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国古代汉服是右衽的,但「衣」字在说文里却明显是左衽象形的?

为什么我国古代汉服是右衽的,但「衣」字在说文里却明显是左衽象形的?

趙瑾昀,楚有頑石,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终于回来了,这道题没贴「文字学」标签,那么我为了方便读者就不用大唐正楷答题而照例用当朝规范字作答。

以前我学小篆那一阵,汉服风还没刮过来,所以我没这么多疑惑。

等到汉服风刮起,让我也知道我们汉族的传统服饰的时候(特别是左衽右衽之别),我回顾了一下我之前学的古文字,也产生了和答主同样的疑问。

后来我又看了更早的殷商甲骨,并且在朋友(他精通小学、诗律,也是汉服控)的帮助下,这个问题算是明了了。

※※※※※※※※※※※※※※※※※※※※※※

以上部分都是笔者在唠嗑,没兴趣的朋友可以从这里开始看。

甲骨文「衣」字左右衽皆有

左衽如

右衽如

除了交领外,还有疑似圆领的

以左右衽为夷夏之别,不知起于何时。本人对夏商衣制不明,不敢臆断,此处对夏商两代是否有交领左右衽之别的讨论从阙。

但是我们可以从甲骨文字形中发现一个现象:右衽者,其末画亦多折向右边,即着衣者之左侧(这句话看官一定要牢记,待会儿要用到)

接着上两周金文

我们可以看到,两周金文「衣」的总体形态,已经和说文小篆形态差不多了。(有些许例外,比如最后两个来自㝨盤和伯晨鼎的字形,疑似圆领)

接着上东周诸侯国的简牍文字(秦系和楚系)

(秦系簡牘文字)

(楚系簡帛文字)

我们可以看到,事实上从两周金文到秦系文字战国文字到说文小篆,「衣」的字形,差不多都是这种形态。

与最前面列出来的殷商甲骨文作对比,加上笔者之前提到的「衣」字古文字的特徵——右衽者,其末画亦多折向右边,即着衣者之左侧。我们可以发现金文、秦系文字、楚系文字、说文小篆,其末笔都是清一色往右边折的,正好与甲骨文中的右衽「衣」字形相对应。而左衽「衣」基本消失了。

至于为什么题主以及笔者之前将说文小篆中的「衣」理解为左衽,我推测这种字形(而且也是使用最广泛的写法)应该是省笔。(当然从甲骨文到西周早期的金文,目前还缺乏过渡的中间字形做支撑,期待未来的考古成果。我此处的假设,是基于周代已经流行的华夷之别、交领左右衽之别的共识。)

即变

(笔者用 iPad 画的,字丑请见谅)

这其实是笔顺问题,最后一笔应该是与右边相连的(即我画的第一个图)

后来人们写着写着就成了我画的第二个图,这个图的特徵是左领(也就是图的右边)盖住右领(也就是图的左边)的部分不明显。

以至于后来那些不讲究笔顺的,干脆把最后一笔与左边部分连起来,这就成了我下面这个图:

所以我说啊,笔顺有时候不要细究,因为一点用处都没有;但是有时候啊,笔顺这种细节问题,还真就反映了对汉字的认识,非常有用。(当然我说的有用和没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没有,有些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