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鲁鱼亥豕」之误?

历史上有哪些「鲁鱼亥豕」之误?

三种不同的红色,听老婆话。跟党走。

我来说一个。

《战国策》中有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叫做《触龙说赵太后》,估计大家都读过,还曾经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

但是,如果时间往回推 30 年,你会发现这篇文章不叫这个名,而叫做《触詟说赵太后》。

这位说赵太后的人,不叫触龙,而叫触詟。而且不是一本书是这样,所有的书都这么写,就连语文课本里也是触詟。

为什么呢?因为传世本《战国策》里,就是触詟。而且无论什么《战国策》版本,无论是怎么样古老的古籍善本《战国策》,都是触詟。

但是,有问题啊。

因为“詟”这个字,是“惧怕、丧胆”的意思,可不是什么好词。你说这人他爹娘是怎么想的,怎么逗逼到起这么一个名字呢?

清朝著名学者王念孙就进行了一番考证,说:“不对,这个人名字不叫触詟,而是叫触龙。为什么后来变成了詟呢?因为这篇文章的题目本应该是‘触龙言说赵太后’,后人在抄写的过程中,把‘龙’和‘言’两个字靠的太近,再后来抄写的人就给抄成一个字了。应该是触龙。”

王念孙这个考证出来后,大家纷纷鼓掌,说“讲得好,好有道理啊”,但出书的时候就是不改。

为什么?因为王念孙说得虽然非常有道理,但没证据啊。你说是触龙言,不是触詟,可万一他爹真是个逗逼呢?

于是大家照样还是写成“触詟”。

事情一直到了 1973 年,考古人员发掘长沙马王堆汉墓时,出土了大量竹简、帛书。其中有一部和《战国策》同样性质的书,也是写战国时期策士事迹的,后来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在这部书中,有一篇文章和《战国策》中的《触詟说赵太后》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它里面这个人叫做“触龙”,大家看上面《战国策》贴文中有一句“左师触詟愿见”,在出土竹简中这句就写作“左师触龙言愿见”。

自此而后,大家才恍然大悟:哦,原来这货真的叫触龙啊。

所以,从《战国纵横家书》公开后,再出版书的时候,这篇文章就都改成了《触龙说赵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