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罗非鱼在中国被嫌弃,在国外却很流行?

为什么罗非鱼在中国被嫌弃,在国外却很流行?

窈慕颜,靠吃记路的斜杠设计师 | 分享艺术、分享美

罗非鱼和小龙虾有些相似,都是入侵动物,却同样成了夜宵“主流”——烤鱼和麻辣小龙虾,慰藉了多少人的漫漫长夜。

但它们也常常被“误解”,就像说起小龙虾就会想到养在臭水沟里、重金属超标等等,罗非鱼因为适应能力强,又没什么天敌,哪怕在水质较差的水域,它都能生存,也因此被称为“垃圾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不怎么招待见的。

先来看看罗非鱼本鱼↓

罗非鱼,(学名 Oreochromis),丽鱼科罗非鱼属鱼类

罗非鱼,(学名 Oreochromis),原产非洲。因外形和我国的鲫鱼有些相似,故而也被称为非洲鲫鱼。

再来看看中国鲫鱼↓

鲫(学名:Carassius auratus),鲤科鲫属鱼类

事实上,它们是不同科属的两种动物,没有亲缘关系的“撞脸”鱼类。

罗非鱼在国外受欢迎,大约和它营养丰富、口感美味刺少的特点有关。尤其在西方国家,鱼类往往是去刺食用的。比如三文鱼、鳕鱼。

煎罗非鱼鱼排

像我有位设计师朋友,在澳洲生活久了,每次回国聚会,不挑餐食,唯一的要求就是鱼类刺尽量少一些。有次去钱塘江边吃江鲜,那一条清蒸白条估计吃得她怀疑人生——吐刺能力也随着在澳洲的饮食习惯渐渐退化了。

此外,罗非鱼本身味道比较温和,没有强烈的鱼腥味。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口味偏好

罗非鱼低脂肪、高蛋白的特色,也让它成了海外市场尤其是西方国家日常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

作为一种经济型食用鱼类,罗非鱼不挑食(杂食性鱼类)、转化率高生长周期短,意味着养殖成本低、供应量稳定

也因此,罗非鱼被包装成了“三文鱼平替”,深受消费者喜爱。

美国渔业协会(NFI)数据显示 2015 年美国人均罗非鱼消费量为 1.381 磅(1.25 斤),罗非鱼消费量位列水产品第四位,仅次于对虾、三文鱼和金枪鱼。

在以鱼类占绝对主导饮食地位的日本,它则是因口感高营养价值,称为鲷鱼平替,是名符其实的“日本畅销鱼”。

罗非鱼刺身

而在海外,罗非鱼基本是以处理得干干净净的冷冻鱼片形式出现的。开袋即食的方式,完美契合了西方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 Meal Prep (备餐)文化。

PS:其实随着水产养殖技术的升级——罗非鱼开始“出口”转“内销”。洁净的水质、智能化的养殖技术,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也提高了产量

它的“翻红”多少有受餐饮行业“力推”的影响。比如用罗非鱼片涮火锅(以及番茄鱼、酸菜鱼、水煮鱼等非正经“火锅”)、烤鱼等等。

夜宵和火锅的风靡,也让国内各地口味越来越趋同。进一步促进了罗非鱼的风靡。(当然经济占主导因素)

我也无法拒绝在冰箱里囤半成品的烤罗非鱼——用空气炸锅简单烤一下,就能吃到媲美餐厅的味道,关键刺还很少,给小孩哥吃也不用帮忙挑刺,确实很方便。

@知乎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