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哪些两地相隔不远但互通必须绕一大圈的例子?

世界上有哪些两地相隔不远但互通必须绕一大圈的例子?

莱茵行宫伯爵,专注于被忽略的视角,被遗忘的历史

1951 年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进京与中央政府谈判时,人员分了两路。

一路从昌都出发,另一路从拉萨出发。

昌都人员从康区入四川,然后北上西安,再从西安前往北京,这条路线完全不令人意外,但拉萨一行人的选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原本以为,他们会走历代活佛、使节、军队惯例使用的北方交通路线,途径青海、甘肃、内蒙古,最后从张家口进入北京(今天的京藏高速就是依此修建的),但是他们实际选择的路线却是:

拉萨→加尔各答→新加坡→香港→北京

走这条路无疑有拉拢印度和英国的意思,但除此之外更重要的理由还是,从海上绕圈比在陆地上翻山省力太多了

对于地壳来说,山脉也许只是些微不足道的褶皱,但这些褶皱对于人类及其历史来说已经足够恐怖,这种现象我愿称之为地理的暴政

西藏的例子还谈不上夸张,西半球发生过一件类似的事情,更适合回答题目当中的问题。

玻利维亚位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这个国家的行政首都是拉巴斯,有个省份叫贝尼省,从地图上看,拉巴斯省和贝尼省相邻,仿佛就是串个门的距离,但填补这段距离其实需要跨越大洋。

19 世纪末,玻利维亚向贝尼省任命了一位官员,这位官员经历了千辛万苦才得以赴任,因为拉巴斯和贝尼省之间被安第斯山脉阻挡,根本没有道路。

为了抵达地图上近在眼前的治所,这位官员先坐火车去了智利,然后坐船去了巴拿马,由于没有合适的航线,他只好先到伦敦,再从伦敦重新穿越大西洋前往巴西,最后利用汽船航行,沿着亚马孙河及其支流贝尼河,才终于抵达贝尼省。

玻利维亚官员的旅行路线示意图
注意贝尼河与拉巴斯的相对位置,平面地图上的咫尺却是现实世界的天涯。

上述例子当然比较夸张,官员及其少数随从想要穿越安第斯山脉,只要舍得拼命也并非不能实现。但是对于更大规模的人员和产业来说,这些阻碍就是致命的了。

从这一角度来说,玻利维亚官员选择的道路的确没有绕远。

19 世纪末,探险家尼古拉斯·苏亚雷斯·卡劳成功跨越安第斯山脉,在贝尼省建立了一个名叫卡丘埃拉埃斯佩兰萨的城镇。以这座新城为中心,他开始种植橡胶,最终几乎垄断了全玻利维亚的橡胶产业。卡丘埃拉埃斯佩兰萨建立了剧院、网球场、豪华酒店、医院,甚至有了全玻利维亚第一台 X 光机。苏亚雷斯在贝尼省的橡胶王国几乎独立于拉巴斯当局,全省对首都缺乏认同,在经济上和巴西关系更紧密,人员和商品流动几乎完全依赖巴西的河道和港口,特别是亚马逊河上的玛瑙斯和贝伦。

1899 年,觊觎亚马孙地区的巴西仿照其榜样美国,试图以“德克萨斯模式”夺取玻利维亚的橡胶产区。这些地区虽然是玻利维亚领土,但是上边居住着很多巴西人,玻利维亚当局也很难管理。巴西仿照“孤星共和国”德克萨斯扶持了一个“阿克里共和国”,想要在南半球重演“美墨战争”。多亏苏亚雷斯等人选择支持玻利维亚政府,才没有让巴西把贝尼省一口气吞并,玻利维亚最终只丧失了阿克里地区。

但是在巴西吞并图谋失败后,贝尼省依然是玻利维亚独立性最强的地区之一。由于公路、铁路建设水平很低,经济联系弱,贝尼作为拉巴斯的邻省,却不愿听从首都号令。该省地域意识浓厚,长期是地方分权的主要支持者,甚至到本世纪依然存在分离主义思想。

安第斯山脉被南美洲各西班牙语共和国尊为“母亲山”,但是从国家建构的角度来说,这位母亲对自己的孩子们有些过于严厉了。山把国家切割得支离破碎,交通通信系统极难建立,形成全国市场和民族意识更是困难重重,像贝尼省这样的“孤儿”比比皆是。

相比水平距离,垂直距离更擅长抵触权力。5 千米的水平距离对于任何一个政权来说都微不足道,但是同样多的垂直距离足以让一个现代国家感到避之不及。

从这个角度来说,普罗泰哥拉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还可以有这样一层意思,那就是基于地理产生的交通距离、行政距离、心理距离比地理距离本身更加重要。时间和空间并不是客观存在,它们的意义归根结底由人所赋予。

哥伦比亚地形示意图。被安第斯山脉切割的不只有玻利维亚一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