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个朝代墓葬特点?

中国各个朝代墓葬特点?

韩诣深,北京大学旧石器考古博士在读,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本科。mxh男孩

这个问题提得够大的。。我就通过所学的课程简单回顾一下主体文化的特征好了。

1.夏?(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墓葬的形制可分为竖穴土坑墓和乱葬墓两类。 竖穴土坑墓又可划分为大、中、小三型。 大型墓的墓穴面积在 20 平方米以上,目前仅发现 1 座(编号ⅤD2M1)。中型墓的墓穴面积一般在 2 平方米以上,目前发现 20 余座。小型墓的墓穴面积一般在 1 平方米左右。二里头文化贵族墓葬的随葬品,主要是礼器和生活用品,极少用生产工具随葬。

2.早商(二里岗文化)

墓葬形制可分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瓮棺葬、火葬墓和石棺墓四类,其中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占绝大多数。瓮棺葬仅在垣曲商城发现 2 座。火葬墓仅见于郑州铭功路西侧。石棺墓仅在偃师商城发现 1 座。大型墓面积在 12 平方米左右,有棺椁、腰坑和殉人,随葬品丰富。

盘龙城 PLZM2 平面与随葬的青铜礼器

中型墓面积一般在 2~4 平方米之间,有腰坑,有棺或无棺,有的有殉人,随葬少量青铜容器、兵器、陶礼器和玉器。

郑州商城 T166M6 与随葬品

小型墓面积在 1 平方米左右,多无木棺和腰坑,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或无),一般为用于日常生活的鬲、豆、簋、盆、罐等。

夏县东下冯 M519 及随葬品

墓向以北向为主,南向者次之,东、西向者数量很少。 葬具主要是木质棺椁和用苇草等编织的席子,极个别墓则以石板和陶器为葬具。 葬式 以仰身直肢和俯身直肢葬为主,另有少量的屈肢葬和侧身葬。腰坑是指在墓底中央墓主腰部下的位置有意挖出的小坑,坑内殉牲或葬物,较高等级的墓葬还常见有殉人。它是商代墓葬的显著特征之一。见有殉人和人牲:殉人是为墓主陪葬的人,人牲则是用于祭祀的牺牲。一般而言,殉人都肢体完整,放置相对规整,有的还有葬具和随葬品;人牲则姿态多不自然或肢体不全,没有葬具。有殉人和人牲的墓葬一般规模较大,往往随葬青铜或陶礼器,墓主身份较高。

3.晚商(殷墟)

分为无墓道和带墓道的土坑竖穴墓两类。带墓道的大墓,可分为带 4 条墓道的亚字形墓、带南北 2 条墓道的中字形墓和带 1 条墓道的甲字形墓 3 种。均以南墓道为主墓道,呈斜坡状,一般直通到墓室底部;其余墓道则多呈台阶式,底端位于墓壁的中部,下距墓底和椁顶都有一定距离。一般认为墓道既有方便筑墓取土、运送棺椁和随葬品的实际功能,又有象征身份、权力的意义。其中带 4 条墓道者最有可能是商王的墓葬。

HPKM1001,墓口东西长 21.3、南北宽 18.9、墓室深 10.5 米南墓道口长 30.7、宽 7.85 米北墓道口长 19.5、宽 5.90 米

墓向以北向为主,南向者次之;葬具普遍使用木质葬具,少量用席子敛葬或无;葬式有仰身直肢、俯身直肢和屈肢葬三种,以仰身直肢葬为主。腰坑内除殉狗外,还常有殉人,或仅有殉人而无狗;少数腰坑内殉鸡、鱼。殉人和人牲的有无及数量的多少,与墓葬等级以及墓葬所在的墓地密切相关。部分高级贵族墓旁有陪葬的车马坑或马坑。无论陶器墓还是青铜礼器墓,随葬品均以爵、觚为核心,晚期器物趋于明器化。殷墟二至四期随葬贝的墓葬数量逐渐增加,墓主口中或手、足部位放置的贝以 1~3 枚最为常见。

