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可以不让黄河水入海,真的可以把所有水量都用完的话,不需要西北内陆出手,河南,山东,河北,天津,北京,五个省市,就能直接把黄河水全分完。

这五省市,都是南水北调的受水区,在大力跨流域调水的情况下,依然分列我国人均水资源量的倒数第一(北京),倒数第三(山东),倒数第五(河南),倒数第七(河北),倒数第八(天津)。
倒是传统上认为干旱缺水的西北,实际上是我国人均水资源量的大户,分列是人均水资源量全国第一(新疆),第三(宁夏),第五(内蒙古)。
(以上排名根据 2022 年全国水资源公报人均水资源量数据)

所以,截流黄河水给西北,是损不足,补有余,是愚蠢而短视的行为。
其次,现在黄河沿岸省份就已经在分段截流黄河水了。

黄河的天然径流量在 550 亿立方米左右,不同年份随着流域降水量而变动。
比如 2022—2023 年度,降水偏少,黄河的天然年径流量是 450 亿立方米。

而实际上,2022 年黄河入海年径流量 260.9 亿立方米。
2023 年黄河入海径流量 226.5 亿立方米。

天然年径流量和入海年径流量之间的两百多亿的差值,就被沿河各省市分段截流了。
现行的黄河水量分配方案,是 1987 年制定的,分配(截流)最多的是山东(70 亿),其次是内蒙(58.6 亿),再往后是河南,山西,宁夏,陕西。

总之所有沿黄省份全都有份,甚至四川都有 0.4 亿立方米。
是的,四川也在黄河流域内。

甚至,海河流域的河北,天津,以及北京,全都有份。


所有省份总共分了 370 亿立方米。
为什么 1987 年的分配方案还在用,将近四十年都不制定新的方案,大家可以细想。
接下来说为什么不把黄河水用完的问题。
我曾经从河口侵蚀的角度回答过这个问题。
但是这次我不想从这个角度说了。
水量分配方案里,特意提到,剩下的 210 亿,是用来河道输沙的。
什么是河道输沙?
1987 年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开始调水调沙,但是那时候我们就已经意识到,任由黄河下游泥沙堆积,地上河继续累积,早晚都会出大问题。
河流向海洋输沙,是需要流水作为动力的。
没有足够的水将黄河的泥沙冲入海洋,泥沙只能是黄河水被哪一段截流,就留在哪一段河道内,哪一段河道的地上河就继续抬升。

一旦有一年,上中游降水量异于常年,中游水库没能控制住洪峰,下游的河南,山东,甚至安徽,江苏,河北,必然是洪水泛滥,几十年的积累,几十年的繁华,付之东流。
缺水尚且能够忍受,一旦黄河溃堤,才是真的万劫不复。
所以,不能把黄河水用完,地上河的问题不能继续累积,必须有水把泥沙冲入大海。
因为有些历史不能重复,不能再来。
这就是河南,山东,河北宁愿忍受缺水,也不能把黄河水用完的原因。
这也是连续多年,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在两百多亿立方米的原因。
接下来再说一下,需要两百亿这么多吗?是不是少点也可以?

上图,是黄河各河段年内径流量,输沙量变化情况。
注意看花园口和利津站与前几个站的不同。
黄河流域内,水库的库容足够把黄河的径流量调蓄均匀,不需要在汛期拼命泄洪,从而浪费有限的水量。
所以上中游都可以把水量在全年内分配均匀。
这不符合黄河流域内降水规律,但是符合黄河上水库库容量的实力。
但是下游的花园口站和利津站,就完全不是。

水量和输沙量高度集中于六七两个月份。
这也是黄河调水调沙的月份。
参与调水调沙的万家寨水库,小浪底水库,三门峡水库必须攒水,在联动调水调沙的时候,用大水量冲刷河道,才能把河道内的泥沙冲到海里去。
这样的调动,一年只有一次机会。
连续 22 年调水调沙,下游河道下切 3.1 米。
照此速度,我们仍需要五十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真正解决黄河地上河问题。
这么长的时间里,我们都只能继续冒着头悬利剑,随时可能落下的风险。
可以加快河道下切,更加频繁的调水调沙吗?
那就需要更多的水来做工,需要有更大的入海径流量。
所以,就是需要两百多亿立方米的水来做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