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后期让照片成为照骗,真正好的摄影作品有哪些特点?

如何看待后期让照片成为照骗,真正好的摄影作品有哪些特点?

沟小沟,读过一些书,会一点摄影。

感谢邀请~

这个问题或许可以衍生出三个问题,即:

1.摄影记录的初衷是否是记录真实?

2.什么是一张好的摄影作品(照片)?

3.风光摄影的后期是否必要?

谈些浅见~


01 摄影记录的初衷是否是记录真实?

摄影发展至今经历过很多流派,从早期的画意摄影、写实摄影、自然主义摄影、纯粹派摄影,到达达主义摄影、超现实主义摄影,摄影家们对摄影艺术本体的探索曾经历过一个漫长的过程。

诚然,摄影确实具有「记录」的特性。但刨去「记录」外,摄影也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手段。

若有兴趣,了解下上述这些不同流派的作品便会明白:摄影并不单纯只是记录

画意摄影:Edward Steichen- 池塘月色
写实摄影: by Nitin Rai
自然主义摄影 :by 彼得·亨利·埃默森(Peter Henry Emerson)
达达主义摄影:Unknown photographer. Natalie Brettschneider performs Profile Mask, c. 1952. Archival ink jet print from original negative. Carol Sawyer/Natalie Brettschneider Archive. Acquired with the assistance of Kathleen Taylor, 2015.
超现实主义摄影:Philippe Halsman - Dali Atomicus, 1948
Andy Hanson MPAGB FIPF ARPS APAGB England Salon Gold Medal MALES Only

02 什么是一张好的摄影作品(照片)?

1991 年,解海龙拍的这张“我要上学”照片让全中人民记住了这双大眼睛:

若是问这张照片好不好?好在哪里?

从构图到影调、从照片后的故事至时代背景,或许甚至可以编出一篇小论文。可即便没有这些,这双“明亮的大眼睛”依旧会感动所有看到这张照片的中国人。

这或许便是“通俗艺术”的魅力。

(虽然关于摄影是不是“通俗艺术”,甚至摄影算不算一门“艺术”也一直争论不休。)

仅从艺术的本质出发,艺术的价值在于其载体背后的表达。毫无疑问,以这张照片作为载体,达成了其“表达”的目的:

承载着渴望读书眼神的照片引发社会各界对贫困失学少年儿童的广泛关注,让捐助资金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

《纽约摄影教程》中对好照片有以下三条描述:

1.一幅好照片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有时也称之为题材)。或是表现一个人,或是表现一件事物,甚至可以表现该题材的一个故事情节。主题必须明确,毫不含糊,使任何观赏者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2.一幅好照片必须能把注意力引向被摄主体,换句话说,使观赏者的目光一下子就投向被摄主体。

3. 一幅好照片必须画面简洁,只包括那些有利于把视线引向被摄主体的内容,而排除或压缩那些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内容。

若是以这三点来套用这张“我要上学”,基本完全符合:

长焦镜头压缩的景深使得照片主题只剩下了女孩明亮的大眼睛及手中的铅笔。

若是暂且定义获奖作品为好照片,再来看一些“极富盛名”的摄影大赛的得奖作品是否符合。

WORLD PRESS PHOTO[1](荷赛)2022 年的全球获胜者:坎卢普斯寄宿学校

Kamloops Residential School

SWPA(索尼世界摄影奖)2022[2]

专业组年度摄影师:《移民》

建筑设计组:《村庄》

创意组:《后浪》

动物与自然:《狐狸的故事》

景观:《地球上的生命》

即使上述的获奖作品涉及到了「新闻」「风光」「建筑」「纪实」等类别,但若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基本都符合了《纽摄》提出的这三个原则:

一个鲜明的主题、一个被摄主体、画面简洁。

这或许便是一张「好照片」的定义。

若是不信,亦可以再去看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摄影大赛的获奖作品:IPPA | iPhone Photography Awards哈苏摄影大师赛普利策新闻奖等。


03 风光摄影的后期是否必要?

私以为,所谓风光摄影,既是一种「记录」也是一种「再创作」。

由于相机「宽容度」等因素的限制,造成相机拍摄的原片(哪怕是 RAW)也无法还原肉眼看到的壮丽场景。

也就是所谓的“真实的风景比照片美 100 倍”。

例如下面这两张后期前后的对比照,首先肉眼并不一定能够看到如此灿烂的星河,其次提升了色彩也只是还原了色彩真实度而已。

因此,风光摄影的后期并不能“单单”地称之为「照骗」。

-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