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出现之前,世界各地都在使用什么历法?

公历出现之前,世界各地都在使用什么历法?

ag獭,好奇而无用的獭獭

历法是人类计算时间,规划生活的重要工具。世界各地有很多独特的历法和纪年方式,从中能感受到文明之间的巨大差异。

历法的起源

在古人眼中,太阳和月球是天空中最明亮,运行最规律的的两个天体。在太阳和月球的指引下,人们有了日期和时间的观念。

由于地球赤道与黄道(从地球上看到的太阳一年所经历的轨迹)之间有约 23°26'的夹角。一年之中,随着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太阳直射点总是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缓慢移动,造成昼夜长短的消长和四季的循环。古人意识到了这种周期性现象,产生了“年”的概念。并把阳光直射在南北回归线和赤道的日子,定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统称两分两至)。以此为基础指定的历法,就称为太阳历,或阳历。

月有阴晴圆缺。随着月球绕地球的运转,以及太阳照射月球角度的变化,在地球上,每过大约 29.5 天,也就是一个朔望月周期,我们就能目睹一次完整的月相变化。根据月相变化而制定的历法,就称为太阴历,或阴历。为了兼顾地球与月球、太阳之间的关系,使月相能和四季变化协调,融合了阴历与阳历,就有了阴阳历。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历法,都属于这三种之一。

Warren Field 的凹坑与月相之间的关系

研究显示,大约在 1 万年前,先民们就开始有意识地在地上摆放石块,以此标记天象变化,或者通过刻画符号,记录时间流逝。在澳大利亚的 Wurdi Youang 遗址,人们发现了一系列有规律摆放的石块,学者认为这些石块可以反映一年中不同时间的太阳起落点,在苏格兰的 Warren Field,考古学家发现了约 1 万年前的 12 个凹坑,这些凹坑可反映月相的变化,被认为是一种原始的历法。

公元前 5000-4000 年,这个陶罐出土于克罗地亚的武科瓦尔,陶罐上的方格代表着四季和星期,象形符号则代表着猎户座腰带、太阳、月球等天体,这被认为是欧洲最早的历法,先民们主要是根据猎户座腰带三星的变化来确定时间流逝的

太阳光照的变化塑造了四季,也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准确历法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文字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详细的记录天象,制定历法。公元前 3000-2000 年左右,大约与文字诞生同时,世界各古文明先后发展出了最早的成文历法。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各地也形成了不同的历法传统。

中国历

传说上古的黄帝创造了历法,最晚在商代时期,中国已经有了详尽的天象记录以及历法。除了指导农业生产以外,古代许多宗教性节日都必须根据天象制定,御用天文学家必须不断地观测天象,以修正历法,安排节日。

至迟从商代开始,中国人就使用着综合太阳和月球运行规律的阴阳历,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农历。农历的月份长度以朔望月为标准,为了契合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每隔几年,就需要插入闰月进行调整。从甲骨文中,我们得知,商人将一年划分为 12 月,闰年 13 月,大月 30 天,小月 29 天,已经和今天的农历很接近了。

和今天不同,古人最初是通过黄昏时分星宿的出没来确定四季的。《尚书.尧典》中以鸟、火、虚、昴四宿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黄昏时刻的中星。距今 4700 年的陶寺观象台遗址中,已经出现了后世圭表的雏形,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了两分两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存在。

春秋时期,当时农历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备,人们采用 19 年 7 闰的调整周期,这要比古希腊的默冬周期(可能由巴比伦传入)早了一百多年。这一时期,人们还逐渐确定了两分两至之外的节气,到了秦汉时期,著名的二十四节气基本确立,成为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中国古代的历法,有点像今天的天文年历。汉代以后,中国的天文学研究主要局限于历法方面。古代历法除了需要确定年月,还要推算日月食、五大行星的运动、计算各地的昼夜长短、转换黄道、白道、赤道坐标系等。为了使历法符合天象,就需要不断进行观测,制定新的历法。

汉武帝时期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太初历,是中国最早根据实际观测而制定的历法,也是有据可考的第一部完整历法。太初历囊括了二十四节气、五星、交食周期、闰法、朔晦等,已经具备了后世历法的各项主要内容。太初历沿用了 19 年 7 闰的置闰法,以 365.25 天为回归年(指太阳中心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所需的时间)的长度,以 29 又 43/81(29.530864)天为朔望月周期,已经和今日的观测数据非常接近。之后由刘歆编制的三统历,进一步完善了日月食和五星运行周期,成为后世历法的规范。

在三统历中,为了推算日、月和五星的运动,刘歆设置了一个理想起点(历元)作为运算基准,从历元往上推,得出一个日月合璧,五星连珠的时刻,这个时刻就称为上元。刘歆将这一 23639040 年的大周期称为太极上元,从上元到编历年份的年数称积年,通称上元积年。

