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切尔诺贝利如今有动物生活但人类不行?

为什么切尔诺贝利如今有动物生活但人类不行?

瞻云,科普人

因为不同的动物抗辐射能力不同。

0.01 伦琴就能杀死一些真菌和藻类,但需要高达 350000 伦琴才能杀死纤毛虫。

寄生蜂受到高达 180000 伦琴的辐射之后,寿命反而会增加。甚至,雌性寄生蜂的寿命会随着辐射增加而增长。

人类的半致死辐射量是 450 伦琴,超过 600 伦琴致死量达到 100%.

同样是哺乳动物,小鼠的半致死辐射量是 620 伦琴,大白鼠的甚至可以高达 1000 伦琴。

接下来具体说一说:

不仅仅不同物种之间抗辐射能力不同,机体内的不同组织和器官抗辐射能力也都完全不同。

由于核辐射影响的主要是 DNA,所以,越是旺盛的组织和细胞,越是处在分裂高峰期,对核辐射越敏感。同时,机体内的氧浓度越高,对核辐射也越敏感。

人体内对辐射最敏感的是淋巴组织和造血组织,最不敏感的是骨骼肌。

不同的细胞在不同的阶段,抗辐射能力也并不相同。

蝗虫虫卵在输卵管上尚未生长完成的时候,仅仅 100 伦琴便能破坏,但生长完成之后,则需要 500 伦琴。

不同种类生物的抗辐射能力:

各类微生物之间的抗辐射能力差异明显,荧光细菌在辐射下十分的脆弱,但生孢子的细菌却有着很强的耐辐射能力。

对于植物来说,分裂最旺盛的根芽部分,在辐射面前最为脆弱。已生长和分化的部位,具有很强的耐辐射能力。

从单细胞生物到腔肠动物,不同动物的耐辐射能力也是各有千秋。

开篇提到的纤毛虫抗辐射能力最强;拥有抗氰化物能力的动物,也具有较强的抗辐射能力,但对抗氰化物敏感的,抗辐射能力也更低,例如水螅(但也是人类抗辐射能力的数倍)。

昆虫通常对辐射具有高度耐受性,这主要受益于昆虫的不完全或者完全变态的生长周期。虽变态之前,昆虫对辐射更为敏感一些,但变态之后,昆虫的耐辐射性令人类神往。

例如开篇所说的寄生蜂,180000 伦琴的辐射,是人类半致死量的 400 倍。

除了昆虫外表存在非活动性的几丁质外,还在于昆虫气管供养,体内拥有丰富的氨基酸,甚至有的昆虫能分泌蚁酸,降低体内氧浓度,增加了辐射的耐受能力。但昆虫抗辐射的本质,学界尚未完全弄清楚。

脊椎动物之中,两栖爬行类、鱼类、鸟类的抗辐射能力通常低于哺乳动物,但依然具有个体的差异。

例如豚鼠的半致死剂量为 170—400 伦琴,大白鼠的半致死剂量为 590 一 970 伦琴。

正因为个体差异,鸡和乌龟的抗辐射能力都高于猴子,而猴子的抗辐射能力稍微高于人类。

对于高等动物来说,幼年体的抗辐射能力低于成年体。

环境对抗辐射能力的影响:

对于冷血动物来说,低温环境,降低新城代谢,抗辐射能力会明显增强。

而恒温动物,由于低温环境下,体内会消耗更多的氧气,造成内环境氧浓度更低,也能增加抗辐射能力。

例如,常温下,小鼠的半致死辐射量是 620 伦琴,但在 0-5°环境下,可达到 1760 伦琴。

除此之外,动物通过被反复辐射,还能提高抗辐射能力。

酵母的半致死量为 60000 伦琴,以 10000 伦琴进行间隔 5 天的照射,经过 5——10 次照射之后,然后进行 200000 伦琴的照射。实验组存活率高达 50%,而对照组全部死亡。

实验表明,哺乳动物身上的癌细胞,也具有类似的特点。这也是癌症治疗过程中,放疗效果逐渐变差的原因之一。

同时,增加辐射的间隔时间,也能增加抗辐射能力。

当老鼠经过 500 伦琴照射之后,分别进行 7-15 天,725 伦琴的第二次照射,比起 7 天的时间间隔,且间隔 15 天的,存活率超过 36%。

另外,通过制造缺氧环境,对老鼠进行类似的试验也发现,缺氧环境下,抗辐射能力提高了 50%。


总的来说,除了一部分动物因为被人类占有了栖息地,不得不生存在切尔诺贝利之外。

有一部分在动物在切尔诺贝利当前的辐射量下生存,已经没有多大的影响。

也有一部分动物,可能一开始影响较大,但经过几代之后,抗辐射能力明显增强,达到了能适应环境的地步。

例如,隔离区的老鼠寿命和非隔离区,已经没有了任何的区别。

另外,对于辐射代价的承受,人类明显比动物低很多。

比起原始环境(非战争),人类平均寿命至少增长了二三十岁。

理论情况下,全体人类寿命折损 40%,都完全不会影响种群的繁衍生息。

但明显,现代人类根本不可能接受,如此大的寿命成本。

但对于动物种群来说,他们原本生存在恶劣的环境之中,老弱病残的个体被直接淘汰,健壮个体的抗辐射能力本身就比平均值高出很多。所以人类理论上需要折损 40%寿命的辐射环境下,这些动物可能折损的寿命低很多。

其次,绝大部分动物并不知道核辐射的存在,反而当成了没有人类侵扰的天堂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