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鹦鹉螺可以数亿年来没有太大的外观上的变化?这是非常特例的情况吗?还是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为什么鹦鹉螺可以数亿年来没有太大的外观上的变化?这是非常特例的情况吗?还是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知乎用户

并不是特殊的情况,题主你要知道 Biological Evolution 这个事情许多人认为是 Lamarckism,但实际情况中 Biological Evolution 就像抽奖,能不能抽到还不一定呢,而且很多时候都是能凑合着用就不会改了,不用的也不一定会消失,很多时候也会保留在体内,因为某个器官一旦消失就不可能再次出现,只能用相似的器官代替。(像是大熊猫的伪拇指,大熊猫的拇指变成了跟其他四指相同的手指,不再具有抓握的功能,结果只能用延长的桡骨侧籽骨来代替拇指抓握东西,因为拇指不可能再演化回原本作为抓握支点的拇指。(我懒得管中文应该翻译成什么了,这正经英文我看谁还想挑刺)

那些看起来并没有变过的活化石,实际上因为气候环境变化,它们大多数都对自己的生理情况做了一定程度上的适应性调整,用以适应新的环境,只不过环境并没有太大改变,自然也就保留了原本的面目。(也就是说,壳子一样,芯子就不一定一样了)

鹦鹉螺的亲属后裔是蛸亚纲(Coleoidea),大部分蛸亚纲成员生活在浅海,那样壳就是个累赘了,结果就是现代头足纲的成员们大部分都没有壳,少部分只有特别脆弱的壳(像是船鞘,它的壳其实是自己分泌物制成的,用途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卵,至于保护自己……

它的壳是主要由方解石构成的,强度很低,而且还薄到透光,一脚踩上去就碎了,保护个蛋蛋,也只能保护卵了)

(再次郑重说明!我下面放的图片除了第一张里的鹦鹉螺以外的那些软体部分都是人们臆想推理出来的,因为血肉在海里非常不容易保存下来痕迹,所以现在还不得而知那两种远古头足纲真正的软体部分是什么样子,请不要认为它们就长成图片上的样子!)

鹦鹉螺作为活化石,没有进化的更好而是保留了原本的样子,是因为人家不需要进化。

新生代头足纲就是由原始的那些带壳头足纲演化而来,但因为环境的改变,螺壳这个东西已经没有必要了(太重,而且太脆,而且不划算),所以新生代头足纲大部分都是没有壳的(鹦鹉螺是新生代头足纲里少数几种有壳的物种)。而鹦鹉螺在深海里逃过一劫,但远古头足纲部分已经进化成了新生代头足纲(其他的基本上都灭绝了),剩下的生活无忧,也不需要改变。

也就是说,人家鹦鹉螺活的好好的,在那个海洋深度也不太需要多好的眼睛(反正也看不到多少东西,小孔成像就够了),捕猎也可以捕到食物,繁殖也繁殖的好,也就人类是个大威胁(鹦鹉螺壳超级漂亮),自然就保持原样了。

(其实灭不灭绝就是个运气问题。运气好,扛过去了,苟且偷生。运气不好,没撑过去,全军覆没。这个其实无关身体结构,全看脸。)

然后是楼上提到的远古头足纲,其实吧,没有直壳鹦鹉螺这个说法,以前有这个说法完全是翻译的锅。鹦鹉螺属名 Nautilus 为希腊语词源,意为“水手”,鹦鹉螺这个中文名是根据它鹦鹉嘴般的形态起的(说实话我看不出来鹦鹉螺哪里像鹦鹉嘴了);角石属的,拉丁学名里都有个 -ceras 词缀,是“角”的意思,比如房角石(Cameroceras)。我在找资料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非常奇葩的名字 (Cyrtoceras)中文译名为弓角石,长成下图这样。

这个长得像房角石\直角石和鹦鹉螺的过渡的玩意八成就是为什么人们一直都以为房角石\直角石是直壳鹦鹉螺的罪魁祸首了。

好吧言归正传,该物种属于

亚纲:鹦鹉螺亚纲 Nautiloidea

目:箭钩角石目 Oncocerida

科:弓角石科 Cyrtoceratidae

属:弓角石属 Cyrtoceras

这玩意属于鹦鹉螺亚纲,算是跟鹦鹉螺有那么点关系,但尴尬是弓角石灭绝于石炭纪(Carboniferous),而现代鹦鹉螺出现于三叠纪(Triassic)。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弓角石都这种所谓的“过渡物种”都灭绝了整整一整个二叠纪(Permian)了,它们又是怎么变成鹦鹉螺的呢?

