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明明渴望亲密关系,却又下意识地拒绝主动付出?这是种什么心理?

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明明渴望亲密关系,却又下意识地拒绝主动付出?这是种什么心理?

徐若航,动力学取向咨询师,实习督导,预约xuruohang2015

因为亲密关系是有风险的,只是人不一定能意识得到自己在害怕什么。

首先是依恋模式的问题

人在亲密关系里会体验到一部分自己早年和现在的依恋模式。

一些不安全的依恋模式会比较影响人在亲密关系的表现: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需求不会被回应,所以不愿意和人走太近(回避型依恋);有些人很容易对关系患得患失(焦虑型依恋);有些人是高度的依赖关系,同时也高度不信任关系,甚至会直接激活一些创伤(紊乱型依恋)。

每个人或多或少在关系里会有无法思考的地方,理想情况是和伴侣之间能为看见这些彼此无法思考的地方创造条件。

自我认同感 / 自尊问题

每个人都不喜欢付出不被回应的挫败感,因为这会伤害到人的自尊。

如果一个人的核心自我认同感没发展好,会特别依赖外部的反馈——一方面需要别人确认自己是好的,如果得不到会感觉到空虚,一方面承担不起受挫的风险。

一个人自我认同感发展得越好,在关系里相对没那么害怕受挫。也有更多机会了解别人是怎么样的人,到底值不值得自己投入。

这需要人能对自己足够了解,所思所为能和自己的感觉建立联系。能在动态的关系中不断看见自己,发展更稳定的自我价值体系。

边界感问题

自我认同感发展不太好的人也很容易在亲密关系里觉得满足别人就会失去自我,不知道怎么在别人的需求和感觉里保持自我的完整性。

所以发生矛盾的时候,人容易在顺从和生气之间摇摆,而不太知道怎么有建设性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防御机制问题

人为了避免受伤,可能会用攻击别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

比如“我需要你”可能会说成“要你何用?”;“我怕失去你”会说成“你滚啊”;“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我需要一点空间”会说成“都是你逼我的!”

通过把责任推给别人,来避免面对自己脆弱的部分。

心智化能力的问题

心智化能力影响一个人了解自己和别人的能力——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整体理解别人是怎么样的人。

比如在对方回应自己不积极时,能注意到对方的心理状况,是在表达不满,还是累了。

一些事情没得到好结果,能觉察到底是发生了什么。

既能注意到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外界现实的区别,也能注意到自己的感觉和别人的联系。

如果缺乏这种能力的话,人容易要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知道怎么理解别人;要么觉得别人什么都对,不知道怎么做自己。

客体恒常性问题

客体恒常性让我们能在心理层面上维持稳定的自我和他人的形象,理解人和人的核心特质。

客体恒常性不好的人会容易害怕别人变了,不在了,不在乎自己了……容易因为一些小事感觉大起大落。

也不太能整体理解别人的想法有什么规律,以致于经常觉得意外,无力——导致一些人会喜欢控制和测试对方,但不知道怎么为关系的发展创造条件。

总的来说,人在亲密关系里的表现除了是对象选择的问题,也和人内在自我的发展息息相关。最好是能在关系里不断了解自己,学会怎么理解别人,怎么分享自己的感受,不断发展自爱和爱人的能力。

当然这也是有一定风险的,很多自己原来意识不到的问题也会出现的亲密关系中。一些问题会不断重复,也是人不断成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