的力量投射开始收缩,殷墟四期时西土平衡已彻底失控。不仅周人崛起为关中的区域霸权,就连长期臣服于商的晋南诸邦也陷入松动。文王消灭崇(宗)国,建立「宗周」丰邑后,商人势力彻底退出关中,而周人的外交进攻也在三条战线上顺利铺开:

  • 北线:串联晋南诸邦,争取其支持或骑墙中立,确保周人进出关中通道畅通且侧后无忧。
  • 中线:发展商王畿里的内线,吸引逃人和殷商贵族内应。
  • 南线:纠集南土盟邦,组建西 - 南联军。
商周之际地缘态势简图。南土商人以十里庙遗址和庙台子遗址为核心聚落,箭头为武王联军伐纣推断进军路线

结果来看,三条战线均是成果斐然。在北线,周人很可能早在季历时就通过“承包晋南诸邦安全服务”[1]与之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到了文、武王时期,双方的青铜器赠礼互动也已常态化[2],晋南诸邦甚至容许周人远征军穿越其领土,对与商王畿比邻的黎国(长治盆地,见上图)发动打击[3][4]。在中线,周人成功利用商末高层内斗,在商王眼皮子底下发展出了一批高级二五仔,其中最知名者便是王子微子启,此外还有众多与周人疑似有接触,虽未公开叛附但客观上也提供了助力的殷商反对派。

最后是本文重点南线:商人在南土(南阳 - 江汉盆地)的统治历来以南阳 - 随枣走廊为支点,晚商时两地分别有十里庙遗址和庙台子遗址作中心聚落(后者可能对应卜辞中的「曾」)。然而在他们西侧,广大的汉水中上游长期游离在商王权威边缘,甚至可能对南土商人抱有敌意,周人的触手也就顺势伸向了这一地区。

武关道上,周人使节匆忙来往于西土 - 南土之间,很快就在汉水中上游拉扯出一个庞大的反商联盟(上图蓝圈)。武王十一年初,南土盟军集结穿越宛洛道北上(上图蓝色箭头。有理由猜测,此时十里庙人群也已倒向或降服于周人),于一月戊午日与西土周人主力(上图红色箭头)会师于盟津[5],随后渡过黄河向商王畿开进;六天之后的二月甲子清晨,联军与殷商军对峙于牧野,一场决定世界命运[6]的决战即将爆发,武王发 在阵前作了最后的动员演说:

逖矣,西土之人!
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

《书·牧誓》中提名的八个盟友,即「牧誓八国」,其中半数确定来自汉水流域(庸、卢、彭、濮),且很可能八国全都如此;比如大量研究都曾指出该处「蜀」不应是四川盆地之古蜀[7][8],而是商周时多个以蜀命名的东 / 中部方国之一。「牧誓八国」大体可视为周人牧野联军中“南土盟军”代表,而楚人未能列入其中,恐怕出力也十分有限……不过反映的大概更多是早期楚人的弱小:西周初楚子新封,贫弱到连祭祀用的牛都凑不出来,得去邻邦鄀国盗窃后趁夜宰杀祭献[9],商周鼎革之际,指望他们出风头也不太现实。

其实按理说,这么弱小的楚是有机会回避站队的,但好死不死楚人恰好活动(堵)在丹水河谷沿线、武关道出口处[10](下图「楚 1」)。「南土守门人」合作与否可以直接决定周人与南土诸邦联络是否通畅;如果此时还试图抗拒的话,楚人恐怕就要仔细考虑一下自己的活路问题了。

武关道与南土周盟;「楚 1」对应疑似西周早楚邦所在(淅川地区),「楚 2」对应疑似西周中期后楚邦南迁所居(南漳地区)

在整个流域的军事强国都已经倒向周人,甚至隔壁十里庙商人都疑似反水的情况下,题主向楚人提问:“为什么要帮西周灭商?”

楚人答曰:“我又不是 sb!不赶紧加入他们难道还等着他们拿我祭旗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