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没有直观的概念,不清楚澳洲气候究竟为什么差。显而易见的答案是没水,实际原因更加复杂,下了雨也没用。
整个澳洲大陆就像一个专门设计出,最大程度浪费大气降水资源的完美干燥试验区。无论是陆地分布、山脉位置和高度、进而导致的气候类型,全体纷纷正好卡在了最小化降水有效性、最大化不平衡性、同等水资源情况下最干旱环境可能性的不幸运节点,加拿大则相反。多少水汽到达上空是其次,怎么让它们留在地上、被人类利用才重要。
澳大利亚全国降水:
超过一半面积 400mm+。放在欧亚和北美大陆的传统固定概念中,怎么也得 100mm 以下才会出现真正寸草不生的状态。
再看柯本气候图,咦,干旱区域居然如此之大,400 线=绝对的沙漠,600-800,甚至 1000 线成了半干旱和湿润的分界。奇怪。
当然,硬要说澳大利亚内陆 Outback=滴雨不下的撒哈拉 / 塔图因 / 阿拉基斯水平,也不至于。全澳有记录气象旱极 Coober Pedy 站,1994-2024 年均降雨 144.2mm,这个数据已经高于拉斯维加斯(106mm),接近菲尼克斯(183mm),而这 2 座城市大都会区人口加在一起超过 800 万。所以为什么澳大利亚找到支撑人类生存的水资源却如此困难?
问题点 1:蒸发量
澳大利亚的潜在表层水分蒸腾损失,普遍在 2000mm+,越往北越和实际降水脱节,沙漠地区最高达到降水量 10 倍以上[1]。这张地图直接可以和人口密度图无缝衔接。
加拿大则各种仅为降水的一半以下。
论基础数据,加真不一定比澳湿润到哪里去。不过恰恰是加拿大寒冷,所以:全年蒸发量低、冬季降雪量大。反而达成了保存水资源的作用,春夏释放到环境中,形成了平衡。
加拿大西部半干旱草原的艾尔伯塔省卡尔加里,一年 8 个月下雪,反正冬季万物不生长,积雪全部积累到 4-5 月播种季融化。所以相当于 445mm 全部集中在植物生长期内,大大低于潜在蒸发损耗,自然不怕缺水。
2:雨热同期
单纯蒸发量大也就算了。澳大利亚季风区,雨季和热季完全重合,在温带雨热同期算半个优点[2],利于植物生长,在动不动 40 度左右的“湿润版撒哈拉”,那就是灾难。雨季单月 200mm+ 的降水,仍然跑不赢蒸发。
西澳北部 Wyndham:
昆士兰州 Normanton,一模一样的情况:
实地景观大概长这样,除了城镇中的人工灌溉植树,其余环境一片灌木丛戈壁,几乎没有大型乔木,比类型相似的非洲热带草原还不如。
西澳、北澳事实上拥有全世界降水量最高的半干旱气候,放到其他任何地方,季风区 900mm+ 降水,结果半干旱、Aw 无法达标、竟连长距离稳定地表径流和淡水湖泊都形成不了,完全难以想象。只有西非(站点缺乏,部分大城市符合 800-900mm 之间的 Bsh)勉强接近。
北澳地区的 Tennant Creek,495mm 就已经连灌木都稀缺、彻底沙漠化了,复刻在温带,那是 150mm 以下才有的景观。试想,如果换成地中海风格,雨集中在相对凉爽的 5-9 月,绝对至少变成稀树草原。
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实中,只有大自流盆地沿河地区,才依靠常年流水发展灌溉农业。广袤的 Outback,哪怕有 600-800mm 降水,照样只能散养放牧,也没有工业,无法形成聚落。1000 人就算大规模城镇。
3:坑爹的大分水岭
澳大利亚大部分国土南纬 15-35 之间,刚好在最利于沙漠形成的纬度。即不够北吃到季风,也不够南吃到西风带的冬雨福利,后者是中纬夏热气候形成植被景观、去荒漠化的生命线,这一点以后会在美西问题上进一步仔细探讨。
即使如此,塔斯曼海、珊瑚海还是理论上会给澳大利亚中东部提供大量水汽。这时候大分水岭堂堂出场——有人肯定要说了,太简单的中学地理,顾名思义,不就是雨影效应吗。
没有那么简单。
珊瑚海沿岸大分水岭高海拔迎风坡,能刷到多么夸张的 Af 降水卫星?简直复刻瓦胡岛北坡、喀麦隆海岸和哥伦比亚西海岸,进入世界最湿极值前列。
大分水岭顶部,Cfb、Cfc 下限,Dfc 上限的湿润亚寒带,存在一定规模的集水区:
夏洛特山口,澳大利亚所有气象站的冷极,差不多相当阿拉斯加沿海 / 挪威北部内陆。年均降雪高达 415cm,5 个月积雪 100cm+,放全世界对比都非常可观了。
大分水岭南段的澳大利亚阿尔卑斯山脉,能创造出一定向背风坡方面的水塔输送效应,尤其是春季融雪。然而,单看还有希望,关键是和其他地形一结合,彻底完蛋。
其实雨影也就雨影了,北美西部也雨影、蒸发也厉害,怎么没澳洲那么旱?