4.西周

西周墓葬形制主要有土坑竖穴墓、洞室墓、瓮棺葬等,以土坑竖穴墓最为常见。根据墓道有无和墓室面积,土坑竖穴墓葬可分为五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带四条和三条墓道的大墓;第二等级是带两条和一条墓道的大墓,墓主身份多为王室重臣,或地方诸侯及其夫人;第三等级为无墓道的大型土坑竖穴墓,面积一般在 10~15 平方米之间墓主身份比较复杂,多数应为卿大夫一级的高级贵族;第四等级为中型土坑竖穴墓,墓室面积一般在 4~10 平方米之间墓主身份可能为士一级的中小贵族;第五等级为小型土坑竖穴墓,墓室面积在 4 平方米以下墓主多为平民,但不排除少数可能为沦落的低级贵族。

洞室墓是先挖一个土坑竖穴,然后在一侧掏一个横穴,不再构筑木椁,直接将棺木和随葬器物放置在横穴内,在洞口用木板遮挡,再填土将竖穴夯实。其来源也许和周原遗址刘家发现的先周时期的洞室墓有关。

墓向以南北向为主,东西向亦占有相当的比重。葬具以木质棺椁为主。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其他形式的葬式较少。确定属于姬姓周人的西周高等级墓葬中不见腰坑,少数有腰坑的大中型墓葬,墓主皆属殷遗民。存在二层台、墓壁修整现象。

椁室平面通常为长方形,目前尚未见亚字形。构筑方式:先垫枕木,再铺椁底板,再筑椁室四壁框架,最后预留盖板,待放入棺木后再盖上椁顶板。有的在长方形椁室内再隔出头箱或边箱,用以放置随葬器物。木棺一般为长方形箱状,棺内死者的身下还有些复杂的设施,一般先垫床板,铺麻布、粗席,撒朱砂,再铺细席,最后放置尸体,尸体周围还常撒花椒粒之类的香料。

扶风黄堆 95M32,墓室 3.8×2.45m,有熟土二层台,二层台上殉狗;无腰坑;一椁一棺;木板分隔足箱;椁底垫置枕木;早年被盗

考古表明,西周虽出现多重棺椁,但在棺椁重数之多寡上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区别。见有荒帷作为棺饰。西周高等级墓葬中出现有积石积炭的现象。关于积石积炭的作用,一般认为与固墓、防盗、防潮、防虫有关。

二层台有熟土和生土之分。前者是指在葬具和墓圹四壁之间填土夯实而形成的平台。但也有一些墓在挖造墓穴时,预先就留出一周二层台,即生土二层台。在二层台的周壁上往往留有葬具的侧板和挡板痕迹,二层台的宽窄、高矮与墓圹大小及葬具的高低成正比,即墓圹越大,二层台越宽;棺椁越高,二层台也就越高。二层台上用以放置一些随葬物品、殉人、殉牲或祭肉等,文献中称为“四阶”。

随葬青铜礼器组合以食器为核心,代表性器物是鼎、簋;西周早期水器沿袭晚商以来的盘、盉,中期以后形成盘、匜的固定组合;乐器以编钟组合最为常见。随葬陶器以鬲、豆、罐、簋(盆)为主,高级别墓葬普遍随葬原始瓷器。此外,还随葬有青铜兵器、工具、车马器、漆器、玉石器等。

西周墓葬中常见“毁兵”葬俗,即在死者入殓或下葬前,先将用于随葬的青铜兵器如戈、戟、矛、剑等人为地进行不同程度的毁坏,再有意识地放置在棺椁内或墓室内不同的位置。西周贵族墓葬中还流行拆车葬,即将马车拆散,将轮、舆、车器等置放于墓道、二层台或椁顶。

扶风黄堆 95M41,墓室 4.1×2.9m,熟土二层台,无腰坑,一椁一棺,梯形棺椁,随葬轮舆,早年被盗

5.东周

墓葬形制分为土坑竖穴墓和洞室墓两种,以土坑竖穴墓最为常见,土洞墓数量较少且均为战国晚期。土坑竖穴墓可分为五个等级:第一是带四条墓道的亚字形墓。第二是带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墓和带一条墓道的甲字形墓。第三是无墓道、墓室长度在 4 米以上的大型墓。第四是无墓道、墓室长度一般在 3~4 米之间的中型墓。第五是无墓道、墓室长度在 3 米以下的小型墓。

