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法国为什么那么容易就被德国干掉?

二战时法国为什么那么容易就被德国干掉?

不打诳语谜语人

首先说非常赞同 张运 的说法,就是法国人对一战德国人施里芬计划的印象过于深刻,以至于认为德国人会复刻一战的方案(事实上德国总参谋部的确这么做的),问题是德国偏偏出了一个不按照常理出牌的曼不群,以及欣赏曼不群方案的小胡子元首,法国人因此就悲剧了。

马奇诺防线不能为法国失败背锅,马奇诺防线的存在其实解放了法国的机动兵力,只是法国人过于僵硬的计划不但没有善用自己的机动兵力,反倒将其以最快的速度葬送之。

先看一下一战德国人是怎么打的

所谓的施里芬计划,规模空前的右翼大包抄行动,横扫法国如卷席

实际操作中被削弱了右翼的德军越进攻越疲软,最终止步于马恩河,右翼包抄最后打成了平推,马恩河奇迹挽救了法国

一战德国是右翼大包抄,越过比利时,从法军左翼包抄,意图实现一个规模巨大的鲁腾型会战,把法军主力聚歼于以巴黎为中心的大口袋之中。

法国人吸取了一战的战训,就是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进军比利时,主要是基于两个理由,第一把战线推进到比利时可以缩短战线宽度,不给德军从法军左翼包抄的机会。第二是避免重蹈一战法国北部惨遭蹂躏的悲剧,把战场推进到比利时境内,要蹂躏就蹂躏比利时吧。所以法国的人作战计划就是右翼依托马奇诺防线死守,左翼以最快的速度推进到比利时境内,法军的机动性越强,动员能力越强,就可以越快的进入比利时,把战线推的越远。

法国人的盘算不错,德国参谋部也和法国人预料的那样食古不化,如果双方都照剧本打,法国主力和德国主力就好像两扇安装在同一根门轴上的大门互相对撞,而对撞点正好在比利时境内。如果这种正面硬肛的作战打下来,什么坦克飞机都之类的技术兵器都未必能够轻易撕开对方的防线,一战式的消耗战(更准确的说是盟军法莱斯口袋以后在荷兰和比利时与德军打成的正面怼肛的消耗战模式)很可能换一个战场重演(这次祸害比利时吧)。可惜德国偏偏出了一个曼不群,还有一个欣赏曼不群的小胡子。最后就打成了这样。

曼不群的计划:中心突破,用突击箭头将英法联军从中间撕成两半

最后实施的结果:应当说超乎预期,英法联军的“配合”超乎想象,如此庞大的军团一头扎入比利时以后再转向面对后路包抄的德军是非常困难的,更何况在德军箭头以南,法军已经无法拼凑出像样的机动兵团来解救被包围的军队

我们可以看出德国人从阿登方向进攻的方案实际上一个中心突破的思路,从法国人左右翼的结合部中间突破,然后不顾两边直奔大海,把法军切割成两个部分。这个方案风险非常大,如果法国人不配合,不是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和速度把主力都丢进比利时这个德国人准备的大口袋,而是留有足够强大的机动兵团充当预备队,那么德国人突向大海的箭头很可能会被法国人拦腰斩断,包抄不成反被围。但是曼不群和小胡子就是这么狗屎运,就是这么开挂。战争开始以后法国人按照编好的剧本以最快的速度动员自己的机动部队,然后就拼命往比利时开进,意图尽可能的把战线远离本土,阻挡德军的进攻浪潮,完全没想到德军会来中心突破的战略。其结果就是法国人越努力,德国人越成功,法国人的机动性越好,动员效率越高,送入德国人口袋的部队就越多。。。。等英法联军明白过味道,想着反击德国人穿插箭头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

结果大家都清楚了,就是法国人依靠自己的卓越的勤奋与效率最终把大部分机动部队都送入了德国人的口袋,等德国人切断法军的时候,法国人已经搜刮不出足够的部队来保卫巴黎和广大腹心地区了。毕竟二战时代双方机动能力都远好于一战时期,幅员狭窄的法国在德军机动兵力的快速进攻下,法国人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在后方重建自己的部队,果断投降就成了最有利的选择(论投降的时机和方式的选择方面,二战各国里法国说第二,没哪个敢说第一的)。

总结一下,法国就像一个右手持盾(马奇诺防线),左手持剑(机动兵团)的骑士。而进攻的德国人则看起来是双持弯刀的游侠。当法国人拿盾牌抵住德国人左手的弯刀,高举宝剑企图格挡德国人右手挥过来的弯刀的时候,没想到德国人突然从嘴里吐出一根毒针正中法国人的咽喉,KO!

