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隐含暗喻或细节、情节的名画?

有哪些隐含暗喻或细节、情节的名画?

天天源,法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博士/法语/文学/艺术史/古典音乐/旅游

1、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拉斐尔的名画《面包师的女儿》

这幅画一直被认为是拉斐尔最神秘的一幅画作,是他去世之后在他工作室被发现的,尚未最终完成。众所周知,拉斐尔非常善于描绘女性,这幅画在他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圣母画里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就是,它隐藏着画家的婚姻秘密。拉斐尔去世时只有 37 岁,终身未婚。相传他曾有一个家世显赫的未婚妻,罗马教廷一位红衣主教的侄女玛丽亚·比别纳。然而这对“门当户对”的恋人却并无共同走入婚姻殿堂。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拉斐尔生前同一位面包师的女儿有过一段婚恋,这幅画就成了最强佐证。

画中的背景图案为象征着爱情、生育力和忠诚的植物——香桃木和温柏树叶。画中女子头发上有一个细小的珍珠别针饰品,历史学家称,“珍珠”的拉丁文是“玛格丽塔”,这就暗示女子的名字是“玛格丽塔”。女孩手臂上戴了一个圆环,上面有黄金镶的画家名字“乌尔比诺的拉斐尔”,在她无名指上戴一只被掩盖起来的戒指,婚恋暗示非常明显。传说拉斐尔曾和传说中的情人秘密结婚,但碍于社会压力,始终没有说出口。据说,他的学生因为想要隐瞒这段恋情,曾将暗示着婚姻的饰物统统抹去:将只在婚礼上才能使用的珍珠别针抹去,因为“珍珠”的拉丁文是“玛格丽塔”;将弗娜丽娜左臂膀上的蓝色带状饰物上刻有拉斐尔名字的字样抹去;将结婚戒指抹去……但这些都被研究者们发现了蛛丝马迹。

然而这一切还不是最令人震惊的。拉斐尔死后不到四个月,玛格丽塔也因病去世。“艺术医学”的先驱,美国乔治敦大学医学系临床生物伦理中心的卡洛斯·雨果·埃斯皮内尔教授,通过对这幅画的细致考察,认为画中的这个人物患有乳癌。埃斯皮内尔主要是对“面包师之女”的一对乳房的比照来分析,认为她右边的乳房发育正常,圆润呈半球形,大小也均衡,皮肤表面平滑,和肩、胸的皮肤一样细腻,呈粉红色。粉红色的乳头突出,没有暗色的回缩晕。“但是左面的乳房增大,已经变形……乳头没有变形,但乳头上的皮肤已经变色。一种青灰淡紫的色调扩大到突出点和圆晕上,已经波及乳头。正好在腋窝的内侧,有一处轻微的隆起,表明有脂肪沉着,也许是淋巴结……从手臂的边界看,也不平整,仿佛浮肿,使戴在臂上的镯子显得过紧。”可见一幅名画可以传达的信息实在太多了。

2、卢卡斯·克拉纳赫的名画《维纳斯和丘比特》

画中的丘比特脸上围绕着一层蜜蜂,代表爱情的本质是甜蜜和痛苦共存。据说丘比特偷蜂蜜被蜇了一下,问维纳斯,为什么这么一个小东西会把人蛰得那么疼?维纳斯说,你也是小东西,同样会给人造成巨大的伤痛。

3、委罗奈斯 《利维家的宴会》

委罗奈斯(Paolo Veronese)是威尼斯画派晚期著名画家,善于描绘宴会式场景,体现恢弘的全景和准确的细节。他最有名的画是《伽拿的婚礼》,尺寸巨大,卢浮宫里放在《蒙娜丽莎》对面,其他回答里有相关的详细解读,在此不赘述。之所以提及这幅画《利维家的宴会》,是因为它原本其实是教堂委托创作的《最后的午餐》(如果真的是这样也许不比达芬奇那副大名鼎鼎的同名作差)。但是在作品完成时,罗马教廷非常不满于画面的弄臣、军人式人物,以及大量的世俗元素,教会为此审问委罗奈斯,并要求把这幅画改成宗教画的风格。委罗奈斯觉得工程量太大,于是就动了个脑筋,把这幅画的题目换成了《利维家的宴会》。利维是圣经故事中的一个收税者,曾在家里聚集收税的人用餐,这被《圣经》认为是一个有罪的场景。于是,改了名字的画可以理解为通过绘画纸醉金迷的世俗罪恶场面警示世人不可骄奢淫逸,对此罗马教廷只得接受。

4、扬·凡·艾克《阿尔诺菲尼夫妇像》

这幅名画被誉为“欧洲第一幅心理肖像画”,已经被解读过多次,比如各种令人叹为观止的细节、镜子、作者的签名等因素,这里想要补充的是近来一个惊人的观点:这幅看似美满和谐表现新婚的盛大画作,表达的主题其实是悼念亡妻。因为画中人物乔万尼·尼古拉·阿尔诺非尼的妻子在 1433 年就去世了,而此画创作与 1434 年,这无论如何不可能是庆祝二人新婚的时刻。画中的妻子面色苍白,暗示她不是活着的人,镜子周围的十幅受难画,位于妻子这边的表现的是耶稣死亡和重生之后的图像,丈夫的表情也并没有喜悦,似乎是凝固的悲伤。

5、多纳泰罗《大卫》

标题说的是名画,这里还想补充一个雕塑,就是大名鼎鼎的《大卫》。多纳泰罗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雕塑家,也是当时美第奇家族最宠爱的雕塑家。大卫是《圣经》里的一位著名英雄人物,米开朗基罗也曾以他为原型创作过同名雕像,极具阳刚美。相比而言,多纳泰罗的大卫更具特色,很有少年感,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审美。

