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会中,普通老百姓有哪些我们意想不到的娱乐方式?

古代社会中,普通老百姓有哪些我们意想不到的娱乐方式?

晴耕雨读的浣熊君,在知乎撂地的闲散科普创作者,争取每周双更

我讲一个比较意想不到的娱乐,只不过这是在中世纪欧洲一项比较猎奇的项目叫做逗熊(Bear-baiting),但我必须得说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残忍,缺乏人道的运动项目。

顾名思义,这个活动的主角是一头熊,而通常这头熊会被放置在一块周围有看台的空旷场地上,用铁链栓在木桩上被训熊人展览给观众,期间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用鞭子刺激熊让其表现出狂躁,而真正的正戏则是放出猎犬或者獒犬,让那些受训的狗模拟狩猎来撕咬那头熊,并且以这种方式拼点数,看哪条狗能咬到熊最脆弱的鼻头。

而这项活动也允许观众下彩头,观众会给这些狗下注博彩,而这些狗也有专门训练斗犬的狗主牵来下场的,而正常来说这些猎犬面对棕熊很容易就被一巴掌拍死了,所以中间还需要逗熊人用长矛或鞭子抽熊干预防止狗很快被杀完,而不管是熊还是狗,一轮轮进攻时血浆和嘶吼确实能激发观众最原始的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英格兰本土直到公元五世纪左右,原生的熊就已经灭绝了,所以长期以来由北欧和东欧,尤其是波兰与挪威远程运输而来的棕熊,就被视为是一种尊贵的贡物,定位就类似于打着撒马尔罕国名义给朱见深送狮子一样。

在金雀花王朝早期,开国君主短斗篷亨利二世的宫廷列表中就出现了养熊人的记载,金雀花家族的各种奇珍异兽一般都养在伦敦塔后头,而这个历史背景也是 CK3 的事件进贡猛兽时能收到熊的来源。

但中世纪这样的表演通常还是跟随着流浪艺人,游走在各大城市和市集之间,这种江湖艺人往往规模也很小。

直到都铎时代,已经是中世纪末期的伦敦,泰晤士河南岸的巴黎花园地区,著名的奇观建筑环球剧院附近有个地名叫Beargarden,熊园,这块地产长期以来就是用来从事这一演出,一般认为这块地产第一任业主是一位叫亨利·波尔斯特德 (Henry Polsted)的下议院议员,而同时期附近还有一处斗牛场。

都铎时代的泰晤士河南岸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娱乐业场所,人们既可以在这里的剧场看莎士比亚,也能看斗鸡斗牛甚至斗狗熊,当然伦敦市当时的烟花巷也在附近,这类娱乐项目也随着市民经济的繁荣,所以变得平民化、常态化。

再加上这一项目他是带着赌博性质,很多养狗的狗主也拿这个当生意做,承担的最大风险无非是狗被熊给拍死咬死,所以这个项目也受到上流社会有钱人的青睐,甚至有说法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也是这一娱乐的爱好者。

但话又说回来了,王室和议会的人常去这里玩,一方面是娱乐,另一方面这其实也是国王和议员们支持娱乐业的一种方式,因为这样繁荣的地产会给伦敦的地租与税收带来极大的利好,所以看在钱和稳中向好的风气的份上也得支持。

有喜欢的自然也就有反对的,这类夸张奢华的娱乐活动一直以来都受到了诸多宗教改革派,也就是清教徒的反对,许多反天主教与圣公会的人士非常痛恨那些议员“将年轻人引诱去看这种血腥表演”,而事实上这个话我们也不能说是错的。

所以在克伦威尔当朝理政的共和国时期,这一运动被很快叫停,但很快查理二世复辟后,作为知名乐子人,有欢乐王之称的国王迅速恢复了熊园的经营,到此为止,大家其实可以明白在英国人眼中这一血腥活动的象征,那就是与天主教或圣公会一派奢侈享受的生活习惯挂钩。

咱们讲回逗熊这件事本身,在这种运动中,熊坑里那头熊实际上并不是主角,发光发热的反而是那些猎犬和獒犬,所以熊虽然必不可少,但常年被虐待被撕咬实际上让它们往往衰老迅速,并且很快就会眼瞎。

而这些年老色衰的熊,一般发挥余热的场所也是开场时跳个舞之类的,这个拴在木桩子上的熊,在英国也有了另一个意象就是暗示男人被别人所征服,而这个典故最早就是讽刺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廷臣,也是女王的近臣莱斯特伯爵罗伯特·达德利(Robert Dudley)。

这位老哥的父亲是诺森伯兰公爵,是一个年少得志,二十岁入国会任职,一辈子以封侯拜相的地位和指挥稀烂的惨败被人们记住,所以达德利本人在朝中有许多反对者和嘲讽着,大家都锐评他就是那头拴在木桩上的熊,而女王则是不断撕咬直到征服了他的猎犬,靠着各种手段“压倒了他,阉割了他,并让他闭嘴”。

所以这一形象也出现在当时一些出版物中,有点像是个带典故的成语了


这里是浣熊君,一个在知乎撂地的闲散作者

为什么大英帝国殖民印度几百年都没有对印度进行种族灭绝和人种替换?如果法国把大量的胡格诺教徒流放到北美殖民地,就像英国流放清教徒一样,那么北美会变成什么样子?远古的“县”为什么比“国”还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