汉代之后,随着计算手段和观测方式的进步,历法精确度也不断提高。南宋时期杨忠辅的统天历已经以 365.2425 天为回归年长度,和今日通行的公历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早了三百多年),统天历还废除了繁杂的上元积年计算,提出了回归年长度有变化的观点,不过这些改革,直到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才得以实施。

授时历是欧洲历法传来之前,中国古代最为精确的历法。为了编订历法,郭守敬设计了仰仪、简仪、高表、景符等仪器。在政府支持下,进行大规模天文测量,彻底废除上元积年,改用百进位制,废除了繁重的分数运算。还引入了三次差内插法(招差法)和类似球面三角法的公式(也许是受伊斯兰天文学影响的结果,不过有学者认为,郭守敬的弧矢割圆法不如伊斯兰世界完整,应该是在中国传统数学发展的产物)。

近代之前,农历通行于东亚各国。元代以前,中国的历法主要还是以中国传统天文理论为基础。元代时,随着和中东的交流,伊斯兰世界的回历传入中国,并对之后的历法产生了一定影响。明代中后期,随着欧洲传教士的到来,以《崇祯历书》为标志,中国传统天文学的计算方式逐渐从代数方法转为希腊式的几何学方法。不过在形式上,依旧延续着传统的阴阳历体系。

太平天国时期,使用过一种与众不同的太阳历,称天历。天历由冯云山主导创立,以节气为基本准则,1 年 12 个月,大月 31 天,小月 30 天,共 366 天。天历的月份根据节气制定,不计朔望,不分吉凶,不设闰月和闰日,为了调整 1 年的长度,每 40 年设置一“斡”,除了“斡”年以外,其他年份的日数、月数,季数都很整齐,非常容易记忆和统计。尽管天历有着不少值得称道之处,不过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这种历法实行不到 20 年,就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

至于纪年方式,中国古代先后使用过岁星和干支纪年。

岁星,是木星的别称,古人以 12 年(实际为 11.86 年)作为木星运行的周期。使用岁星作为纪年标准,可以避免各国年号差别带来的混乱。岁星纪年起源于周代,流行于战国到秦汉之交,由于和木星实际运行周期的差异,累积久了,就不符合实际天象了。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之前,流行于东汉之后,恰与岁星纪年法相接。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两相搭配,正好构成了 60 年 1 循环的周期。汉章帝元和二年,政府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并一直延续至今。结合流行于干支纪年之前的岁星纪年,就可以得出从东周至今的历史年表。

清末,为了弘扬传统,塑造民族认同,并表达与清廷势不两立的态度。经学家刘师培提出以黄帝诞生为纪年起点,革命党人采纳了这种意见,并以邵雍和皇甫谧推算的黄帝诞生之年(公元前 2711 年)为起点。武昌起义后,黄帝纪元推行至各省,民国时,则并行使用着黄帝纪元和民国纪元。

*.中国古代的历法和今天的天文年历有些相似,远比其他历法复杂,更改频率也比较高,篇幅所限,只能简介。

苏美尔历 - 巴比伦历 - 犹太历

大约 5000 年前,苏美尔人创造了两河流域,也可能是整个世界最早的成文历法。之后的巴比伦历法、希伯来历法乃至穆斯林使用的回历都深受苏美尔历法的影响。

(可能是)苏美尔人的古代星图

和农历相似,苏美尔人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历。一个月的长度为 29 或 30 天,以符合大约 29.53 天的朔望月周期,每 2 到 3 年,苏美尔人会增加一个闰月,以使月份符合四季的变化。不过它们的历法比较原始,闰月的设置比较随意,各城邦之间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月份名称。

通常来说,苏美尔人将约 30 天的一个月划分为 2 或 4 个大致相等的时段,这可能就是今天使用的星期的源头。苏美尔人将一天划分为 12 个小时,白天和夜晚各 6 小时,发展至今,就成为24 小时制。有意思的是,苏美尔人是根据太阳和星辰的移动来确定日夜时间的,因此在不同季节,白天和夜晚的 1 个小时长度也会不同。

巴比伦历的月份名,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 》

公元前 21 世纪,阿摩利人征服乌尔第三王朝,建立古巴比伦王国,并在乌尔历的基础上,发展出巴比伦历。从汉穆拉比时期开始,巴比伦历将春分作为一年的开端(学名岁首,更早的萨尔贡王朝以秋分为岁首)。早期的巴比伦历置闰规则比较随意。为了将岁首固定在春分,大约在公元前 6 世纪,巴比伦历采用了 19 年 7 闰的置闰周期,略早于希腊人发现的默冬周期。

