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大炮攻城不直接对城门开炮?

为什么古代大炮攻城不直接对城门开炮?

小约翰,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首先这个提问就是错的,你怎么知道古人没有对城门开炮呢?

实际上,古代攻城绝大多数情况都是雨露均沾,并不会集中全力进攻城门或者完全忽略城门。

首先说说,攻打城门是合算的买卖吗?

按照题主的设想,城门应该是一段城墙中最薄弱的环节,集中火力轰开城门,大军鱼贯而入,城池就拿下来了,岂不是爽歪歪?

当我们读历史时,请大家时刻记住一点——人类的科技虽然不断地进步,但智力并没有明显的进化。现在操纵电脑的是原始人的大脑,我们并不比古人聪明。咱们能想到的,古人也能想到。

与常识相反的是,城门并不是古代城池中最薄弱的环节,而恰恰是古代城池中最坚固的地方!

拍影视剧的时候,总能看见攻城的军队用很多人推着大木柱子撞城门,很快把城门撞开,然后鱼贯而入。但其实这种情况在大城(如南京、北京、长安、开封)的攻城战中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

为什么呢?因为你想象中的城门是这样的——

左右开启的两扇门板。

而实际上大城在战争时期的城门是这样的——

《隋唐演义》中讲的雄阔海怒举千斤闸,就是大城攻防战中的情形。在战争时期,城门并不是左右两扇,而是从上往下落下的一道大闸门,从原理上就是不可能撞开的。

古人在守城上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为了防止敌人撞城门,古人特意在城墙上设置了凹槽,放置坚固的闸门,用绞车控制起落。有敌情时,把闸门一放,千军万马也进出不得。像北京正阳门、南京中华门,都有典型的千斤闸结构。

北京正阳门的千斤闸闸板,是用铁皮包裹的实木,高六米,重四千多斤。在没有现代化机械的古代,想要撞开这种巨门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且,就算你撞开了城门,前面等待着你的也绝不是坦途。

因为,当你从外城城门进去以后,面对的会是这样的场景——

瓮城。

为了防止敌人突破城门,古人干脆在城门里又设置了一道城墙。当你打开一扇门后,迎接你的是另一扇门。

而且,瓮城内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极其狭小。而弓箭手早就在四周的城墙上准备就位,面对着前后左右 360 度无死角的箭雨,只能说祝你好运。

对于没有瓮城的城门来说,想守住也不难。这种城池可能是相对比较小的城市,设施没有那么完善。

如果城门真的被突破了,里面的守军也有一百种方法让你进不来。

比如用这个——塞门刀车。

跟城门差不多大的一个东西,前面全是刀子,想要往城里进,顶着刀子往前上吧。一般来讲,攻城的部队都是人挤人,打开城门以后,第一排的士兵们很容易被后面的人推到刀车上,一不留神就成了肉串。

我不知道这是谁发明的,只觉得这是个狠人。

哪怕没有这种设备,在城门里放把火也可以。明朝曹钦之乱的时候守军就曾经准备在紫禁城的门里放火。

所以,从古至今的攻城者很多都不把城门作为攻击重点,而是直接选择拆城墙,轻易不去触那个霉头。

那么,用火炮攻击城门,可行不可行呢?

可行,比如著名的乌尔班巨炮。

君士坦丁堡大战中的乌尔班巨炮,就是奥斯曼苏丹专门用来攻击君士坦丁堡的城墙的,无论是重量还是威力,这种炮都达到了 15 世纪的巅峰水平。

乌尔班大炮炮重 17 吨,炮筒厚达 20 厘米,口径 700 毫米,炮长五米,发射的花岗岩炮弹重达 1400 斤,射程达到惊人的一英里。

奥斯曼苏丹制作了几十门这种巨炮,在距离城墙三百米不到的地步累计发射了五千枚炮弹——才把城墙轰开了几个缺口。真正攻破君士坦丁堡的,还是彻地连天的土耳其步兵。

石头城墙的坚固程度,是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的。

而且,乌尔班大炮有很多问题。由于炮身太重,移动起来极其困难。为了运输一门炮,奥斯曼出动了四百名士兵和六十头牛,工兵在前面平整土地,划出坑道,牛才能勉强拖着大炮前进。想把这种大炮推进到城墙跟前,除非城上的守军是死人。

为什么要拖到城墙前面呢?因为在这个重量下的滑膛炮,准头非常差,只能打一个大概的方向。假如当初的奥斯曼军队真的想用大炮准确轰击城门,恐怕得把大炮再往前前进两百米,那几乎就是脸对脸的轰城门了。

而且,由于膛压已经超过了当时冶金工艺的极限,乌尔班大炮经常炸膛,乌尔班本人就是死于炸膛事故。

虽然乌尔班大炮威力巨大,也的确对君士坦丁堡城墙进行了严重的破坏,但是还是不足以轰塌城墙。人类工事的坚固程度是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的。哪怕在 20 世纪,日军攻打南京时炮击南京城墙也作用有限,而像比利时列日要塞,苏联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这种坚固工事,更是逼的德国需要专门为他制造调集巨炮。《孙子兵法》里讲“攻城最下”,是因为攻城这件事真的很难。

我们读历史时,千万不要总觉得“我在这里发现了一个 bug,如果当时的人 xxx,不就 xxx 了吗?”。这种心态是不对的,古人并不比我们笨,甚至更聪明,我们能想到的,当年的人也一定能想到,没有按照我们的设想做一定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