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阅读科普书有什么意义?

成年人阅读科普书有什么意义?

曹天元 Capo,Bayesian

其实有一点说得不错,即对于已经毕业了的成年人来说,想要通过科普书学习“知识”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已经如此繁杂深奥,哪怕想要真正理解某一个学科其中的某一个极小的分支,也需要经过长年累月的深入学习。靠走马观花的“科普”得来的知识,必然是片面的,歪曲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

但即便如此,我们阅读科普仍然是有意义的。首先,你就把它当做一种普通的爱好即可。有人喜欢下棋,有人喜欢钓鱼,有人喜欢周游世界,有人则喜欢通过读书来“游览”自然和宇宙,这又有什么不好呢?我们从来不会对一个业余围棋爱好者说,因为你没有在专业棋院里培训过,将来更不可能拿到世界冠军,所以你就不配爱好下棋,是不是?人总归需要某种爱好,总归需要从某种事物中获得乐趣和精神满足,这本身就是一种“意义”,它跟具体的水平高低毫无关系。在路边下野棋的老大爷,他们从中获得的“快乐”未必就比职业棋手来得少。

科普也是一样。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本质不同,就在于对这个世界有着深深的好奇心,这是从孩童时期就刻在我们本性当中的。成年之后,很多人为生活所迫,逐渐淡泊了这种好奇心,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保持着某种程度的“童真”,仍然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去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精神需求,也是科普存在的基础。当然了,没有经过长期的学术训练,没有掌握专门的数理工具,从科普中获得的理解必然是肤浅、表面、似是而非的,但俗话说得好,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普通人利用周末时间爬上了一个小山坡,看到了一点不一样的风景,他自然有他的“欢喜”,他从中获得的愉悦感也是实实在在的。谁规定说非得爬上珠穆朗玛峰,才算是真正的“爬山”?

其次,从社会的角度来讲,我一再强调,科普实质上是科学的一种“广告”。它的意义并不在于让民众增加多少具体的科学知识,而更加类似于一种“市场培育”、“文化熏陶”。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阅读科普,那也就意味着在公共事务当中,科学的话语权在不断增强。遇到任何问题,就算大众不懂具体细节,至少也能达成一个共识:就是应该去寻求一个在科学框架下的解决方案,而不是诉诸于求神拜佛。更何况,成年人对于子女的影响也很明显,就好比虔诚的信徒往往出自于宗教家庭,艺术家的子女天然会受到更多的艺术熏陶一样,如果更多成年人开始阅读科普,自然也会引导更多的青少年产生对科学的兴趣,从而走上真正的科研道路。这对于社会整体来说,显然都是正面的效应。

当然,有很多人会指责说,过于前沿的“科普”并没有意义,反而制造了很多“伪科学”,产生了很多“民科”,更有很多人打着科学的名义招摇撞骗。对此,首先,我们承认,科普对于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作用是有限的,大多数人对科学的理解都是错误的,由此形成的对科学的崇拜,在本质上其实是反科学的,是另一种形式的“拜科学教”,这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并没有说错。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思想阵地就在那里,如果你不去占领,别的东西自然会去占领。如果每个人都能深刻地明白科学究竟是什么,都能透彻地理解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方法论,其有效性和局限性所在,这自然是最好的,但很明显,目前并不现实。那么,在这个大前提下,与其让宗教、玄学、神秘主义之类的思想大行其道,还不如让“科学”这个 meme 先入为主,优先抢占大众思想市场的份额,实际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策略。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觉得,现在越来越多的产品打着“纳米”、“量子”、“引力波”之类的“科学名词”行骗,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一件好事。要知道骗子是一直存在的,并不是因为科普才凭空“创造”出来,无非他们以前打的招牌是“佛学”、“风水”、“气功”、“易经”之类,因为科学在大众中的普及,与时俱进,改成了更加炫酷的科学名词而已。但正如之前说的,骗子们纷纷聚集到科学的“话语体系”下,在客观上也同时抬高了正统科学家的话语权,也正由此,科学界能够对此进行更集中的,精确的打击。就好比敌人虽然一时消灭不了,但能把他们全部吸引到我方主导的阵地上,对未来的整体战局仍然是有利的。

至于民科之类,我觉得也没有必要过分夸大他们的危害。民科本质上就好比老大爷喜欢在街边自己研究如何下棋,人家觉得高兴,觉得有意义,何必阻止他们自得其乐?而且现代科研体系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小圈子,民科对其产生的影响可谓微乎其微。好比美国的民科也多如牛毛,反智文化更是广为流行,但这丝毫也没有影响美国的科研全球领先。当然,民科的主要烦人之处在于他们爱嚷嚷,总是想寻求主流科学界的认同,制造了很多噪音,但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现代社会本来就有很多噪音,甚至你可以认为绝大多数的舆论都是某种噪音,但这并不是屏蔽舆论的理由。

总而言之,我认为科普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有其意义的。但这个“意义”并不是很多人所认为的,能够“学到很多知识”的那种意义。比较理想的情况是,无论是科普作者还是读者,都应该事先达成一定的共识,即科普作品是让你“开眼界”,“长见识”,而不是“学知识”的。就像一个导游带你去某个国家走马观花地逛了两天,你得做好思想准备,你所看到的肯定只是一个片面,甚至会因此产生很多扭曲的,错误的印象。真正想要了解这个国家,你需要长年累月的调查,去深入各个阶层,并掌握更加专业的方法。但是,反过来说,这趟旅程难道就毫无意义吗?那肯定也不是。只要你不自以为是,不要以为读了一本科普书就掌握了宇宙真理,更不要因此沾沾自喜,自创出更多的神奇理论,那么,科普阅读就是一种极好的习惯。在科普书里,你总是能依稀看到自己当年的模样——那个对于宇宙,对于自然充满好奇的天真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