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温带大陆性气候」这样的名称是如何确定的?

如「温带大陆性气候」这样的名称是如何确定的?

萧虫子爱吐槽

以下解释并非严谨的理论概念,纯属个人简单粗暴解读。

因为是先有了“大陆性”、“海洋性”这两个气候概念,然后才与“温带”组合,出现“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名称。

毕竟,在地理上,“大陆性”、“海洋性”定义跟“大陆”、“海洋”差别大了去了,不加上“性”,怎么区分?

其实这是一个语言学问题,毕竟,汉语没有明显的词形变化,大陆性、海洋性,其实就相当于大陆 lize、海洋 lize,或者大陆 y、海洋 y。

——————————————————————————

关于气候带划分,可以跟着萧虫子叔叔一起,简单粗暴的这样理解:

1、

”大陆性“、”海洋性“、”季风“、”地中海“、“沙漠”、“雨林”,是相互并列的几种气候,你可以理解成一个集合,记为集合 x,或者 x 轴。

”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是另一组并列的概念,可以理解成 y 集合、y 轴。

2、

各种概念的含义,

(1)

“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都比较容易理解,分别是全年高温、全年温暖、冬冷夏热、全年寒冷。

* 在划分气候带时,亚热带是一个介于温带和热带之间的概念,主要看冬季最冷月份气温是否高于 0℃。

(2)

“大陆性”和“海洋性”相对立。气温是主要考量因素。

“大陆性”意味着气温年较差大,降水较少;“海洋性”意味着气温年较差较小,降水较多。根源在于陆地和海洋的比热容不同。

(3)

“季风”和“地中海”相对立。区别在于降水的季节分布。

“季风”雨热同期,“地中海”雨热不同期。

两者成因完全不同,季风是因为海陆比热容差异;地中海气候是因为副热带高压与西风带交替影响。

(4)

“沙漠”和“雨林”对立。主要考量降水。

“沙漠”在气候上可以理解为“大陆性”的一种极端形式,全年降水极少。“雨林”可以勉强理解为“海洋性”的极端形式,全年降水丰沛。

3、

现在,让我们将 x、y 作为两轴,绘制一个表格,建立两个集合的一一映射关系

理论上(什么理论?当然是伟大的、战无不胜的虫子理论),我们可以得到 6X4=24 种气候类型的组合。

4、但是,很多组合在逻辑上就是不能成立的。

(1)“大陆性”和“海洋性”的对立,显然只在“温带”才能成立的。

热带全年都“热”,无非是热到 25℃、30℃还是 40℃的不同;寒带全年都冷,无非是 -10℃、-20℃或者 -40℃的不同。亚热跟热带情况类似。

所以,“热带大陆性气候”、“热带海洋性气候”、“寒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全部划上小黑叉。

克里克里,巴巴变

(2)“季风”和“地中海”的对立,前面提到,主要着眼于降水的季节分布,so:

① 两极地区全年降水都很少,所以这组概念没意义,小黑叉划掉。

克里克里,巴巴变

② 地中海气候只出现在亚热带(巧合的是,除了南极洲以外所有大洲都有分布)。因为地中海气候的成因是当地受副热带高压与西风带交替控制,副热带高压的活动范围只在亚热带。

热带、温带、寒带的地中海气候,全部小黑叉划掉。

老规矩,克里克里,巴巴变

③ “季风”在热带、亚热带、温带都有分布,但是,在热带的情况需要进一步细分。

同样是区分雨季、非雨季的情况,在热带由于蒸发量极大,又要根据降雨的多少分为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两种类型。

这两种气候性质其实是极为相似的,但因为降水多少不同,导致地表植被截然迥异。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更大,降水最多的月份平均超过 400 毫米,植被以乔木为主;热带草原气候降水最多月份低于 400 毫米,植被为灌木丛与稀树高草,以草本植物为主。

巴巴爸爸再变身!这次需要填上名字了。

(3)

最后一组,沙漠和雨林。

一句话概括:珍惜水资源。

真正降水丰富的,只有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气候地区;降水极端贫乏的,遍布全球。

*:亚热带沙漠气候跟热带沙漠气候几乎完全没有区别,因此被合并入热带沙漠气候。

(两极地区的寒带气候其实是可以理解为一种极为特殊的“沙漠”气候:降水量极少,但因为蒸发量更少,所以地表被冰雪积累成的冰盖覆盖,而不是裸露的沙土)

克里克里~~~~~~

(4)

等等,我好像漏了一个啥东西?

高原山地气候——这个嘛,是一个独立的、很有个性的气候因素,只要海拔足够高,就可以了,跟上面的 x、y 两个轴没有关联。

最后,上一张全家福

不对,是这个:

好了,打完,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