深刻的原因在于,大分水岭向外张开,向内倒“U”型,没有给海岸平原留足够的空间。哪怕回退 100 公里,都能让沿岸悉尼、墨尔本郊区人口承载力翻倍。它也不够高(山脊线 1500-2000m),并不能干掉所有的水汽,导致背风坡并没有直接进入沙漠状态,1000 公里左右的距离中,从~900mm 逐渐衰减到~400mm。
这才要命。因为依靠大分水岭降水补给的墨累 - 达令河流域面积实在摊得太大,有限的降水像撒胡椒面一样,大部分都顶着烈日,在平原上无谓流淌消耗掉了。
假设大分水岭以西,有一座内华达山脉级别的南北纵贯高山,事情就会变得非常有趣——流域面积大大缩小,从 1 侧集水变成 2 侧集水,等降水线也不再缓慢降低,而是一次性被拦截下来。这样澳洲会形成放大版几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加州中央河谷,世界级别的粮仓。
4:对比另一个教科书式的中纬度西风带雨影——加州
区别在哪里?内华达山脉距离海洋有那么一段距离,山前构造盆地是向内收缩的,这样给了人口和农业足够的缓冲空间,要是放到海岸线上,加州人口 500 万人都不会有。加州的水量富集盆地较小,河流进入干旱区较短一段,来不及断流,就入海了。
海岸山脉虽然看似遮蔽了中央河谷,因为持续上千万年的强烈转换断层活动,留下了很多缺口,使得位于 2000m 以上的中高空水汽,能向前一头撞向足够高(4000m 以上)的内华达山脉,接近 100%全留下了,这才叫高效率。要么不拦,要么全拦,内华达山脉背后,哪怕像死谷一样仅剩 50mm,也不重要了,反正都不怎么能住人,50 和 500 区别不大。把足够的水截在正面,已经完成任务。大分水岭把一堆无效降雨漏过去,反而降低自身侵蚀速率,所以澳大利亚至少得等个 1000 万年吧,将大分水岭风化到加拿大东部的高夷平面程度了,内陆气候才可能有转机。
典型的墨累 - 达令河流域小镇气候,看似有那么接近 500-700mm,放在亚洲,大致和华北平原、新德里接近。相对平均、不那么极端季风性、冬季准热带水平。可惜距离水塔太远,常年径流无法保证抵达,还是只能养牛羊。如果一模一样的气候放在加州将是高产农业区绝杀(上游来水为主 + 本地降水补充)。
5:短期强热浪的危险
南澳纳拉伯平原的一个站,受南冰洋寒流影响,遮住最上面一行,似乎是较为舒适的准温海环境,然后一看这高温记录。。。
终年盘踞在中澳沙漠的副高,距离南海岸实在太近,稍微一南下扩张,就以带沙尘的狂暴北风形势转化为超强热浪(加州也有,称为圣安娜风)。
PS:4 月份去过墨尔本 / 维多利亚州,本来以为是凉爽的秋季,结果被前一天 20 度第二天 40 度的天气正中,印象深刻。
那么夏天不是特别热(指平均高温不高于 30 度)、又因为位置较南,冬季西风水汽特快正中、雨热不同期(珀斯、墨尔本);或者大分水岭以东全年亚热带湿润 Cfa(悉尼、布里斯班)的地区呢?基本上已经包括有限的几个沿海大城市。
一般来说,中纬一直到 40 度左右才会逐渐进入低海拔 Cfb 的出现区域,澳大利亚哪怕整体向南移动 2-3 个纬度,墨尔本、珀斯、阿德莱德南部和几乎整个维多利亚州都能进入 Cfb。现实中这一纬度正好到了巴斯海峡以南的塔斯马尼亚岛,完美错过。
只有澳大利亚大陆最南端,墨尔本向西的迎风坡极小一块海岬半岛区域(Great Otway National Park),能找到类似智利南部、加拿大西部,非常舒服、全年无霜无冰的冬雨倾向温带雨林。澳大利亚是世界极少数(不超过 5 个)同时拥有温带和热带雨林的国家。
吃全年西风带刷雨的塔斯马尼亚西海岸,可惜交通实在太过不便,一般人去澳旅游也很少专门跑那里。
最后,个人眼中全澳的最佳气候点:西澳海港城市奥尔巴尼,如果选一个定居只能是那里了,符合暖冬 Csb 爱好者的倾向。也就剩下极端高温事件需要担心,算了一年也许碰不到几天。。。
评论区有人补充的一个,新南威尔士东海岸(划给了堪培拉首都区)Jervis 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