随葬品春秋早期墓主要为鬲、盆、罐或鬲、盆、豆、罐,多为实用器。春秋中期陶器组合出现了少量仿铜陶鼎和盖豆,实用器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平民开始使用仿铜陶礼器的现象,说明原来“礼不下庶人”的传统已被突破。春秋晚期仿铜陶鼎和盖豆开始流行,鬲多为釜取代,无盖的盘形豆趋于消失,陶器组合变为釜、鼎、盖豆、盆、罐、盘。

战国早期,最常见的组合是仿铜的鼎、盖豆、壶,有的还搭配盘、匜等,釜、罐等实用陶器又进一步减少。战国中期的陶器组合与战国早期相仿,只是器形有所变化。战国晚期,最常见的陶器组合是鼎、盒、壶。

墓葬中流行随葬玉石器,分礼器和装饰品,高级别的墓主有幎目。春秋中期,中小型墓流行卷曲程度较轻的屈肢葬。春秋晚期,流行带壁龛的土坑竖穴墓。战国中期偏晚出现洞室墓,但数量并不很多。

6.秦(秦文化)

屈肢葬可以认为是识别秦人的标志,也是区别秦墓与其它墓葬的标志。在甘谷毛家坪西周中期开始的墓葬中已经使用屈肢葬,一直到进入汉代才基本绝迹。随葬器物青铜礼器组合——鼎、簋(豆)、壶,与中原一致,但形制上有自己的特点。出成套的仿铜陶礼器,且形态上各具特点。

根据墓葬形制可分为三类:甲类墓:与三晋两周地区的甲类墓基本相同, 是出铜礼器的铜器墓,随葬有青铜礼器(战国中原式的有带盖的鼎、圆壶),或同时出有仿铜陶礼器和日用陶器。墓葬规模较大,墓室边长多在 4 米以上,有的有车马坑、殉奴、多重棺椁等,有的随葬陶囷。——是高级贵族墓葬。

乙类墓: 不见有青铜礼器,随葬仿铜陶礼器(与同时期的青铜礼器组合一样),或共出日用陶器,墓室边长在 2-3 米之间,一般有棺有椁。50%-60%的墓都出陶囷。战国晚期的墓也出中原式仿铜陶礼器(鼎、盒、壶)。墓主是小贵族。与三晋两周地区的乙类墓接近。

丙类墓:仅随葬日用陶器,墓室边长在 3 米以下-1.8 米左右,或有棺椁或仅有棺,不出囷。出鬲、盂、罐组合,春秋早期还出釜、鬲并行使用。——平民的墓葬。这类墓春秋时期数量少,战国时期数量多,与中原的情况恰好相反。

丁类墓:不随葬以上任何一类器物,但是或有带钩类的服饰用器。墓穴边长 2 米以下,仅有棺。

7.汉

根据形制分为 4 类:

(1)甲类墓:大多是木椁墓或石室墓、砖室墓,长度在十几米至几十米以上。随葬品在西汉前期有成套的铜、漆礼器,西汉后期以后,礼器数量减少,多有大量的仿铜、仿漆的陶礼器以及日用陶器、模型等。墓主人为诸侯王和列侯。

A.土、石坑竖穴墓:是延续战国以来的土坑竖穴墓的制度。在西汉前期和后期前段,有数量较少的木椁墓,大多数为黄肠题凑墓。

西汉早期:

河北石家庄市小河沿村西汉墓,墓葬被盗、被焚毁。有南、北两条墓道,墓坑口长 14.5、宽 12.4 米,有二层台,坑底建木板围成的题凑,题凑内建木椁。一椁二棺。发掘者根据出土铜印推测墓主人是卒于公元前 202 年的赵景王张耳。

西汉后期:

大葆台 M1,棺室北半部为后室,置五重棺。前室放有两个大漆床及六博棋具、各种器物、食品,是仿生人宴享接待宾客之所。两个外回廊出大量陶俑、陶器、车模型、马骨、车马器,有人认为这里是“外藏椁”,且它是以黄肠题凑为界,以内为内藏,以外为外藏。在墓道内发现用大的木板构成的椁室,内放三辆实用车马

东汉前期:墓葬为砖室墓和石室墓,但仍为竖穴。

河北定县北庄中山简王墓,由斜坡墓道、甬道、耳室、前室、后室、回廊组成,均是砖筑券顶。在砖室之外围筑一方形石墙,每边长 20 米,厚 1 米,高 8.4 米。该墓早年被盗,棺木已毁。耳室未被盗,出有陶鼎、罐。壶等,相当于简化的外藏椁。