凭心而论,法国人是败在战略上的,而非战术上的,在想定的战术方向(在比利时正面肛德军)法国人打的并不差,在技术兵器方面法国人也并不落后于德军,虽然没有集中使用坦克导致法军突击能力不足,但是法军摩托化程度更高,因此部队机动性不错。但是在错误的战略指导下,法军机动性越好,就送人头越快(排着队的往德国人的口袋里钻)。如果法军的机动性低下到一战时期的标准,德国人的大穿插也就没有意义了,因为法国人还有大量的部队在后方没有机动到比利时的口袋里去呢。

解释一下为嘛法军被突破以后为什么不能反击而是迅速崩溃:

第一,庞大的军队突然转向是会导致巨大的混乱,当年威廉二世在总动员以后曾经一度后悔,想停止行动谋求和平,但是被小毛奇拒绝,因为这样会导致德军的大混乱,从而给法国人可乘之机。所以法国人发现德军意图以后再转向是需要时间的,而当时法国人最缺的就是时间。而且法国人战略部署的确有很大问题,因为没有预料到来自阿登方向的进攻,法国人的确没有准备足够的战略预备队,所以导致德军箭头以南缺少足够的机动兵团。马奇诺要塞区的法军配置完全是依托要塞打防御战的,所以机动能力不足,难以及时抽调到中路来填补缺口。

第二,德军的突破给法国人的心理造成巨大打击,后路被切断以后不仅意味着失去补给(没有补给的现代军队是无法持续作战的),更意味着军队被合围。在战争迷雾作用下,法国人也无法真正了解德军的实力,所以虽然德军装甲纵队的阵型已经拉的非常稀薄的情况下(很多时候步兵根本无法跟上装甲部队的推进,装甲纵队后面有大批无人驻守的区域丢在那里),法国人既不知道这些情况,也难以做出正确的局势评价,同时大量法国部队在恐慌情绪的感染下放弃阵地逃亡或者轻易投降。都加剧了法国军队的崩溃,这个时候就算有一些先知先觉的人士(比如说戴高乐)试图力挽狂澜,发动反击,但也无法阻止法军大势的崩溃。德军闪击战对法军心理上的打击远大于实质的打击,突然在法军背后出现的装甲纵队,各种谣言,手足无措的指挥官,都只会让基层官兵士气顿消,无心继续作战。

相比于法国,幅员辽阔的俄国就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因为二战时期的军队的机动速度还不能让德军在俄国人重建部队以前就攻入俄国的后方核心区(乌拉尔、西伯利亚),所以俄国人可以不断在后方重建部队,然后再投入战场,最终把战争拖入德国人最不擅长的,也最不喜欢的消耗战之中。所以闪击战可以打垮法国,但是打不垮苏联。

类似的情况还有中国战场,中国战场一样幅员辽阔,而且日军的机动能力还不如德军(中国恶劣的道路也无法支持摩托化部队的高速行军),所以国军虽然可以一败再败,虽然外援近乎断绝,但是总能在后方重建部队,哪怕这些部队质量再低劣,一样可以源源不断的开往战场抵消日军的技术和训练方面的优势。

==================================================================

说句题外话,德军后来阿登反击试图再次复刻法兰西会战的经典战略,但是今非昔比,德军的箭头已经远不如当年犀利(相对而言),盟军军力之厚重更是当年英法联军难以比拟的,所以小胡子的垂死挣扎不可能避免的失败了。但是就反击初期的效果而言,盟军显然是吃亏不长记性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