巴比伦学者首先将黄道划分为 12 星座,他们用神的名字命名了 1 年的 12 个月,将其与每个星座对应。同时还创造了60 进制的概念,今天,我们的分秒和角度单位都是按这一传统划分的(形成对比的是,中国古代将圆周分为 365.25 度,1 度差不多对应 1 天,对于天文计算来说,比较方便)。

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的历法以日落为一天的开端,以第 1 次看到新月(约相当于农历初二、初三)为月份起点。对于炎热的中东地区而言,这种习惯有助于在夜间确定时间,方便旅行。每月第 7、14、21 和 28 日是祭拜神灵的日子,这一传统可能被犹太人继承下来,成为严格遵守的安息日。

*.据说巴比伦人也制定过 1 年 12 月,1 月 30 天,1 年 360 天的历法,不过应该用的不多。

犹太历与巴比伦历的名称对照,wiki

苏美尔 - 巴比伦历的传统延续千年,直到今天,在犹太历中都能发现很多源自古代两河流域的传统。犹太历各月的名称基本与巴比伦历相同,同样采用 19 年 7 闰的置闰周期。犹太历的岁首有两种划分,一种称寺历,以春分所在的尼散月为元月,据说可追溯至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时代,一种始于公元前 6 世纪的巴比伦之囚时代,以秋分所在的提斯利月为元月,称民历,这也是今天犹太人最通用的历法。

和农历相比,犹太历是一种相对原始,更多依赖经验设置的历法、犹太人以日落为 1 天的开始,以两个日落的间隔为 1 天的长度,因此每天的长度并不相等。和苏美尔传统相似,犹太历将白天和夜晚各分为 12 小时,因此一年中不同时段的每个小时,长度都是不同的。为了避免赎罪日落在周五或周日,避免大和撒那日落在周日,就需要按照观测以及复杂的规则调整历法。

1178 年,犹太神学家迈蒙尼德(Moses ben Maimon)在《律法新诠 》(Mishneh Torah)将公元前 3761 年 9 月 30 日定为纪元的开端。据说在这一天,上帝创造出了人类。

逾越节晚餐

*.逾越节是犹太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每年犹太历 1 月 14 日的黄昏,犹太家庭就要聚集在一起,吃无酵饼和一些有象征性的食物,回忆逾越节的故事,纪念上帝在杀死埃及一切头胎生物时,跳过了以色列人的长子。传说耶稣在这天和门徒们享用了最后的晚餐,早期的基督教因此在这一天举行圣餐仪式。不过后来。基督教废除了逾越节,仅在复活节期间进行圣餐仪式。

埃及历 - 罗马历 - 公历

大约和苏美尔人同时,埃及人也创造了自己的历法,不同的是,埃及人主要使用太阳历。埃及人将 1 年分为 12 月,1 月 30 天,年末再加 5 个余日,1 年 365 日。埃及人使用 10 进制,至迟在公元前 21 世纪的第 10 王朝时期,埃及人就已经将 1 个月分为三旬,1 旬 10 日。除了太阳历,古埃及也有一种太阴历或阴阳历,主要用作宗教用途。

埃及人以日出为一天的起点,1 天 24 小时,昼夜各 3 更,1 更 4 时,相应地,将 1 年分为 3 季(对应尼罗河的泛滥、退水和枯水),1 季 4 月。古埃及并没有给月份命名的习惯,直到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才在波斯的影响下,根据每个月的庆典制定了月份的名称。

Kom Ombo 神庙中的浮雕,描绘了古埃及的月日符号

世界上绝大多数族群的历法,都是根据两分两至制定岁首的,古埃及的历法则与之不同,他们是根据天狼星早晨与太阳同时升起的那天(约相当于公历的 7 月 10 日)来确定岁首的。由于回归年长度并不是 365 天,因此每隔 4 埃及年,天狼星随太阳一同升起的日期就会相差 1 天,每隔 1460 埃及年,日期的误差便会累计到 1 年,这个 1460 年的周期,就被古埃及人称为“天狗周”。

从法老时代到希腊化统治的托勒密时代,埃及人一直使用着这种历法,历经数千年都没有多少改变。由于规则简单,月份齐整,当时很多天文学家也喜欢用埃及历计算日期。

闻风节的食物

*.闻风节起源于法老时代埃及人庆祝新年到来的节日。闻风节一开始定在春分,据一些史学家推测,犹太教的逾越节,基督教的复活节可能都和闻风节的习俗有关。今天,埃及人依然过着闻风节,他们认为大葱可以驱邪治病,生菜和咸鱼可以强身健体,提高生育力,鸡蛋则象征着生命的起源,因此大家会在这一天吃煮彩色鸡蛋、生菜、葱和咸鱼等食品,并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踏青野餐。

