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哪个瞬间突然喜欢上了某个历史人物?

你在哪个瞬间突然喜欢上了某个历史人物?

知乎用户

有这样一个人。

他生在书香门第,才识通达,有怀济世之志,十八岁中秀才,二十九岁中举,而京试不第。在职十余年,亦颇多善政。可是,大明帝国的盛世江河日下,让他逐渐丧失了大展鸿图的决心。在人生的十分之七,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把他逼回到自己的老家——浙江嘉兴海盐县,隐居读书。

一个深夜,他在灯下意外地发现:

诗圣杜甫穷毕生写下来的诗有一千四百多首,但实际流传下来的却并没有那么完整!

李白才高八斗,但他的诗作更可怜,最惨的说法是只留下了 10%!

以《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张若虚,那时的名声可以算得上大佬了,但留传到明代,谁会相信,仅存两首!

至于孟浩然、王之焕这样的诗人,究竟有多少篇失传,那更别提了。

话说,当时公认最完整的《唐诗纪》,开篇高祖写的一首诗竟然也能漏掉?!

……

由此推算下去,流传下来的唐诗,失传了近一半啊!!

面对如此令人尴尬又心酸的现实,整理书稿的时候,他这样在诗中感叹道:

「传家有集不虚来,墨艳朱明出劫灰。得见衮师洵无匹,慨然公箧为南雷。」

他突发奇想,自己一定要编一部真正的唐诗全集,为了能让老祖宗地下有知,为了不给后世留任何的遗憾。五十多岁仍非垂垂老矣,留给自己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假若是今天——互联网和激光照排技术普及的时代,他完全可以同懂数据库技术的同行合作,搭建一个易于存取的唐诗检索系统;然而,在明代,只有笔墨纸砚和活字印刷。可想而知,这起浩大的工程,究竟有多艰难。

然而,他就这么呕心沥血,胼手胝足,花了十余载来抄录整理和校注唐朝及五代的诗歌。

无数个日日夜夜过去了,到 66 岁,一部鸿篇巨制终于完成。临终之前,他还嘱咐自己的儿子要悉心保存,免遭战乱焚毁,等太平之时,将其公之天下。

这本书,就是当代学术界给予极高评价的《唐音统签》。

不得不说,假如没有他,很有可能就没有今天看到的《全唐诗》,当然也没有现在的孩子们捧在手中的《唐诗三百首》,像某些唐代时口口相传的大诗人,都有可能会被永远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只可惜,正史里没有留下任何一笔关于他的传记,虽然手稿得以保全,他自己的藏书却没这么幸运。

对当今绝大多数的国人来说,比起被他重新发掘出来的李白、杜甫,他自己的名字反倒少有人知。

他叫胡震亨。

大约四百年后的某一天,上高二的我在语文课整理作文素材时,突然看到了他,并记住了他的事迹。

能穷尽毕生精力,只为重拾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的人一定很了不起,而胡震亨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应当与日月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