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就是古人写错别字吗?

通假字就是古人写错别字吗?

三季虫,学中文的理科生

《论语》开篇是这么一句人尽皆知的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中学,语文老师会说,这个“说”是通假字,通“悦”,是喜悦的意思。还有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所谓“通假字”,比如“女”通“汝”,“蚤”通“早”等等。所以有人就以为,通假字就是古人写错别字,是这样吗?

如果你在大学读了中文系,一定有一门必修课叫古代汉语,这门课会推翻你在中学对文言文的很多认知,比如第一节课就让我知道了“不亦说乎”的“说”不是通假字,而是古今字。

什么叫古今字呢?古今字,通俗点说,就是古人用一个字表达很多意义,后来觉得不行,这些意义可能会混淆,所以就通过加上偏旁等方式再造出一些新字,每个字分别分担本字的意义。就说这个“说”字,一开始“说”有“言说”和“喜悦”两个意思,后来古人觉得两个没什么关系的意义都是这一个字不方便,就把“说”的偏旁换成竖心旁造了新字“悦”,从此“说”只承担“言说”的意义,“悦”只承担“喜悦”的意义。在表示“喜悦”的意义时,“悦”和“说”就构成了古今字的关系。再说个例子,一开始“辟”有“開闢”“躲避”“邪僻”“嬖女”等多个含义,后来为“辟”字加上不同的偏旁造出“闢”“避”“僻”“嬖”等字,分别承担这些含义。所以“闢”“避”“僻”“嬖”等字与“辟”也是古今字的关系。(这里是狭义的古今字概念,称为母字和分化字更为准确)

中学的文言文教学不可能有这么深入,因此把古今字、异体字和真正的通假字都一概讲为通假字情有可原,但从上面的讲述可以看出,古今字反映的是字与字义对应关系的演变,肯定不是简单的古人写错字了。

那什么是异体字呢?异体字,就是音义相同但是写法不同的字。我们今天有国家规定的规范汉字,考试不写规范汉字要扣分,古人没有国家规范这样的东西,因此很多字有不同的写法。比如加不加偏旁的差别:“凳櫈”。比如表意和形声的差别:“艷豔”“泪淚”,前者会意后者形声。比如偏旁一样但位置不同的差别:“鵝䳘䳗鵞”(是不是有种被大鹅追着跑的既视感?)。再比如偏旁的差别:“嚮响”“杯㮎柸盃”。有些字的异体字数量可以多到让你惊讶,比如“笑”的异体字有几十种之多,下面只是常见的八种:

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很多我们以为是繁体字和简化字的关系,比如“泪淚”,实际上两种写法古人都在用,只是现在确定了其中一种写法作为规范写法,所以简化字并不都是新造出来的,很多都是古异体字。

最后终于要说到真正的通假字了。通假字,又叫假借字。汉字有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前四个称为造字法,可以造出新字,后两个称为用字法,可以用旧字产生新用法。假借就是用字法之一,又可以分成有本字和无本字两种。

有本字的假借,就是已经有了这个字,去写一个同音或者音近的字来替代,比如已经有了“早”字,却写一个同音字“蚤”来表示。这种用法才或许勉强算得上是古人写错别字。

无本字的假借比较复杂,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我”字的本义是一种兵器,从它字形上有个“戈”就能看得出来,但它的含义怎么变成用来表示自己了呢?因为古人在那个时候自称的词还没有书面的文字,就好像很多少数民族语言也没有文字一样,但没有文字不代表不会说话,古人表示自称的那个词的发音正好和“我”字的发音相近,那干脆就借过来用吧。就好比我们现在经常说 duǐ人,我们不知道 duǐ应该是哪个字,但是怼 duì发音很相近,就直接写成怼人吧。虽然“怼”的意思是怨恨,和 duǐ人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但谁让它们音近呢?虽然“我”的本义是兵器,和表示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但谁让它们音近呢?无本字的假借,就是用一个已经有的字,只取它的读音,来表示音同或音近的一个还没有文字形式的词。

说了这么多,再回到开头的问题,通假字就是古人写错别字吗?当然没那么简单,把中学的所谓“通假字”再细分成古今字、异体字和真正的通假字来看——古今字不是错别字,因为新字还没造出来;异体字不是错别字,因为古人没有规范字形;至于真正的通假字,也只有有本字的假借才勉强算得上是古人写错别字吧。

以上有关汉字的知识均来自文字学大家——裘锡圭先生的扛鼎之作《文字学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