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动物为什么由其不甚重要的特征「爬行」来命名?

爬行动物为什么由其不甚重要的特征「爬行」来命名?

溯溪觅云踪

因为 Reptile 这个词一开始是把两栖动物也包含进去的,18 世纪的很多学者甚至认为:青蛙、蟾蜍属于爬行纲里的“跳跃爬行目”,蜥蜴和蝾螈属于爬行纲里的“步行目”↓

《中国动物志·爬行纲总论》第一页

不过这其实也正常,蜥蜴和蝾螈的外形确实很像,早期学者搞不清分类也是正常的。

蝾螈

直到 19 世纪,青蛙、蟾蜍、蝾螈这些动物才独立出来,自成一纲——两栖纲。甚至直到今天,研究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两栖爬行学”还叫 Herpetology,词根 herpeton 也是“爬行”的意思。而且今天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在生态学等一些领域仍然经常放在一起研究。不过 18 世纪的动物分类非常混乱,其实也没有上面说的这么简单,这个结尾再补充。

如果你把两栖动物也考虑进去,再比较它们和现生鸟类、鱼类、哺乳类的区别,你就会发现:似乎只有“爬行”这个特征可以从外观上大致概括这种定义下的“爬行动物”。

此外,这里的“爬行”指的是腹部贴地爬行或者四肢在身体侧面的爬行,和日常口语里常说的“爬行”还是有一点区别,口语里说的“爬行”有时候也会把哺乳动物那种四足行走也算进去。

至于恐龙的问题,恐龙化石直到 19 世纪才被科学研究,在那之前人类对恐龙的认知就是一片模糊,根本不知道这些骨骼化石是什么动物,“恐龙”这个概念也是 1841 年才有的。

所以,其实是“爬行动物”这个词的含义发生过变化,但名字又没改导致了现在的结果。

我个人感觉,有些学者过于墨守“生物学术语不要轻易改名”这条规定了,不仅爬行动物如此,其他很多术语都是这样,比如“伪鳄类”,这个概念一开始并没有把真正的鳄鱼包含进去,所以才叫“伪鳄类”,但当它把真正的鳄鱼也吞并之后,名字还是没改,就导致了现在的“真鳄类属于伪鳄类”的奇怪结果。

其实当初伪鳄类吞并真鳄类的时候,就应该改名叫“泛鳄类”,而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分家的时候,应该选用“蜥形纲(Sauropsida)”来称呼分家之后的爬行类,这样就正常多了。不过现在约定俗成,木已成舟,恐怕是不好改动了。

按理说分类变动之后,实际上就已经变成了另一个概念,结果还是沿用老概念的名字,多少还是有点问题。不过学者们为了查文献方便,估计也确实不太好改名。

补充部分:开头说了,18 世纪的很多学者把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归为一个纲,但也有学者把一些鱼类也和它俩归为一类,比如祖师爷林奈,

然后,林奈还给这个纲起了个名字——两栖纲(Amphibia),是不是有点懵?所以说,“两栖纲”这名字也不是分家之后新起的,也是沿用旧名,不过这一次可能稍微好一点,因为青蛙、蟾蜍这些正好存在一个从水到陆的变态发育。但缺点就是:这名字容易让人想起生活习性上的水陆两栖,从而把鳄鱼、乌龟、海豹、海狮也混淆进去。

————————————————

说起这种事,还有一个最近的例子是偶蹄目(Artiodactyla),偶蹄目的名字最早来源于这类动物的脚趾数大多是偶数,dactyla 本意是脚趾

不过很多人应该知道:前几年鲸目被并入了偶蹄目,但鲸没有蹄子,而且它的趾骨也不是偶数,而是保留了五排趾骨,

南露脊鲸的骨骼

所以这就已经不符合“偶蹄目”的字面意思了,虽然这次倒是有学者知道改名了,但改名是个技术活,这次,学者们起的新名字叫“鲸偶蹄目(Cetartiodactyla)”,直接把“鲸(Ceta)”和“偶蹄(artiodactyla)”缝合在一起。

因为这样的缝合过于简单粗暴,所以也有学者反对这样改名↓

论文链接

这些学者认为:“鲸偶蹄目”这个名字存在误导,容易让人以为鲸类和其他偶蹄类是并列关系,但实际上鲸类只是偶蹄目的一个内部分支,所以不应该叫“鲸偶蹄目”。

虽然个人觉得这些理由有点咬文嚼字,照这理由,那“偶蹄目”这名字还容易让人以为鲸的祖先是偶数脚趾的呢。不过既然学者们要较真,咱们也不好评判什么。

但如果让我来改名的话,我可能会整个把“偶蹄”给改掉,本来很多史前的偶蹄类也不是偶数脚趾,鲸的祖先就不是。

题外话,改名这件事还有一个重要的阻力在于:总有一些刚学了点皮毛就喜欢到处秀优越的人,整天拿着新名字去还没改名的保守派那里“纠正”别人,以炫耀自己的“知识”,这种猪队友最惹人烦,直接激化改革派和保守派的矛盾,让改革派四面树敌。你如果喜欢新名字,就自己正常使用就行了,不要到处出警去纠正别人,人家改不改是人家的事,跟咱们没关系,如果某个名字真的更好,大部分人会自然而然跟随的,不要按头逼迫别人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