埃及古历影响深远,今天埃及的科普特人、埃塞俄比亚和亚美尼亚使用的历法,以及公历的祖先—儒略历,都受到了埃及历法的深刻影响。我们先来讲讲其中影响最深远的罗马历法。

最早的罗马历法以传说中的罗马创始人罗慕路斯命名。这种历法可能根植于希腊或伊特鲁里亚传统,将 1 年分为 10 个月,1 个月 30 或 31 天,一共 304 天,剩余的六十多天是没有归属的冬日,总之,这是种很奇葩也很混乱的历法。

为了纠正罗慕路斯历的差错。公元前 713 年,第二任罗马统治者努马·庞皮里乌斯在历法中加入了两个月,将 1 年的长度延长至 355 天。为使年份契合回归年的长度,努马下令每隔 1 年,就要在 2 月之后加入 1 个 22 或 23 天的工作月,这种历法被称为努马历,可以看作是种阴阳历。

古罗马历法的复制品,显示了儒略历之前的月份名称

尽管有了粗糙的置闰规则,不过当时的罗马人对制定精确的历法并不上心,久而久之,努马历的误差越来越大。以至于有了罗马人知道如何取胜,却不知在几时赢得胜利的说法。到了公元前 46 年,独裁官凯撒发现,必须在闰月中加入 90 天,才能使月份和季节匹配。在埃及 - 希腊学者索西尼斯(Sosigenes)的帮助下,罗马人制定了儒略历。

儒略历以埃及历法和努马历为基础,将 1 年分为 12 月,大月 31 天,小月 30 天,为了将 1 年的长度控制在 365 天,又从不吉利的 2 月中减去 1 天(古罗马人常在 2 月执行死刑),每隔 3 年增设 1 个闰日,1 年平均长度为 365.25 天。凯撒遇刺后,部将安东尼为纪念凯撒,把凯撒出生的 7 月改名为 July(凯撒名为 Julius)。

改历之后,罗马的祭司们对于历法还是不大上心。他们把规则中的每隔 3 年,理解成了每 3 年。于是到了奥古斯都时代,历法累计又有了几天的误差。为了纠正误差,奥古斯都一下子补足了几天的差额,又以投票的名义,将 8 月改为自己的名字。8 月原本是小月,为了和凯撒齐名,奥古斯都从不吉利的 2 月中再扣了 1 天,加到了 8 月。新的历法又被称为奥古斯都历。

随着罗马统治的延续,儒略历或奥古斯都历逐渐成为了通行于帝国全境的历法。一些传统历法,比如埃及历、马其顿历、亚美尼亚历、埃塞俄比亚历都受到了儒略历的影响。除了马其顿历以外,这几种历法都是基于埃及历,月份长度相等的太阳历,但参照儒略历确定了岁首,引入 4 年 1 闰的置闰方式。至今,埃及的科普特人、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的正教徒,亚美尼亚的基督教徒还使用着这些历法(只是纪年方式有所不同)。

狄奥多西时期,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随着基督教传播,儒略历的影响逐渐超出了罗马帝国,传播到整个基督教世界。不同于大一统的秦汉,在罗马帝国内部,一直存在着拉丁语的西方和希腊语的东方的区别,两者都采用了儒略历,却使用着不同的纪年方式和岁首。

古罗马人以罗马建城之年(公元前 753 年)为纪元的开端(AUC),同时也有以执政官年份确定的纪年方式(有点类似中国的年号)。为了便于计算复活节的日期,6 世纪时,基督教僧侣狄奥尼修斯·伊希格斯(Dionysius Exiguus)推定了耶稣生辰,以此为起点,发展出了主年纪元(Anno Domini,缩写为 A.D.主年之前记做 Before Christ,缩写为 B.C.)。8 世纪的英格兰史学家比德(Bede)在《英吉利教会史》中使用了主年纪元,此后,主年纪元逐渐成为天主教(以及新教)国家最普遍的纪年方式。

俄罗斯圣像画,上帝创造亚当和夏娃

而在希腊语的东部帝国,人们将儒略历的月份名转写为希腊语,以儒略历的 9 月 1 日为岁首。东部帝国采用创世纪元(Anno Mundi)为开端。这一纪元的历史可以追溯至 2 世纪基督教学者对希腊语版本的圣经七十子译本的解释。经过数百年的修正,7 世纪时,僧侣格奥尔基奥斯(Georgios)正式提出这一说法,并将上帝创世的时间定为公元前 5509 年 9 月 1 日。