但是,这幅作品刚刚面世时却被认为是伤风败俗的,它线条带有阴柔美色彩,人物半遮半掩,暗藏着色情意味。据说,美第奇家族喜欢年轻英俊的男子,因此这座雕像的细节处不失暧昧色彩。比如在背后看,大卫脚下的歌里亚头盔上的羽毛贴着其大腿内侧上延,表现了多纳泰罗对当时美第奇家族那位委托者喜欢青年男子的隐隐不满,而头盔上描绘的不是胜利女神和橄榄枝而是爱神丘比特,也使这座雕像悄悄沾染了私人情感而不是宣扬英雄的公众颜色。

想到再补充~

—————————分割线—————————

补充在书上读过的两个关于把头像嵌进画里的八卦小故事,主角都叫米开朗基罗,主题都是整对手(论得罪画家的悲惨下场 / 画家的复仇方式)。(开启搬运工模式)

第一个故事就是我们都知道的那个米开朗基罗,文艺复兴时期的大明星,三杰之一(之首)。他的代表作之一《最后的审判》是当时的教皇,大名鼎鼎的“保罗三世”委托他创作的,成为米开朗基罗六十岁左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其继西斯廷天顶画后又一杰作。

画面分四层,受耶稣裁决,左边往上升,善人升天国,右边往下降,恶人下地狱。

第一层是天国、天使;

第二层是圣母、耶稣还有他们身边为基督教殉道的圣徒;

第三层是受裁决的人类;

第四层则是地狱。

这幅画刚出来的时候因为满是裸体人物引起了争议,被认为有伤风化(后来教皇还专门让别的画家给画中的人物一一加了遮羞布)。据说教皇保罗去看工作进度,随口问礼仪总管(也有传是宴席官)切塞纳的态度,切塞纳认为这幅画又丑又下流,“这么三俗的作品不配放在梵蒂冈里”。众所周知,米开朗基罗脾气不好,听到这话自然大发雷霆。于是,在画面最右下方地狱入口处,多了一个长着切塞纳的脸的丑陋倒霉反派形象判官米诺斯(Minos)...

这位切塞纳气得跑去向教皇告状,教皇自然不会插手,回复说:“作为教皇,我掌管的范围是天堂和人间,至于地狱的事情我也管不了了...”

结论:不能得罪画家...

第二个故事讲的另一个同样大名鼎鼎的米开朗基罗,不过人们通常还是把他称作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卡拉瓦乔是意大利画家,通常被认为属于巴洛克画派,擅长明暗对照法,对巴洛克画派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不过,这位天才同样是个危险人物,一生惹了不少事情。

下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爱情战胜一切》,也是整个故事的导火索。据说,这幅画刚刚出来,就引起了艺术圈的一片喝彩,毕竟当时的卡拉瓦乔正如日中天。当时这幅画的买主是贵族客户侯爵威琴奏•朱斯蒂尼亚尼(Vincenzo Giustiniani),父亲是梵蒂冈御用银行家,伯父和兄长则是红衣主教,可谓财富雄厚后台坚固。威琴奏逢人便说他这最新的收藏多么多么稀有,多么多么特别。为了最大尺度显摆这幅画,他还把它挂在了家里最明显的地方,并在画上蒙上一块布。

每次宴客后,他便把大家都聚集在画前,吊足了众人的胃口后,才肯掀开幕布,让这幅《爱情战胜一切》隆重登场,以接受所有人的掌声与赞扬。他的炫富行为惹毛同样酷爱收藏艺术品的亲哥:红衣主教本尼第透•朱斯蒂尼亚尼(Benedetto Giustiniani)。他决定就着“爱神”这个题材,再定制一幅画,选的人正好是卡拉瓦乔的死敌乔瓦尼•巴格里奥内(GiovanniBaglione)去完成这个委托。这人是卡拉瓦乔的死对头,出道早但是风头被后者压制,结下仇怨。因此他抓住这次机会,非常努力地推出一幅专门抬杠的作品《圣洁之爱战胜粗鄙之爱》。

这幅画不仅用了同样的明暗对照法,主题就和卡拉瓦乔的《爱情战胜一切》对着干,而且画里的丘比特也完全就是卡拉瓦乔笔下的原型照搬,被很惨地踩在了脚下。巴格里奥内仿佛觉得不过瘾,还推出了第二版。

第一版中的魔鬼还是背对着观众,第二版则转过身来,而这张脸...就是卡拉瓦乔本人了...(画仇人的脸果然是艺术家们乐此不疲的报复手段)

卡拉瓦乔当然火冒三丈,到处骂对手,由于他当时的名望很大,很快圈子里的人都孤立巴格里奥内,巴格里奥内一气之下就把卡拉瓦乔告上法庭。此案闹得满城风雨,最后的结果是卡拉瓦乔当场满不在乎地认罪,并当众羞辱了巴格里奥内,让后者丢足了脸。卡拉瓦乔虽然入了狱,但显然他才是气势上的赢家。

后来卡拉瓦乔因为决斗误杀事件被驱逐出罗马,最终客死他乡。而巴格里奥内在后半辈子也怀念起这个对手来,还亲自为他写了传记,至于内容是否客观也不好说了。这两个人的故事也算为艺术史留下了一段佳 ba 话 gua 吧...

结论:还是不能得罪画家...

参考书目:

杨好,细读文艺复兴【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8-2

祺四,八卦艺术史【M】,福建:鹭江出版社,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