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战国时其他国家不学习赵国胡服骑射,或者至少建立一支新式骑兵?

为什么战国时其他国家不学习赵国胡服骑射,或者至少建立一支新式骑兵?

尸体解剖,不能里姐

因为后世主流学界对“胡服骑射”的理解就是个纯纯的学术事故,而且这个学术事故衍生出了更多几乎反常识的谬论。

大的比如胡服骑射前中原不知骑兵为何物,小的比如胡服骑射前中原不知裤子为何物。

胡服骑射最搞笑的理论,是“胡服改变了春秋战国时代以宽袍大袖为主的戎服习惯”,典型五谷不分式的书生言论,说的仿佛春秋战国中原人都是智障,连戎服常服都不分,就算贵族有这种爱好,难道连庶民都是穿着宽袍大袖深衣曲据在田间劳作不成?

胡服骑射根本就不是个组建骑兵或者更换军服这种鸡毛蒜皮的破事,否则根本没必要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搞得从王到封君集体胡服不可。

胡服的目的是什么,赵世家里其实能看出头脚。

王曰:“简、襄主之烈,计胡、翟之利。为人臣者,宠有孝弟长幼顺明之节,通有补民益主之业,此两者臣之分也。今吾欲继襄主之迹,开于胡、翟之乡,而卒世不见也。为敌弱,用力少而功多,可以毋尽百姓之劳,而序往古之勋。夫有高世之功者,负遗俗之累;有独智之虑者,任骜民之怨。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柰何?”肥义曰:“臣闻疑事无功,疑行无名。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昔者舜舞有苗,禹袒裸国,非以养欲而乐志也,务以论德而约功也。愚者暗成事,智者睹未形,则王何疑焉。”

为什么“胡服”就可以“开于胡、翟之乡,为敌弱,用力少而功多,可以毋尽百姓之劳?”,感情你让士兵穿上胡服骑射,士兵就成自带核动力的高达了?怎么就用力少而功多了?怎么就毋尽百姓之劳了?

肥义的对答又指出了一个问题,他将赵王胡服的行为比作“舜舞有苗,禹袒裸国”,这两个典故是关键,“舜舞有苗”出自《尚书·大禹说》——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讲的是舜帝时期出兵征伐三苗,打了三十天依然没有迫降苗人,于是出征的大禹和益向舜帝建言,应该“惟德动天”,舜听了这个意见,于是在宫外带头举办了大型的舞蹈,舞了 70 天,三苗主动归降了,著名的“满招损谦受益”便出自这里。

“禹袒裸国”则讲的是大禹曾经到了到过一个所有人都不穿衣服的“裸国”,所以他都把衣服也全脱了,以示谦逊随俗。

这两个例子,都是古圣人自降身份以感化蛮夷的故事,无论赵王自己的发言,还是肥义的对答,所表达的都不是以往习惯认知中的“富国强兵”“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赵王自诩“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又取蔺、郭狼,败林人于荏,而功未遂。”可知,所谓传统认知中“使用战车的赵军在与胡人骑兵的对抗中处于不利导致建立骑兵”也是纯纯的脑补胡诌,赵国在与胡人的冲突中显然处于优势地位。赵武灵王的意思反而倾向于,用非武力手段解决问题,需要解决的方向是“胡、翟之乡”那么胡服的本来面目,更有可能是类似“舜舞有苗,禹袒裸国”形式的怀柔政策,通过君臣衣着胡服的方式来换取胡人的文化认同并依附。

《淮南子》有这样一段记载——楚文王好服獬冠,楚国效之,赵武灵王贝带鵔鸃而朝,赵国化之。显然赵武灵王绝不单单是改造了军服,而是将礼服也一并胡化了,戎服胡化是为了便于骑射,礼服胡化又是为了什么?而从各类文献来看,“胡服”的表现形式还偏就各类奢侈礼服为主,而真正用于骑射的胡服,除了“中国古人胡服骑射前都不穿裤子”这种摆明的胡扯之外,反而少有存在的证据。

至于骑射就不多说了,赵武灵王时代,无论从胡人中招募骑兵,还是在晋地训练骑兵的行为,应该都是存在的,但我认为,胡服是胡服,骑射是骑射。不是为了骑射才穿上胡服,而是将变易胡服作为一种政治手段,以尽可能减少军事行动降低成本和牺牲的方式赢得了胡人的臣服,至于这里面具体用了什么方式来操作,则不得而知。反正结果是“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这里的略指的是巡视,过路的意思),然后“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没有发生战斗的记录,但赵国却从此掌握了林胡的兵源,这才有了“骑射”。

而另一个问题,春秋战国的骑兵真是“胡服骑射”后才有的?

这个问题就更简单了~根本不值一驳。

中国古代现存最早的成文骑兵战术理论,来自《吴子》和《齐孙子》~

武侯问曰:“凡畜卒骑,岂有方乎?”
起对曰:“夫马必安其处所,适其水草,节其饥饱。冬则温烧,夏则凉庑。刻剔毛鬣,谨落四下。戢其耳目,无令惊骇。习其驰逐,闲其进止。人马相亲,然后可使。车骑之具,鞍、勒、衔、辔,必令完坚。凡马不伤于末,必伤于始;不伤于饥,必伤于饱。日暮道远,必数上下。宁劳于人,慎无劳马。常令有馀,备敌覆我。能明此者,横行天下。”
于是武侯从之,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此励士之功也。
先战一日,吴起令三军曰:“诸吏士当从受驰。车骑与徒,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易。”故战之日,其令不烦而威震天下。
——《吴子》
车骑与战者,分以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一在于后。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
"用骑有十利:一曰迎敌始至;二曰乘敌虚背;三曰追散乱击;四曰迎敌击后,使敌奔走;五曰遮其粮食,绝其军道;六曰败其津关,发其桥梁;七曰掩其不备,卒击其未整旅;八曰攻其懈怠,出其不意;九曰烧其积聚,虚其市里;十曰掠其田野,系累其子弟。此十者,骑战利也。夫骑者,能离能合,能散能集,百里为期,千里而赴,出入无閒,故名离合之兵也。"
——《齐孙子》

吴起是什么时代的人?已知此人死于前 381 年。

孙膑是什么时代的人?已知桂陵之战发生于前 354 年,马陵之战发生于前 342 年。

赵武灵王什么时代的人?已知此人死于前 295 年,胡服骑射“改革”明确开始于赵武灵王十九年,前 307 年

还用多说什么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