一开始,主年纪元和创世纪元在基督教世界都有一定影响,但最终,拜占庭帝国和东部教会采用了创世纪元,而西部的罗马教会则采用了公元纪元。拜占庭灭亡之后,俄罗斯继续使用着拜占庭历法和创世纪元,直到 1700 年,彼得大帝才将历法改为儒略历,将纪年改为主年纪元。至今,在一些宗教场合,人们依然使用着创世纪元和拜占庭历法。

为了淡化主年纪元的宗教色彩,现代学者们将其改为公元纪年(Common era,缩写为 C.E,公元之前记做 Before the Common Era,缩写为 B.C.E.),不过 A.D.和 B.C.的表示方式依旧很流行。

儒略历通过 4 年 1 闰的修正,提高了历法的精度,但还是与回归年的长度存在一定误差。长时间观测后,人们发现,大约每 128 年,春分点就会往前提前 1 天,之后的复活节也因此而提前。到了 14 世纪,无论是在拉丁语的西部,还是在希腊语的东部,人们发现当下的复活节日期已经和最初相差了近 10 天。许多人都呼吁教皇修改历法,提高计时的准确度。

最早的印刷版公历之一

1582 年,教皇在欧洲各国学者提议基础之上,制定了通行至今的格列高利历,也就是公历。公历规定,只有能被 400 整除的世纪年才可增设闰日,如此便在 400 年中减少了 3 个闰日,将回归年的长度调整为 365.2425 日。为了调整累积性误差,1582 年的 10 月一下子被扣除了 10 天。按平均回归年计算,公历每 3300 年误差 1 日,总之,要比之前的儒略历准确多了。

各地采纳公历的年份

公历很快便被各天主教各国采纳,但新教和东正教国家则依旧我行我素。直到 1752 年,英国才采用公历,直到 20 世纪,希腊、俄罗斯等东正教国家才改用公历,而沙特阿拉伯更是直到 2016 年才使用公历。在公历推行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小插曲,比如在英国,为了弥补和天主教国家 11 天的日历误差,1752 年的 9 月被扣除了 11 天。一些愤怒的民众认为,自己莫名其妙的损失了 11 天,伦敦和布里斯托尔都发生游行,抗议者们高呼:“还我 11 天!”基于同样的理由,著名的 10 月革命,其实也是发生在公历的 11 月。

1849 年,法国社会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在前人基础上提出 13 个月的历法,用许多杰出历史人物的名字命名了日期。1902 年,美国人 Moses B. Cotsworth 完善了 13 月历的规则,称之为国际固定历(International Fixed Calendar)。13 月历每月 28 天,正好 4 星期,年底额外增加 1 个不属于任何星期的假日,称“年日”,逢闰年则在 6 到 7 月之间再加 1 日。13 月历每年和每月都从星期天开始,每月到星期六结束,因此只需 1 张日历,便可表示所有年份的日期。逢闰年,则在 6-7 月之间插入 1 个闰日,以使年份长度符合回归年。

13 月历规则简单,日期规整,方便安排打工人的作息时间,因此受到了许多企业家的欢迎,包括柯达的创始人乔治伊士曼(George Eastman),他曾长期在柯达公司推行这种历法,并试图推动其成为国际通行的历法。但由于月份数量(13)、空日和违背习惯等原因,未获成功。

伊朗历

伊朗先民崇拜太阳。大约 4000 年前,他们就根据地球绕太阳的周期制定了太阳历,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伊朗人将毕宿五、轩辕十四、心宿二和北落师门视为镇守天空 4 个区域的皇家之星。这几颗星可以为天文、历法计算和导航提供指导,同时还掌管着世界大事。

最初的伊朗历将 1 年分为 12 个月,每月 30 天,共 360 天,为了使历法与季节保持同步,每 6 年设置 1 个闰月,平均 1 年为 365 天。公元前 5 世纪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时代,伊朗人根据祆教的世界观以及埃及太阳历设计了新的历法。这种历法与埃及太阳历相似,同样采用了 1460 年的天狼星周期。

历法确定了宗教仪式的日期,每个月有 4 天是献给至高神阿胡拉玛兹达的,其他重要日子则用神灵和宗教概念命名,以保证宗教仪式不会出错。为了消除累积带来的误差,每 120 年设置 1 个闰月,平均一年 365.25 天。一直到 4 世纪,在今土耳其中部的卡帕多西亚地区,依旧使用着类似的伊朗历法。

