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是一个社会概念,人没有天然的「失败感」。
想想看,一个学步的孩子,当他第一次独自行走,一个趔趄摔倒在地的时候,他不会有「我失败了」这种感觉。
他只会觉得「疼」。
他大哭起来,为得是身体上感受到的「疼」。
是周围的大人们,把这个大哭,理解为「失败」,并灌输给他——「不要怕失败哦,勇敢一点」!
所以,人也不会天然的「对自己失望」。
失望是一个动作,它必然存在于一对关系中,有一个主语和宾语。
起初这个失望,是大人对孩子的失望。是父母、养育者对童年的你的失望。
后来,你让那个父母住进了你内心里,成为你「内在父母」,你才有了「对自己失望」这种感觉。
于是,当你感觉失败,对自己失望的时候,你心里有一对关系,一个严苛的「内在父母」,批评一个「脆弱无力的孩子」。
现在,他们都是你。
你变成了童年时,你父母的样子。把事情本身的感觉,以社会化的语言,概念成「失败」;由「失败」带出令人失望的感觉。
所以,如何与“失败”的感受和解,停止对自己失望?
还原它!
你怎么了?
高考没有拿到期望的分数?你感到挫败?沮丧?……
面试没有通过?你感觉到沮丧?生气?情绪低落?……
考研没有考上?你感觉到汹涌的自卑感?无能感?……
还原“失败”这个事情本身,在你的心理、身体上带来的感觉。
就像学步的孩子,大哭起来为的是「疼」,而不是「失败」——根本就没有「失败」。
而是,我有一些情绪……
认可它!
你现在是成年人了,你拥有了照顾好一个孩子的能力。
如果那个曾经被父母失望的六岁或八岁的你自己,现在带着“失败感”站在你面前,你想和他说什么?
你可以说:你表现得很好,我看到了。
或是说:你喜欢这份工作吗?喜欢的话,就继续去找。我支持你。你想读这个研究生吗?想读的话,就继续考,我支持你。
或是什么都不说,上去给他一个拥抱。
记住,「失败」是一个社会概念,它是被人建构出来的。
就像《明朝那些事》的结尾,借讲述徐霞客的故事,所表达出来的那样:
……这是我想通过徐霞客,所表达的,足以藐视王侯将相,最完美的结束语: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