东汉前期土坑竖穴的诸侯王墓的建筑材料、墓葬形制都较西汉时期发生了变化:木椁墓变成砖室墓,前室和后室正式分开,使用耳室,黄肠木变成黄肠石,但是墓的内涵没变。

东汉后期:黄肠题凑消失。墓室平面形状很快摆脱了长方形的轮廓,向多室化发展,至东汉晚期出现有前、中、后三室的砖或石室墓,在三室的两侧往往都开有耳室,相当于外藏椁。

河北定县北陵头 M43,耳室均为一层券顶,前室二层,中、后室三层,铺地砖有六层。发现两具散置的人骨,两个后室内分别发现银缕玉衣和铜缕玉衣的残片,西后室发现彩绘的漆棺、金器、铁器和玉器,由此推测该墓可能是刘畅夫妇的合葬墓。西耳室出大量车马器和鎏金铜器,东耳室出车马器和陶的炊储用器。

B.凿山为陵:

西汉早期:

狮子山汉墓,全长 117 米,由外墓道、内墓道、天井、耳室、甬道、侧室、棺室、后室及陪葬墓等部分组成。在墓道中段的北侧发现一座陪葬墓;从天井向北开凿山洞,洞口接墓门。在天井下墓道两侧凿三个耳室,该墓仅此三耳室未被盗,出遗物 2000 余件:官印和封泥 240 多枚,玉器 200 多件,半两钱 20 多万枚。
徐州北洞山 M1:墓道:有南段、中段、北段,为露天开凿。中段两侧开了七个小龛,共出 222 个陶俑。北段两侧各开一个耳室,出半两钱、漆器残痕;甬道两侧开两个侧室,出金饰品、金带钩、铜带钩、玉衣残片等。旁有附属建筑,功能相当于外藏椁的作用,露天修建,有“四进”。

西汉后期:崖洞墓的数量明显减少,规模明显变小。

河北满城汉墓:在甬道、耳室、前室原建有瓦顶木结构的房屋,后室为在岩洞中用石板建成的石屋。环绕后室开一周回廊。后室官床上放一椁一棺,墓主穿金缕玉衣,室内放置很多贵重物品,后室象征墓主生前的后寝之所。

(2)乙类墓:为中型的木椁或石室墓、砖室墓。长、宽一般都在五、六米以上。一般随葬有铜、漆礼器一至二套,另有一些玉器、木器、陶俑和偶车马等。墓主人为十九级关内侯到九级五大夫的高级官吏和高级贵族。

唐河郁平大尹冯君孺人画像石墓:墓葬位于河南省南阳地区唐河县湖阳公社,为一座中型砖石结构画像石墓,东西 9.5 米,南北 6 米,由墓道、两耳室、前室、回廊、双后室组成,应为夫妇同穴合葬墓。耳室为砖砌,其余为石砌,顶部也为砖砌,前室可能是穹隆顶。后室布局还保留有木椁墓的遗风。下葬年代在新莽时期

(3)丙类墓:小型空心砖墓或小砖室墓。西汉前期一般有仿铜陶礼器一套,不见铜、漆礼器。西汉后期以后则多用日用陶器、仿铜或漆的陶器、模型明器等,另有一、二件俑和少量的车马器。墓主人应为八级公乘以下的诸爵级的低级官吏和无官的百姓。

西汉前期:流行单棺室空心砖墓。规模较小,为竖井式墓道,在墓道的一端凿一土洞作为墓室,在墓室顶及四壁加筑空心砖者为空心砖墓,相当于椁。墓室高一般不到 1 米。随葬品放在耳室,棺内放一些随身佩带物品。夫妻流行并穴合葬。

西汉后期前段:相当于武帝到昭宣时期。流行双棺室的空心砖墓,开始出现了用小砖作为建墓材料的现象。刚开始也有单棺室空心砖墓,但是墓室开始加长,到昭帝时期出现了夫妇同穴合葬,单棺室变成双棺室。这种墓已开始用小砖填补空隙,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用小砖作为建筑材料的墓葬。

