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8 应评论区提问补充:
(核心观点:对已有的概念,社会变化会引发词频变化)
"麦克风和话筒能不能同时存在?谁会最后存在?"
很多外来词都会和近义的本土词并存,但使用频率会随时间变化。我最近有了一个新的思路——语言是社会经济文化的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变,会影响词汇、词根的兴衰。
①"公交车"和"巴士",前者更具有用途上的指代性,后者的"巴"则词根化,如"中巴"(中型客车,多在县城乡镇穿梭)、"大巴"(多指长途大客车);"巴士"也用于部分公交公司的专名。"大巴"作为长途大客车之含义现在还比较常用,但"中巴"逐渐萎缩在县城乡镇,"巴"这个词根的地位实际上不如从前,间接导致了"巴士"使用率下降。
②"出租车"和"的士",后者曾经词根化得非常厉害,经由香港粤语借入,在内地的城市化过程中十分常用,不仅出现了"打的"这样的动宾短语,也出现了"摩的"(收费载客的摩托车)、"面的"(收费载客的面包车)、"的哥"(出租车男司机)、"的姐"(出租车女司机)这样的合成名词。随着黑车的整治和网约车的流行,"面的"、"摩的"、"打的"越来越少见,"的士"也不如过去常用。
由于"麦克风"多用于电脑远程交互(游戏玩家交流和直播等),而手持式的"话筒"多用于线下会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疫情的影响,我认为短期内,"麦克风"的使用频率有所上升,"话筒"的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一一以下是原回答
(核心观点:词根化)
"电话"取代"德律风"是因为①"德律风"不如"电话"简洁好记,无法从字面直通其义;②近代日本比中国强势,借鉴强者的词汇是常见现象(尽管的真正受到日语影响产生的现代汉语词汇只占 6.5%),"天演"等意译词也被"进化"取代;③在使用"德律风"的年代,还没有哪个字被拆出来单独用于造新词。
为何"麦克风"保留了下来?因为"麦"词根化了。"喊麦""连麦""闭麦""开麦"等新词层出不穷,也不会和"小麦"(农作物)的语境有交集而产生歧义。相比之下,"话筒"虽然能直通其义,但无法缩成单音节造出新的有关"话筒"的词,所以"话筒"相比于"麦克风"的优势并不明显。
有些音译词,"外来"的感觉不强,就是因为词根化了,能与其他语素组合表达更丰富的概念。(有编程经验的小伙伴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当你常用某些函数组合实现更高级的功能,用多了你甚至不会感觉它们是从第三方库调用的。)
"卡"(ka3),源自 card,公交卡、银行卡等各种卡片在现代生活应用广泛。ka3 音太常用,以至于"关卡"、"卡脖子",在普通话里都有很多人意识不到原本读作 qia3。(我认为,用卡对译 card,是因为 qia 音在很多未颚化的方言里本来也读作 ka。)
"粉"(fans→粉丝→粉)、"饭"(fans→日语ファン→饭)在 21 世纪初相继借入汉语,黑粉、脑残粉、饭圈这些词在网上已经很常用。当然,"厨"(XX 厨、双厨狂喜)、"担"(同担拒否,双担)等更晚使用的词汇只用于小圈子交流。原本汉语里的词汇"拥趸"不易造词而渐渐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