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锤法、斧法很少?

为什么锤法、斧法很少?

其实自古以来刀法、剑法也不多。

特别是在战场上,刀、剑这类武器的训练,就突出个简单实用。沙场上的征战杀伐,靠的是阵法和纪律。即便要到短兵相接的地步,因为前后左右都是人,也基本没有闪展腾挪的空间。

所以,古代的刀枪剑之类的连发异常简单,就是劈、刺、抹、扫等简单的几招。比如戚继光在《练兵实纪》里就很清楚地记载他是怎样训练用刀的:

第五。校腰刀 
敌专用刀,我兵亦用刀。手力不殊,刀之长短相似,而又顽钝不敌。夫短不接长,自是定论,况我军力不壮于敌,必须比他长了一寸,乃有一寸便益。便砍不着他身上,必须砍着他马头。今除箭手另给腰刀,铳手特给长刀外,凡竖立白旗,是集刀手的旗,各马、步军长短刀手俱集中军听候。每马兵一旗,预备长短棍二根。一根长七尺,一根长三尺五寸。短棍在前,长棍在后,相去二尺。马军各驰马,步军各趋跑向棍来,马军用分鬃箭射长棍三矣,驰上先砍短棍一刀,如马头。次砍长棍顶头一刀,如敌人步军,长刀俱听令。如原习倭刀,进法,向前低头,下砍短棍根一刀,如马腿,转身上砍长棍一刀,如马头。中式者赏,违式者登薄。三次不中者,比较落马及生疏者,通行责治。
第六。校刀棍 
正所以比敌马讨一寸便益之物也,俱用大棍。教师之法,一打一戳,余皆花法也。只专刺马腹、人喉、马眼、人面。听中军竖红高招,刀棍手俱集中军听候,亦照前备二项木棍。听擂鼓,骑马飞驰,向短根戳一下,即戳马眼、马腹也。次将长棍截一下,即戳贼喉、面也。先将锋炭染黑,或以灰刷白,中者为止。务要戳入重,拔出速,不然不得戳第二下也。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各国的刺刀训练术。不管是中国、俄罗斯还是美国、韩国,各国的刺刀训练术走的都是简单实用路线。像中国的刺刀术,一共也才 16 个动作,再笨的人学上一上午也学会了。剩下的就是不断精熟动作,然后训练对敌的胆气。你看战场上的刺刀搏杀,甚至绝大多数时候就是磕开对方的枪然后突刺这一个动作。而如果你去看一些黑社会械斗人的视频,也能看出来,在大规模的械斗里,最有效的动作就是砍和刺(类似戚继光说的一打一戳),根本没有那些来回的套着和格挡。

刀、剑之类的兵器演化出名目繁多的套路,实则是后来武术在民间发展后各门派为宣传自身而编排出来的。抗战时期,出生于沧州的武术名家马凤图曾为西北军编写过白刃战术教材。在其战术教材里,各种千奇百挂的刀术名称,统统被简化为了劈、挂、扫、撩、刺等非常简单的名称,动作也不再花哨,而是力求一两招之内就直奔敌人要害而去。这也能说明真实的实战技法,与套路练习和赛场竞技的不同。

如果这个不太好理解的话,其实可以想一想拳击比赛。在现代拳击比赛中,决胜负的方式有两个。第一个是一方彻底丧失攻击能力,然后对方获胜;第二个则是通过击打有效部位,累积点数而获胜。在战场上,第二种规则是完全不存在的。而即便是第一种规则,在赛场上还有护具,有专业的医生,还可以有中场休息恢复体力,而冷兵器格斗完全没这么多屁事。基本上就是一开始就全力进攻,赶紧把眼前敌人搞死了事(别忘了真实战场上,还有其他敌人)。

至于说斧和锤,其实真实的技法与刀剑并无区别。如前面所说,戚继光练兵,刀、棍要练的就是打(劈)和戳(刺)。而到了斧和锤上,它们的技法也无非就是下砸、横扫、斜劈三招。虽然看着简单,但手眼身法要配合好却并不容易。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斧、锤这类兵器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即在于刀剑往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学会控制锋刃的方向,才能够对敌进行有杀伤,但是斧和锤就无所谓。用力猛砸下去,即便斧刃是偏的,把人的骨头砸断也完全不成问题。

而关于这一点,作为武侠小说作家的金庸,也在《倚天屠龙记》中说出过这个区别:

适才一阵交锋,见识到了元军的威力,才知行军打仗,和单打独斗的比武确是大不相同,千千万万一拥而上,势如潮水,如周芷若这等武功高强之极的人物,在人潮中也是无所施其技。四面八方都是刀枪剑戟,乱砍乱杀,平时所学的甚么见招拆招,内劲外功,全都用不着。

而在小说中,抵抗住了元军进攻的明教五行旗,各自擅长的东西也都很简单。(比如锐金旗是扔斧子、射箭,厚土旗是土工作业,烈火、洪水两旗是喷射各种有毒物质)这虽然只是小说描写,却也暗合了真实战争的一个特点,就是个人的技巧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大,简单有效的攻击远比闪展腾挪来得实在。

刀剑练法的繁多,更多的是如前年所说,因为民间武术的流行,各门派为了强调自己的独特性,而搞出了各种千奇百怪的套路,所以看着很花哨。但如果说我们不看这种传统武术门派的“XX 刀”、“XX 剑”之类的套路,而是去看奥运击剑比赛,那么这种世界顶级的赛事里,核心动作也都是三五天能学完的,剩下的还是要经年累月的不断对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