最初的双棺室空心砖墓是两次造成的,即在埋葬第一个死者时建一空心砖墓,到埋葬第二个死者时再扩大,故又称两次造空心砖墓。

后来发展为一次造双棺室空心砖墓,两棺之间加筑中墙,平分为左右两室。

西汉后期后段流行小砖券墓。墓顶为券顶。一般是夫妇合葬墓。墓室的长度明显加长,墓室前尚留有一块空地。墓室顶部用小砖砌成,有的墓有“J”字形耳室,有的有长方形耳室,每边 2 个,归属两个墓主人拥有,可能是模仿甲类墓的外藏椁。

这时的空心砖墓仿照小砖券墓将墓顶搭成梯形;土洞墓的形制也是模仿小砖券墓,将洞室的顶筑成拱形(土的)。

王莽前后:出现了单穹隆顶的墓。穹隆顶的墓从剖面看象帐篷形,是用从四个角向内叠涩的办法建造起来的。这个时期的墓室明显分成前室(方形)和后室(长方形)两部分,往往前室是穹隆顶,后室是小砖券顶。随葬品多放在前室中,有的墓有耳室,个别墓出现了侧室。有的墓在侧室里也埋人,可能与后室中埋的人不是同一代人。

东汉前期:与王莽时期类似,仍流行单穹隆顶墓,出现了长的斜坡式或带阶梯的墓道。有些墓在前室旁开侧室,侧室内不仅放置随葬品,而且还停放棺柩。王莽和东汉前期开始流行合葬(前室仍埋人),要把不同时期死的人埋入同一墓室中需要多次打开墓下棺,而且很可能要在墓室中进行祭祀活动,这就要求进入墓室的道路比较方便,于是就出现了长的墓道,一般为阶梯式或斜坡式(以前是竖井式墓道,上下不方便)。

东汉晚期:流行双穹隆顶墓和横前室的墓,往往根据埋人的多少而在后室或两侧加开侧室。

横前室的墓前室变宽,成为横的长方形。流行几代人合葬的习俗,前室后部开出许多侧室和耳室,放随葬品或停放棺柩。

汉代丙类墓形制的这些变化,显然是随建筑技术的发展、建筑材料的更新而变化的,总的发展趋势是墓室逐渐加高,由单室发展到前堂后室,更象征人的住宅。随着墓室空间的增大,墓内埋葬的人数和相应的墓室数量也逐渐增加。墓室顶部:逐渐增高;墓室平面:前堂和后室逐渐分离、墓室两侧的耳室增加;埋葬人数:人数逐渐增多;墓道:上下越来越方便

(4)丁类墓:小型土坑或土洞墓。不出仿铜、漆的陶器,随葬一、二件日用陶器。应为那些无爵无官的平民百姓的墓。

8.曹魏

墓道一般为东西向,多为有带斜坡墓道、甬道、两侧带小耳室(庖厨和仓房)的方形前室和长方形后室的砖墓或土洞墓,墓葬形制与构筑方式沿袭东汉但有所简化;前室中部有的有斗帐,存铁质的帐构(架)。随葬品一方面沿袭东汉,如庖厨明器、动物俑、耳杯、博山炉等;另一方面,新出现西晋墓中常见的人物俑、帷帐、四系罐、熊柱灯等,又体现出从“汉制”向“晋制”的过渡,模型明器的尺寸有变小的趋势。与东汉晚期墓葬相比,呈现规模缩小化、结构简单化、随葬品粗陋化的特征。

河南安阳安丰乡西高穴 M2,推测为高陵(魏武王曹操陵墓)。墓圹平面呈前宽后窄的梯形,面积近 400 平米。整个墓葬占地约 700 平米,由墓道、砖砌护墙、墓门、封门墙、甬道、墓室和侧室组成,全长近 60 米,墓圹呈甲字形。

9.孙吴

形制:大中型墓多为砖砌双室(有些带双耳室)“十”字形或“吕”字形,券顶之外,穹隆顶出现四隅券进的做法。随葬品:日用瓷器数量多(基本组合是壶碗钵。谷仓罐、虎子、扁壶、薰也较常见);仓厨坞堡畜禽等明器);铅地券、滑石猪等。分布:以目前所见,分别在武昌(鄂州)与建康(南京)附近各有两个高等级墓葬分布区,分别为鄂州西山南麓与夏口(武汉),以及南京上坊与采石(马鞍山)。