诺鲁孜节的七鲜桌,桌子上的每件物品皆有其寓意,象征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期望

*.从阿契美尼德王朝开始,伊朗历便将春分定为岁首。每年春分的诺鲁孜节是最盛大、最重要的节日,在 13 天的假期中,孩子们从诺鲁孜叔叔手上得到礼品,人们走亲访友。通常来说,年轻人会首先拜访长者,长者则会包红包送给年轻人。伊朗人认为 13 是不好的数字,因此在诺鲁孜节的最后一天,也就是第 13 天,一家人都会走出家门,在外野餐。有趣的是,这一天也是伊朗的愚人节。除了伊朗以外,诺鲁孜节也是中亚、南亚和巴尔干数亿人的新年。

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疆域,至今,这里的大部分地区都过着伊朗新年—诺鲁孜节

马其顿东征之后,曾统治大半个伊朗的塞琉古王朝以王朝创立的公元前 311 年为纪年开端,推行巴比伦历法(当时被塞琉古王朝统治着的犹太人也使用这一纪年)。之后的帕提亚王朝沿用了塞琉古纪元和巴比伦历法,只是把月日的名称改成了自己的语言。

失势的祆教教士在反对希腊统治的过程中,建立了琐罗亚斯德纪元。琐罗亚斯德纪元以传说中祆教创始人琐罗亚斯德的诞生之年(当时认为是公元前 568 年)为开端。萨珊王朝建立后,在各方面恢复了伊朗传统,废除了巴比伦历,改用琐罗亚斯德纪元和太阳历。7 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征服了伊朗。穆斯林统治者以回历进行行政管理。由于回历属于阴历,与传统的伊朗历法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出于方便征税的考虑,哈里发后来又恢复了伊朗历的使用。

1079 年,烦恼于回历的塞尔柱苏丹 Jalal Al-Din Shah Seljuqi 命令学者奥马尔.海亚姆(Omar Khayyam)制定新的历法,称为 Jalali 历。Jalali 历一直沿用了约 8 个世纪,是当时世界上最准确的太阳历。Jalali 历基于天文观测而制定,借鉴了印度天文学的成果,以春分为岁首,有几种不同的置闰周期。为了符合太阳周年视运动的变化,1 个月的长度可能会在 29-32 天之间变动,为此需要时刻观察天象,并依照繁杂的规则调整月长。

鉴于 Jalali 历的规则过于复杂,1925 年,巴列维王朝简化了历法,制定了沿用至今的伊朗回历。为了使每年的新年精确地开始于春分点,伊朗回历每年都要根据天文观测,进行繁复的修正。伊朗回历 1 年长度约为 365.2422 天,是目前通行的太阳历中最准确的一种,要比公历精确得多,除了伊朗以外,阿富汗也使用这种历法。

现今的伊朗回历一般以公元 622 年的春分为纪年开端,这一年发生了伊斯兰教中著名的希吉来事件。祆教徒和部分海外伊朗人一般以萨珊王朝最后一任统治者伊嗣俟三世登基的 632 年为纪年开端另有以琐罗亚斯德诞生年春分作为开端的纪念方式等。

印度历

印度各地并行使用着多种历法,不过最有影响力的印度历法,基本都属于阴阳历。这些历法大多源于古印度传统,以恒星年(指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为基准进行调整。传说印度历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史前的吠陀时代,历法的影响超越了宗教的界限,无论是印度教徒、佛教徒还是耆那教徒,都使用着相似的历法。

Vedanga Jyotisha 是印度最早的天文学文献,可以追溯至公元前 7 世纪。不过在希腊天文学传入印度后,印度天文学才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学者们通过观测太阳(苏利耶)的周期确定恒星年的精确长度。5-10 世纪期间,印度学者们分别得出了不同的恒星年长度——

古印度学者得到的几种恒星年长度,维基

5-7 世纪期间,天文学家阿耶波多(Aryabhata)、伐罗诃密希罗(Varāhamihira)总结并改进了印度历法,成为后世印度历法的范本。

印度历有两种岁首,一种是以太阳进入双鱼宫后的第 1 个朔日(月球与太阳同时出没的那天,也就是农历的初一)为开端,称制呾逻年(Chaitradi),一种以太阳进入天秤宫后的朔日为起点,称迦剌底迦年(Karttikadi)。印度历的月份设置和农历相似,为了使月份符合四季变化,每 32-33 个月要插入 1 个闰月,为了推算其他星体的运转,印度历中也有类似古代农历上元积年的算法。

印度历中的 1 页

对于 1 天的长度,印度历也有两种计算方式。太阳日是两个日出的间隔,易于观察和使用,月亮日则基于月球的运行,一天可能从午后中段开始,到第二天的下午结束,长度在 21.5-26 小时之间变化。印度古人知道每天的长度并不完全相同,不过习惯上,还是更常用太阳日。

为了方便推行政策,1957 年,印度政府制定了一种新的太阳历。新历的规则与公历基本相同,不过沿用了印度教传统的月份名称和顺序,以每年春分后 1 日为岁首。尽管如此,出于民族习俗和确定宗教节日的需求,印度各地至今还并行使用着三十多种阴阳历。

