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哈尔滨被称为「东方莫斯科」?

为什么哈尔滨被称为「东方莫斯科」?

为什么哈尔滨被称为“东方莫斯科”?

偶尔打酱油,对什么都有点兴趣

哈尔滨往昔的繁华与梦幻,早已被时代遗忘。

很多人都不知道,因为中东铁路的缘故,上个世纪的哈尔滨是远东的枢纽城市。

有近 20 个国家在此设立领事馆,外国侨民达二十余万众。当时外国对华的投资,哈尔滨占比 28%,同时期的上海只占 13%,可怕吧?工业、商业、手工业、医药业、食品业……都是远东之冠。

十月革命后,大量白俄人口迁入,斯拉夫人口比例,曾一度达到了 56%。那时候的哈尔滨,老毛子比中国人还多,吃列巴的比吃米饭的还多,教堂比孔庙佛寺还多。大片大片的俄式的公寓、教堂、别墅、饭馆、商店、学校、公园、剧院、音乐厅、美术馆……发行的外文报纸,一度达到四百种!左派右派,政治文化,艺术哲学,经济军事,各方势力都在报纸上每天打笔仗,激烈交锋,五彩缤纷。

随着大批俄罗斯贵族来到哈尔滨,他们带来了上层的俄罗斯文化、艺术、宗教等,这些反倒在苏联因为肃清运动而灭绝了。哈尔滨一度曾是沙俄遗老心中的「俄罗斯传统文化」最后的一片「净土」。

在当时的哈尔滨,只要你有钱,就能穿到巴黎最新的时装,看到美国最新的电影,吃到世界各地的地道美食,了解国际最前沿的思潮……

当苏联已经取缔了一切宗教时,哈尔滨的索菲亚大教堂,仍然钟声阵阵,香烟缭绕,无数人在烛光摇曳的弥撒礼拜中唱诵着圣诗;当苏联还在搞按需分配的生产农场时,哈尔滨的秋林公司在寒冬腊月里,竟然出售新鲜的温室草莓。

如果你读过一些 20 世纪法、德作家的文学作品。在他们的书中,「哈尔滨」这个词是一个文化符号,被描绘成一座东方的梦幻之都,是无数欧洲人心中的「此生必去」。

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阶级,不同意识形态的族群,在这一座北方城市里既勾心斗角,又抱团取暖。有悲伤的故事,有欢乐的故事,有残忍的故事,也有温馨的故事……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一切繁华与梦幻,都被哈尔滨的漫天大雪覆盖遮蔽,永远尘封在历史的记忆中。

这样昔日东西交汇的文化枢纽城市,配不上「东方莫斯科」的称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