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战争都强调长江天险?长江那么长,别的地方不能渡河吗?

为何古代战争都强调长江天险?长江那么长,别的地方不能渡河吗?

喻以流年,在《资治通鉴》里,探寻当下与未来

这一般与南北分裂的局势有关,问题的关键,其实在于:北方政权要如何渡江?

很多人可能以为,长江绵延六千多公里,即便从湖北宜昌往下,也有三千公里的长度,哪里不能渡江?

但这只是一种想当然。事实上,渡江对于北方政权来说,是一件特别难的事——其中的关窍,在于船。

长江上固然有渔舟出没,也有常年以打鱼为生的渔夫,但如果是北方大军压境,那么这些小船根本就没有办法承载起运输任务。

我们不妨来假设一下:

一艘小船载五个人,一个时辰跑两个来回,一天到晚人歇船不歇。如此,一天能渡多少人过江呢?

也就一百二十人。

而且这简直就是在给南方的水军当靶子,来一艘灭一艘,来两艘灭一双。

因此,北方政权若想要渡江,就必须建立起一支水上部队。

但水军不是陆军的简单翻版,船舶得依水建造——可南岸的水军,又不可能等着你在北岸造船,怎么办?因此对于北方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自己境内能找条河造船,而且,这条河还有水路与长江联通——毕竟不管在黄河把水军练得再好,你都不可能让士兵们扛着船走陆路到长江边。

这意味着,北方若想要南征渡江,就必须控制一条水道,既能够修造船只,水系还能够联通长江,以便水军可以直接进入江中。

这时候你再翻开地图,就会发现满足这种条件的水道相当稀少,只有两条:

一是发源于汉中,在武汉汇入长江的汉水(汉江);

二是春秋时期开凿的运河邗沟,在广陵(今扬州市)连接长江,在淮阴(今淮安市)连接淮河。

也就是说,北方军队只有选择汉水或者邗沟,才可能修造船只进入长江,选其他地方都不行。

这也才是历代南北战争都会集中于这两个地方的原因。

/ 曹操当年南下,是在刘琮投降,占领荆州后,才起了征伐东吴的打算。因为此时长江天险已为两方所共有,而曹操又从荆州得到了相当数量的船只。

/ 曹丕后来也曾南征,三次走的都是东路,从运河南下。只不过他运气不好,不是碰到枯水期,就是碰到寒冬——这孙子被冻住了。

/ 再往后便是西晋灭吴,晋益州刺史王濬是直接从上游造船,才避免了这个问题。

此外,还有一处可能存在的渡江之地,在濡须口:

如果你读过《三国演义》,那么对这个地名应该不陌生。濡须口大约位于如今的安徽芜湖一带,是濡须水(今称裕溪河)汇入长江之处。

濡须水并不是一条河流,只是巢湖贯通长江的水道。而巢湖的水流来源,则是一条叫做施水(今称南淝河)的河流。

也就是说,如果你能控制施水,那么其实也算是找到了一条进入长江的水道,虽然小归小,但有巢湖做缓冲,总归能用。

而在施水的边上,也有一座小城。当年曹操对这里极为看重,专门派出大将张辽驻守。大名鼎鼎的孙十万,也因为在这里五攻不下,而留下了一段美谈——对,这座小城就是合肥

来,再放一遍图,请放大查看:

当你了解了这些背景,你就会知道为什么襄阳能成为南北大战的重心所在了:控制住襄阳,就相当于控制住了汉江。

对北方而言,只要襄阳在手,船舶就可以顺汉江东下,进入长江;或者经由陆路,直达江陵城下——这也是江边重镇。

而对南方来说,只要控制了襄阳,北方在汉江上就无任何机会可言。通过防御一座城,就能保障整个长江中游的安全。

————

顺着这个话头再多说一句,至于长江下游,因为从运河进入长江以后,渡江便是南京,因此就更需要南方政权加强防守了。

办法,则是尽量往北延伸边界线,不让广陵(扬州)成为前线,最好能一直延伸到青、兖一带(今山东半岛)。

如果不行,那就得守住徐州。毕竟再不济,也还有一条水路可供防守,可以参考参东晋的防守策略。

而这种防守策略最近一次被使用,是在七十年前,正好七十年前。当时,白崇禧留下了一句很有名的话:

守江必守淮。

回答完毕。

以上,节选自: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延伸:

枉我空有十万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