印度历法有许多种纪年开端,例如以释迦牟尼诞生的公元前 554 年为开端的佛历纪元,以耆那教创始人大雄诞生的公元前 662 年为开端的耆那教纪元,以公元前 58 年 10 月 18 日为开端的 Vikrama 纪元,以公元 78 年 3 月 3 日为开端的 Saka 纪元,以及以公元前 3102 年太阳进入白羊宫为起点的 Kaliyuga 纪元。

洒红节上的印度姑娘

*.洒红节是印度教的重要节日,也是印度的传统新年。传说这是爱神降临的时节,异性之间互相萌发爱慕之情,借由开玩笑的方式相互接近。在这一天,人们将纵情欢乐,低种姓的人将把颜料粉洒向高种姓的人,暂时忘记阶级的差异。夜晚,人们把用草和纸扎的霍利卡像抛入火堆中烧毁。印度人在洒红节期间还要喝一种乳白色饮料,据说可保来年平安健康。

希腊历

在罗马统治之前,希腊各城邦使用的历法各不相同,但总体都属于阴阳历,其中以雅典历最为通行。雅典历 1 年 12 个月,以夏至后第 1 个新月为岁首,以两次夏至间隔为 1 年。每个月以新月初见为开端,大月 30 天,小月 29 天。每个月的第 4 和 24 天被认为是某种事业的危险日,第 5 天是最不吉利的日子,第 15 天不宜婚嫁,总之,每天都有吉凶之分。雅典人将昼夜各分为 3 段,1 日 12 时,1 年分四季,不过诗人和学者对四季的划分各有不同。

雅典历和马其顿历的各月名称

为了使历法符合四季变化,需要每隔几年插入闰月。在不同的城邦,由于岁首的差异,置闰的方式也有不同。古希腊的置闰周期最初可能是从巴比伦传来的,一开始,人们采用 8 年 3 闰的周期,公元前 432 年,天文学家默冬(Meton)制定了 19 年 7 闰的默冬周期;公元前 330 年,卡里普斯(Callippus)引入了 76 年的周期,每 4 个默冬周期减去 1 日;公元前 125 年,喜帕恰斯又提出了 304 年的周期,每 4 个卡里普斯减去 1 日,不过就连喜帕恰斯本人都不怎么用这种算法。

雅典历以默冬提出新方法的公元前 432 年为纪年开端,称默冬元。各城邦没有统一的纪年制度,一般以统治者或祭司的在职年数纪年,后来又以奥运会的周期计算年份。

回历

回历即伊斯兰历,是大部分穆斯林使用的历法。其历史可追溯至伊斯兰教兴起之前的阿拉伯半岛。尽管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前,阿拉伯半岛出现过有闰月的阴阳历,不过最终,他们还是放弃了置闰的念头。如今,回历是唯一被广泛使用的纯阴历。

目前使用的回历制定于法蒂玛王朝时期。1 年 12 个月,1 月 29 或 30 天,为了使月份的长度符合朔望月周期,每 30 年要插入 11 个闰日。经过调整后,回历的 1 月平均长度为 29.5305 天,1 年平均为 354 天 8 时 48 分。回历以新月初见为初一,以日落为 1 天的起点,两次日落的间隔为 1 天。

回历的 1 年要比公历短大约 11 天,因此随着年份累积,每个月都将经历四季。所以伊斯兰教中的斋月、开斋节和宰牲节,经常出现在不同的季节。由于难以和其他地区沟通,且历法不符合四季变化,如今,大部分伊斯兰教国家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公历,仅在计算宗教节日时使用回历。

回历以伊斯兰教中著名的“希吉来”(Hijrah)为纪年开端。传说在这一年,先知默罕默德躲过了敌人的追击,带着信徒从麦加转移到麦地那,标志着伊斯兰教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为了便于计算,则以当年 Muharram 月的第一天为起点。

塔吉克的开斋节一餐

*.每年回历 9 月,是穆斯林的斋月。斋月期间,从黎明到日落,人们要戒饮食、戒房事,戒绝丑行和秽语,以体验朴素节制的生活,告诫自己不要挥霍无度。斋月之后,则是盛大的开斋节,节日中,家家户户炸散子、油香之类食品,赠送他人。每个家庭都应在节日开始前向穷人发放开斋布施。

玛雅历

玛雅人的历法可以追溯至公元前 5 世纪的奥梅克历法,与中美洲其他文明,例如米斯特克、扎波特克、阿兹特克人的历法都有着不少相似之处。玛雅历法由几种不同长度的周期组成,包括 260 天的卓尔金历(Tzolkʼin)、365 天的民用历(Haabʼ)以及 360 天的吞历(Tun)等。