江宁上坊墓前室 4.48×4.44,高 5.36 后室 6.03×4.56,残高 4.61,迄今发现的最大、结构最为复杂的孙吴墓葬

10.西晋

(1)北方地区

形制上虽有前后室的砖(石)墓,但流行的是单室方形砖墓和长方形竖穴土洞墓,土洞墓开始在高等级墓葬中使用。墓道的长宽、墓内设施、尺寸与等级关系密切,墓室多少则与等级关系不大。

俑群开始流行。4 组:A 镇墓俑(牛,甲胄武士、镇墓兽);B 出行仪仗(牛车,鞍马);C 男女侍仆;D 庖厨明器(灶井磨碓,家禽家畜)。造型呆板,拙朴。

帐构、多子槅、空柱盘、三足樽、酱釉陶小罐(中原地区西晋墓指征器物)、盘口壶等较常见。青瓷多来自浙江地区窑址。

级别较高的墓葬随葬墓志,但尚未定型,为竖植的碑式石墓志。

偃师杏园 M34,土洞墓,墓道长 22,宽 3 米,内收四级台阶。

(2)南方地区

形制:流行“吕”字形双室墓,十字形墓已很少见。刘弘墓的形制与洛阳地区西晋墓很类似,可谓特例(《晋书》本传载弘“少家洛阳”,后卒于襄阳军中)。

随葬品中金银饰、玉石制品和青瓷器数量显著增多。

南京殷巷墓(305)

11.南方东晋、刘宋

形制上流行平面呈“凸”字形的带短甬道的单室墓,墓室壁面上往往做出小龛和直棂假窗。本期晚段帝陵(或高等级墓)墓壁上开始出现较大面积的拼镶砖画。仓厨禽畜明器急剧减少,谷仓罐基本不见。青瓷器上出现点彩,莲花纹增多。砖(石)墓志在大族墓中经常出土。铅地券基本消失。

高崧夫妇合葬墓(366 年,《文物》2001/3)

12.北朝

绝大多数是近方形单室的砖(石)或土洞墓,双室墓仅有个别发现,东魏北齐墓流行弧方形墓室;墓室内置棺椁,椁有的作仿木结构的殿堂形,胡人墓内有的放置围屏石榻,尤以西魏北周墓葬较为流行。

东魏北齐大型墓墓室和墓道多绘壁画;内容有墓主人像、出行仪仗、天象、四神等,西魏北周墓葬壁画较为简单。

随葬数量众多的陶俑(组合为镇墓、仪仗、侍仆舞乐、庖厨),镇墓兽变为人面、兽面各一,成对配置于一对武士前面。瓷器和釉陶数量种类显著增多,青釉外,还有黄釉、酱釉、黑釉及青釉绿彩、白釉绿彩等类型。白瓷的出现是尤其新颖的现象;常出西方货币和器物,如波斯萨珊(226-650 年)银币、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395-1453 年)的金币、玻璃器、贵重金属制品等;出现平置带盖的墓志,并逐渐定型。墓志、牛车、镇墓兽和武士俑是晋墓遗物的核心,被北朝墓葬所继承,并一直影响到唐代。

13.南朝(齐梁陈)

形制:大型墓流行较长甬道的单室墓,墓室弧长方形,墓壁上常见桃形小龛与直棂窗。帝陵(或高等级)中以大幅模印拼镶砖画装饰墓壁(题材为竹林七贤、龙虎羽人等)。甬道内常见石门。

质量差的陶制生活器用数量多,瓷器更趋瘦高,莲花纹占主流,青瓷莲花尊最具特色。

灵山南朝墓

14.隋朝

多为长斜坡墓道多天井土洞墓,墓道长 40 米以上,天井及过洞在 3 个以上(李静训墓无天井),墓室长、宽在 4 米以上。有石墓门、石质葬具或石棺床,随葬俑在 70 件以上。

三品以上高官墓葬区分等级的指标:墓室尺寸,墓内设施,有无石棺椁、石棺床与石门。

建墓是否用砖与等级关系不大,更多体现的是地域性,大型墓葬是否有天井,以及天井的个数也并无定制,随葬骑马俑的多寡似乎是墓主衡量品位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

李静训墓(608 年)是迄今保存最好的隋墓。李静训曾祖李贤,父亲李敏官封左光禄大夫,母亲宇文娥英是隋文帝杨坚与独孤皇后的外孙女(北周宣帝宇文赟与皇后杨丽华的女儿)。