(没有一叠纪,二叠纪(Permian)也是翻译错误,其实该名称来自于俄罗斯的彼尔姆州(Perm),三叠纪(Triassic) : 来自拉丁文"三"(Trias),因为最初发现的地层明显分为三层。所以请不要问为什么没有一叠纪了)

鹦鹉螺亚纲叫做鹦鹉螺亚纲是因为该亚纲目前只有鹦鹉螺仍然存活,其他的都死绝了,其实该亚纲下有近千个属,除鹦鹉螺目以外的几乎所有的角石目都属于该亚纲(角石目的学名后缀为 cerida,当然有个别角石目学名特殊并无该后缀,比如叠盘角石目的学名就是 Discosorida

,不属于鹦鹉螺亚纲的角石没有这个后缀。)

(上面提到的 ceras 词缀是在角石目的目 order 更进一步细分为属 genus 的角石属学名后缀,这两个不一样的)

……………………………………………………………………………

(因为缺乏化石资料的关系,我们还不清楚房角石的软体部分长什么样子,图片上的只是想象)

这个所谓的巨型直壳鹦鹉螺就是房角石(Cameroceras),因为同时期其他的头足纲都没这么大(大概尺寸是 6 到 9 米,根据化石推测曾经有过长达十米的巨型房角石,但鉴于目前并没有多少完整的房角石化石出土,这个数据是否真实还待定。)

(Cameroceras vertebrale)

(这张图片只标注了是 Cameroceras 化石,问题是虽然 Cameroceras 只有那么几十具化石,但是亚种就有好多种)

然后房角石的分类是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纲:头足纲 Cephalopoda

亚纲:鹦鹉螺亚纲 Nautiloidea

目:†内角石目 Endocerida

科:†内角石科 Endoceratidae

属:†房角石属 Cameroceras

(章鱼和鱿鱼也同属一个亚纲,但我们不能说鱿鱼是多了两条腿的章鱼,角石和鹦鹉螺同理)

目前对房角石并没有多少研究发现,因为这玩意太稀有了,一共也就那么几十具化石出土(大部分还是残缺不全的,体积太大外加壳脆难以保存),结果就导致它的分类一直在更改,一直到近几年才确定下来被分到了内角石目,也许以后有更多的化石出土之后它的分类还会改变也不一定。

(PS:在一些比较古旧的书籍上可以发现房角石被翻译成帝王直角石,可能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把直角石与房角石混淆的原因。)

……………………………………………………………………………

还有张三那个回答提到的直角石(Orthoceras),这玩意曾经倒是被认为是直壳鹦鹉螺。

……………………………………………………………………………

(此处应有图,但我一直没找到好的直角石复原图,要么是化石图片要么是房角石的图片,等我找到了再把图片放上来吧)

……………………………………………………………………………

但这玩意和鹦鹉螺的关系比房角石还远

动物界 (Animalia)

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头足纲 (Cephalopoda)

直角石亚纲 (Orthoceratoidea)

直角石目( Orthocerida)

直角石亚目 (Orthoceratina)

直角石科 (Orthoceratidae )

直角石属 (Orthoceras)

直角石甚至都不属于鹦鹉螺亚纲,而是属于单独划分出来的直角石亚纲,这就更不可能是直壳鹦鹉螺了。头足纲里千千万万个物种,也不能说因为它们都是头足纲的成员所以都是亲戚吧。

这么说吧,人类和老鼠同属哺乳纲(Mammalia),他们甚至都属于灵长总目 (Euarchontoglires)(他们甚至都属于一个目而不是只同属一个亚纲,亲缘关系可比房角石和鹦鹉螺近多了)。但你们可以试试看,跟别人说老鼠其实和人是一个目的,是亲戚哦!人其实就是放大版直立行走的老鼠哦!

如果你没有被人揍到升天的话一定要回来报告一下情况,分享给大家乐呵乐呵啊。

直角石最显著的特征是它有一个中缝线(上图那个贯穿整个螺的竖线)。

直角石曾经被认为是直角的鹦鹉螺或者其近亲缘的物种,它的尺寸波动相当大,我能找到的资料从不到一厘米到四米不等(看好了是厘米和米),但直角石可能是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生物,它的化石在全世界都有分布,量足质量也不差(eBay 上十个装的才二十刀还包邮,折算下来才十多块钱一个,但不清楚能不能寄到中国),很快就被研究透了,所以它在十九世纪就被踢出了鹦鹉螺家,自立门户。

在现代,房角石和直角石都被认为它们的生理情况更近似于头足纲下的蛸亚纲 (Coleoidea)

乌贼,墨鱼,章鱼和墨鱼等等软体动物都属于蛸亚纲。

也就是说如果硬要扯它们是什么直壳鹦鹉螺,那也应该是章鱼目下的船蛸总科 (Argonautoida)下的船蛸(即纸鹦鹉螺),作为章鱼的亲戚,它俩勉强能扯上点关系。(船蛸会喷墨汁和变颜色,有八条腿,身体近似于圆形,长得跟章鱼几乎一模一样)

(PS:船蛸不能吃,有毒的。有些海水比较清澈的地方是能看到白壳子上抱着章鱼爪在水里飘来飘去,怎么说呢,真的辣眼睛,不小心踩到壳了也疼,我上次花了大半天时间才把脚上扎的碎片清理干净。而且捞了这么多年也没见他们绝种,还是一堆一堆的)

许多外国人认为这玩意跟我们上世纪气功热时候盖头的锅子一样可以吸收灵能……

这个我只能说大家觉得开心就好……

彩蛋

这是一种兰花,名字是 Orthoceras strictum

没找到对应的中文,大概是鸟嘴兰花的一种。

奇葩的地方在于它和直角石同名。

我一直挺想知道这些角石的名字是谁翻译的,之前没有用英文搜索的时候找到了许多房子角落的石头有什么用和地基对房子的影响。

(本人不是很擅长植物学,因为我对植物过敏,很难进行长时间的观察,但植物这个东西比较多变,光看图片很难了解仔细,如果有谁知道它的中文译名还请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