卓尔金历的 20 天符号

卓尔金历是种宗教历法。它不分具体月份,按顺序以 13 个数字和 20 个专名,配合形成 260 天的周期,周而复始。民用历则属于太阳历,分 18 个 20 天的普通月,和 1 个只有 5 天的岁余月,与彝族历法有些相似。玛雅人认为,每 1508 个民用年,就相当于 1507 个回归年,由此得出回归年周期为 1508*365/1507≈365.242203 天,这一数据远比格列高利历修正的回归年准确。不过他们似乎并没有类似闰日的制度(尽管一些学者主张,玛雅人自有办法弥补回归年的误差)。

基里瓜遗址石碑中的长纪历创始日期

卓尔金历和民用历经 18980 天重合一次,构成了 52 年的新火周期,这一周期在中美洲文明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玛雅人而言,每年的最后 5 日和新火周期的末端都是动荡而不详的日子。每个新火周期的末尾,都要举行仪式,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玛雅神话相信,人类的历史经历了几轮循环性的周期。他们借助“长纪历”来记录超过 52 年的时间,目前这一长纪历周期始于公元前 3114 年 8 月 11 日,前几年流行的 2012 一说,就源自玛雅人的长纪历周期,不过玛雅人其实并没有指出这一天是世界的末日。

在古典时代后期,玛雅人开始使用简化的短纪历代替长纪历纪元。一个短纪历周期为 13 个 katun 或 260 个 tun,一个 katun 约相当于 20 年,一个短纪历周期约为 260 年。

其他

除了上面这些影响广泛的历法外,世界各地还有很多独特的历法。

藏历生肖对照表,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 》

雪域高原的藏历是在西藏本土历法、文成公主带来的的农历和印度历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藏历也使用干支纪年,但以五行代替了十天干,以十二生肖代替了十二地支。1025-1027 年间,从印度传来一种历法,被称为星历。此后,藏族历史文献采用星历纪年,以 60 年为 1 个世纪。总体来说,藏历是与农历相似的阴阳历,但采用了印度传来的星历计算节气。使用 28 或 27 星宿计算吉凶,采用七曜命名的星期。藏族人把 1 天分为 60 水时,1 水时 60 水雨,1 水雨 6 息(相当于 4 秒),以连续的两次日出为 1 日。

泼水节

云南的傣族使用傣历,其历史可追溯至西汉的太初历,属于阴阳历。傣历采用和古代中国相同的 19 年 7 闰法,并将闰月设在 9 月。傣历纪元始于 638 年的 3 月 22 日,他们的新年大约相当于公历的 4 月,每到新年那天,就会举行盛大的泼水节。傣历使用干支纪日法和七曜一周法,他们把一天分为 4 个部分,每个部分 3 个段落,共 12 时辰,或将 1 昼夜分为 60 时度,每个时度相当于 24 分钟。根据纪年起点的差异,傣历可以分成大傣历和小傣历,不过两者的规则基本差不多。

每年夏至前后,是各彝语族群的火把节,不同的火把节传说大同小异,都讲述着人类不畏强权,勇斗神明的故事

西南的彝族使用着几种历法。除了类似农历的阴阳历外,据人类学家刘尧汉考证,云南宁蒗县彝族使用着一种以月经周期 28 天为 1 个月,1 年 13 月,共 364 天的历法。另有 10 月、12 月和 18 月的太阳历,三种太阳历 1 月分别有 20、30 和 36 天,年末的 5 天为过年日,逢闰年则加上 1 个闰日。18 月历与中美洲的古代历法非常相似,这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

东南亚各国的历法与农历或印度历相似,都属于阴阳历。位于东亚文化圈的越南、朝鲜半岛和日本在古代都使用与中国相近的农历。越南南部的占婆最初使用印度历,后在越南和伊斯兰教的影响下,融入了农历和回历的一些传统。老挝、柬埔寨、泰国和缅甸的历法则同时受到印度和中国的影响,采用与佛教相关的纪年起点,也引入了和中国相近的 60 干支或 60 周期纪年法,各国之间,有着不小的区别。

刻有高卢历法的青铜板残片

1897 年,在法国的科利尼发现了罗马时代的青铜板,板上刻有当时高卢人的历法。在法国其他地区也发现了刻有类似历法的铜板。通过这些,我们了解到,古代凯尔特人使用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历。历法以 5 年为周期,1 年 12 月,每 5 年插入 2 个闰年,每个月的长度,则随着 5 年的周期而变化。

*.为了方便起见,文中所有分数都换算成了近似小数。

*.写完这个回答,发现国内网上文章真的有好多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