三品以下七品以上的墓葬形制同前,全长 10 米以上,1-2 个天井,墓室长宽在 3 米左右,无石葬具,随葬品在 40 件左右。七品以下官员的墓多为长 2.5 米的短墓道单室土洞墓,木棺,随葬品在 20 件左右。庶人墓为长 2 米宽 1 米的土洞墓,随葬品在 10 件以下,很少发现俑。

15.唐朝

两京唐墓的模式是比较整齐划一的方形或长方形单室墓(双室墓少见),基本结构是墓道、过洞、天井、小龛、甬道、墓室。

类型划分的标准是墓葬平面、建筑质料(砖,土洞)、墓室尺寸、葬具、随葬品。

西安唐墓的四个类型:

A:一品以上的皇室和得到殊遇的重臣,双室弧方形砖室墓

中晚唐时期,墓葬形制混乱,西安地区以外也发现了双室砖墓。河北正定大中八年(854 年)成德军节度使王元逵墓有前后室、东西耳室(考古与文物 1983/1),反映出此时中央集权衰落,藩镇割据局面已然形成。因此,这种双室墓与高宗至睿宗时期双室墓的性质显然已完全不同了。

B:一至五品的墓制,可分为两级:一至三;四、五品。单室(弧)方形砖室墓;

一至三品:弧方形较方形为高。第一期从一品的郡王也建方形墓室,第二期弧方形墓室才逐渐在三品以上品官墓中流行,第三期更扩大到正四品。第三期,等级高的砖室墓墓室内空间向高发展。罕见墓室外两侧的小龛,但在墓室内出现了既浅又小的小龛,按方位放置十二时。

四、五品:常见于一、二期。庶人墓多用不规整的斜方形土洞,墓室尺寸大都不超过 3 米。

C:五品以下品官的墓制,单室方形土洞墓;原为无官品者的墓制,到第三期才出现较多的品官使用

D:庶人,单室长方形土洞墓。

16.北宋

北方宋墓随葬品很少。唐、五代、辽都崇尚厚葬,北宋却盛行薄葬之风,人们的丧葬观念已发生了变化;宋代规定,非品官不得用墓志,在中原一带只有品官墓才出墓志。

砖室墓——仿木结构砖雕壁画墓

白沙 M1——前后两室的仿木结构雕砖壁画墓

石室墓:发现很少,多为三室或四室并列,男墓主居中,正妻位于男主人左侧,妾位于男主人右侧,墓室之间有孔道相通。

土洞墓:土洞墓多数发现于陕西、河南、山西地区,在河南巩县西村北宋土洞墓中有阴刻桌案帷幔,三门峡宋墓浮雕仿木构门窗、牡丹花。多数无墓志和表示身份的文字资料出土。随葬品有瓷器、铜钱等。

竖穴土坑墓:有零散发现,有少量随葬品。

漏泽园:官办无主墓地,这种制度产生于宋神宗元丰年间,官府出资收集骨骸,用火葬然后掩埋,记录死者姓名、籍贯、死亡日期或是送来人名等信息,并有规律地刻区域座次的编号。

17.南宋(南方地区宋墓)

分期的不统一性:各地有各自的发展轨迹,分期不能完全统一。随葬品种类丰富,远远多于中原、北方地区,尤其是瓷器种类的组合与北方地区有较大差异。南方地区宋代墓葬的随葬品种类丰富。各类随葬品中,瓷器、釉陶、铜钱最多,其次为俑、铜镜、买地券、墓志、陶器,兼有少量的金银器、铜器、漆器等。

成都二仙桥 M1( 1152 年)随葬品摆放位置

墓葬形制上流行单人葬,夫妻合葬也流行同坟异穴,即并列双室,在两室之间开孔洞相通。

南方地区的宋代墓葬注重防腐、防潮,而且墓穴普遍较北方的宋墓要小,多数是“仅能容柩 ”。南方地区宋墓中体现的道教因素较为浓厚,佛教因素的表现相对较少,区域交流因素较多,如商品的流通、相邻地区墓葬形制的影响。

