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发朝至」的动卧列车,会成为远距离出行绝佳方式么?

「夕发朝至」的动卧列车,会成为远距离出行绝佳方式么?

鸑鷟鹓鶵,公众号:科技史漫游指南。液氧-酱油火箭发动机酿造酱油攻城狮

开宗明义: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多样的交通运输产品都会有其受众和市场,因此我并不会介意让乘客多一种选择,而是如何让每种选择尽可能发挥优势、规避劣势。

不止是高速动卧,最高时速 160km/h 的准高速卧铺也同样放入本文的讨论范围内(如京沪卧铺就是此类)。

卧铺列车的优势

  • 不占用白天时间,对于白天时间需求大、时间紧的乘客友好;
  • 节省一晚上的住宿费,对于目的地消费水平高的城市,节省一笔开销;
  • 可以长距离运输,一般卧铺可以运行 8-12 小时甚至更多,按 100-200km/h 的均速,运行距离可达 800-2400km。目前高速铁路在 1000km 以下基本上具有绝对优势,但在 1500km 以上会受到民航的明显冲击,卧铺尤其是动卧,补充了 1000-2000km 这段长途旅客的需求;
  • 如果车站选择合适,比机场有明显区位优势;
  • 不是飞机。确实有一定比例的乘客,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乘飞机。

卧铺列车的劣势

  • 卧铺住宿条件有限(包括不限于对噪音和气味的可能约束),不及经济型酒店,仅对适应卧铺的乘客友好;
  • 高速铁路往往是凌晨的集中检修天窗,这一时间往往并不开行任何载客车次,因此不方便大量、长期、每日开行;
  • 必须是长途旅客,凌晨基本不会上下客。且一列卧铺列车的载客量明显高于一架飞机,需要考量客流。

结合下面这张民航客运网络图,可以看到:

卧铺列车的主要市场,与民航的主要市场高度重合。

依照今年暑假新增动卧列车,可以看到,目前开行的大多数高等级卧铺列车,确实就是围绕北京、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四极开行,个别还有昆明这样的次重点。

这些地区,客流大、住宿成本高、距离远(通常不属于日间高速铁路的客流范畴),是值得推出动卧产品的。

这里还有一点并非优势或劣势,但有很大影响的因素——价格

  • 作为乘客,一定希望票价越实惠越好;
  • 大量 ZTK 列车的定价基础,仍然是 90 年代的标准,这一标准在当年很贵,在现在性价比很高。但高性价比背后是,这不是扶贫列车,如果铁路部分需要长期补贴,会更倾向于停运;
  • 由此,一些 160km/h 的 Z 升级为 D,相应价格也有所上涨,当然,对应的服务也可以更优质;
  • 动卧的价格肯定会参照一般性的民航价格,如新开行的沪蓉动卧明显参考了机票价格,打了不到 4 折。当下是暑运,属于民航机票相对较贵的时期;
  • 不适用于拿最便宜的机票作为对比,这种机票往往是早上 6 点起飞,或凌晨 12 点到达的航班,乘客需要额外承担机场进市区的交通、住宿费用。尤其是上述四极之一的成都,凌晨抵达天府机场的酸爽感,不是早上抵达成都东站可以比拟的。

那么,在此基础上,卧铺列车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建议呢:

仅个人建议(脑洞):

  • 动卧列车可以适当减少一些载客量,推出一些舒适度和空间更私密、更大的高等级包房卧铺车厢,适配不同旅客的需求;
  • 退而求其次,可以在新设计上降低各床位之间的噪音和气味影响(如考虑各床位全包);
  • 提供接续联运购买,即头一天到达或第二天出发在同站乘坐日间车次,获得附近 1-3 小时内的第三地的客源;
  • 充分利用普 - 高联络线,如确能明显优化时长,部分天窗时间可以在普速线路上以 160km/h 运行。

扩展阅读:

一百年前,火车带来的“鸡”遇——因铁路而闻名的四大名鸡中国最繁忙的铁路线有多忙?火车在铁轨上行驶,应该对铁轨造成很大磨损,为什么现实里好像影响不大?高铁为什么在中国那么受欢迎,论便宜不如火车,论安静便捷又不如飞机,为什么不学习美国发展航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