18.辽

(1)早期契丹墓

形制有砖室墓、石室墓和土坑墓,单室墓为主,等级较高的仿木结构多室大墓辽初已经出现。砖室墓的墓室平面有方形,也有圆形,少数墓为不规则形。

在高等级墓中有复杂而华贵的装饰,壁画主要分布在墓室内。在低等级墓中,发现了反映契丹民族风情的棺画。(克什克腾旗二八地 M1)。

多数墓不用棺椁,直接陈尸于棺床之上;少数墓有小帐或棺。宝山 M2 发现了丝织品上有银丝网络的印痕,说明金属网络葬具在辽初就存在。随葬品丰富,种类多,以实用器随葬。太祖时期墓葬还未发现有墓志,但高等级墓有汉文题记,如宝山 M1。太宗时期高等级契丹墓已使用墓志,如耶律羽之墓。

耶律羽之墓,全长 32.5 米,南向,由墓道、门庭、墓门、甬道、东西耳室和主室组成,砖、石混筑。门庭砖砌,墓门石砌门楼,主室呈方形,进深 4.3、宽 4.06、高 4.05 米,四壁至 1.5 米处收为四角攒尖顶。主室北部和东部有琉璃砖棺床,原先都有柏木小帐,发现两具散乱的尸骨。

(2)中期契丹墓

形制:墓室平面有方形,圆形,新出现多角形墓。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八角形墓是萧和夫妇合葬墓。

大型墓葬的仿木结构以及使用柏木护墙的做法增多,并出现向中小型墓葬扩散的趋势。墓葬壁画继续发展,早期的故事画没有发现,与出行有关的鞍马壁画开始移到墓道,扩大了壁画的空间。

金属网络葬具有很大发展,高等级贵族墓葬不仅发现有金属网络,还发现金面具、金花银枕、金花银靴等。多数墓主人仍然不使用棺,直接陈于床上。

陈国公主墓

随葬品马具出现非实用之器,兵器减少。瓷器为主,陶器减少。

(3)晚期契丹墓

形制:砖室墓和石室墓居多,晚期契丹墓葬的墓室平面以六角形或八角形为主。方形墓室和圆形墓室仍然存在。

叶茂台萧义墓:萧义墓为八角形多室墓,有墓道、天井、墓门、甬道、东西耳室和主室组成,全长 24 米多。墓内有排水沟通向墓道,进入墓道后石板盖住。

仿木结构雕砖墓增加,大墓出现结构复杂的仿木结构门楼。 墓道壁画流行出行图与归来图,仪仗内容丰富。辽代晚期契丹人的汉化程度继续加深,墓室壁画以家居生活为主,有备酒图、备茶图、备食图、宴饮图、屏风图、伎乐图、花卉图等。

高等级墓葬中仍然大量使用金属葬具和柏木护墙。 木质小帐和石棺已很少见到,开始流行在砖砌棺床上安置木棺敛葬。

随葬品:马具和兵器减少。瓷器多,常发现辽三彩器。流行圆身高体的提梁式鸡冠壶。

19.金(女真墓)

石椁墓是金代女真贵族流行的墓葬形制。

齐国王墓:土坑竖穴石椁木棺墓,长方形墓坑南壁中部突出一个生土二层台,整体平面呈“凸”字形。墓穴底部经过夯实,中部放置一长方形大石椁,在大石椁和二层台中间还置有一长方形小石椁。

20.元(蒙古墓)

墓葬形制有砖室墓、石室墓、土坑墓、土洞墓等,流行蒙古包形状的墓室和夫妇合葬。

墓内装饰以壁画为主,砖雕很少见。

多数墓葬随葬品被盗,发现有少量的铜镜、瓷器、铜钱、马镫、马鞍、殉狗等,墓志较少见。汉俗影响颇深,但也保留了游牧生活的一些特点。

赛因赤答忽墓,墓葬形制采用中原地区一直流行的土洞墓,而砖砌的墓室中也有仿木结构建筑;使用墓志和志盖,且撰文风格与汉人无异;随葬了一套仿铜陶礼器,说明元末部分蒙古人不仅吸收了当时的汉人葬俗,而且也开始把喜好投向仿古明器,可见其汉化程度之深。

明清墓葬我们不学,所以没法说了==


以上是从我们的课程里整理的非常粗糙的各时期特征,其中基本仅就王朝的统治中心和主体人群的墓葬特征作以说明,基本没有加入地域特征和一些更细化的分期变化。历史时期考古的主题基本就是城址、墓葬、手工业,题主一个问题问出了三分之一,我想这个问题确实问的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