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空调的古人住宅,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没有空调的古人住宅,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鞭临天下,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实名反对说古代因为绿色环保所以一点也不热的这种观点。

如果古代就像其他答主所说一点不热,那大诗人苏轼就不会年迈返京,中暑无法医治而亡了。也不会在诗词中经常会有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这种诗句。

古代冰淇淋——酥山

根据竺可桢对于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推论:从仰韶文化到殷墟文化,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摄氏 2 度左右;在那以后,有一系列的上下摆动,范围为 1 至 2 度。

在这种大背景下,古代虽然没有什么热岛效应,但是有这样一个和我们相同的老天爷,加之古人没有风扇空调,若是遇到酷暑天气,热死人是很常见的事。

比如在《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第三卷清代气象记录乾隆八年,高温几乎涉及半个中国,尤其华北地区异常炎热,可以说是超级酷暑。

身在北京城的法国传教士宋君荣,亲笔记录了北京城里的灾难:酷热的北京街头上,常见有人走着路就突然倒毙。仅北京城和城郊,死于炎热的人就有上万之多。

根据古气候研究室专家的研究换算,乾隆 8 年 7 月 20 日至 25 日下午的气温值均高于 40℃。其中以 7 月 25 日的温度值最高,达到了 44.4℃,这一极端高温纪录至今也是比较罕见的。

那么,在这些设备发明之前, 千百年来的古人们,又该怎么熬过炎炎夏日呢?

和现代人一样,古人避暑首先想到改造居室环境,建造一个相当于现代带有制冷设备的空调房度过夏天。这样的房间,古人通通称为夏房,先秦时期的窟室,秦时期的凉房及皇家的凉殿,后来的冰室、凉窖,都属于这个范畴。

在历史记载中,汉代避暑纳凉已成为皇家宫廷、高官显贵夏季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避暑方式也十分奢侈。

比如汉代皇室的清凉殿内有多重降温装置:以石为床,用玉晶盘装冰块,还有大量仆人站在一旁扇扇子。这种扇子也不是我们这种手拿小扇子,而是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器具,它的拨风原理是利用叶轮的旋转形成风源,即在巨轮上安上七个叶片,一人摇动手柄,七个叶轮飞速旋转,空气被搅动起来产生凉风,制冷其效果非常可观。

除了风扇以外,当时的皇帝们还有一个降温神器,就是龙皮。据史书上说,这种东西一取出来四周立即清凉下来,颇有降温之效。

这种龙皮根据后人猜测应该是大蟒蛇的蛇皮。这种蛇皮透气之余还能降温。而且蛇是冷血动物,摸上去也是清凉的。大蟒蛇的皮,面积大,可以做成帘子。把帘子放下,在四周围起来,这种龙皮可以随身携带,也就是说皇帝走到哪儿,哪儿就成了空调房。

到了唐代,皇帝在宫廷中建有专供避暑用的凉殿,殿中安装了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

这种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冷气传导至殿中。同时,还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檐直下,形成人造水帘,激起凉气,可以达到消暑的目标。

根据《唐语林》卷四记载:玄宗起凉殿,时暑毒方甚。上在凉殿,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座内含冻。

可见这种制冷设备利用自然水冷,具有十分强的降温能力。

在宋代帝王的凉殿中,也有这种设备,只不过比唐朝更加豪华,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而且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使冷风带香,芬芳满室,其冷风效果之好,已经堪比现代的空调。

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提到一个皇帝避暑的地方叫翠寒堂,有一次一位大臣进入其中,竟至于三伏中体粟战慄,不可久立,皇上问后方知是室内清凉阴冷所致,赶紧让人送上绫纱披上。

这样的制冷效果,当然也让唐宋高官显贵们趋之若鹜,有的也建立自家避暑设施,虽然比不上宫廷的规模,但也极尽巧妙之思。

其中专供纳凉用的水亭,就是唐代官吏设置的一种避暑建筑。

刘禹锡《刘验马水亭避暑》诗描述了水亭的特色:

千竿竹翠娄如笙红,水阁虚凉玉聋空。珑拍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

这种水亭,利用机械将冷水输送到亭顶的水罐中贮存,然后让水从房檐四周流下,形成雨帘。

而到了明朝,凉殿的设计理念开始从水冷转向地冷。

明朝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记载:

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这里记载的,就是所谓的“地井开孔送凉风”的纳凉方式。

即在厅内或是需要的房间挖一深井,上面用盖子盖妥,盖子上凿孔,夏天便有冷气从下面出来,而冬天则有暖气上来,保证厅堂温度相对稳定。这种土制空调除了可以给房间降温,还可作为地下冰箱,将食品放进井内保鲜、冷藏。

极为环保的降温方式在巧妙利用地理优势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但是要知道的是,上述古代制冷改造和设备主要出现于皇家和显贵家中,对于平民百姓来说自然遥不可及。

但是古人为了降温也会经常动用自己智慧的。

平民的寻求清凉的一种常见方法是在厅室内埋置陶缸,形成陶井,夏天可以将冰块放置其中,用来降温。而这种陶井,更像是不可移动的冷柜。

明清时,江南居民也会普遍采用泛舟入水的方法来消暑。

比如清代苏州水上消夏活动的场面极为壮观。在胥门万年桥桥洞、虎丘以及太湖洞庭西山岛内的消夏湾,形成几处大型的避暑胜地,水中有千舟集结,岸上有万人纳凉。

在此期间人们还开展多项娱乐游戏,又有人清唱斗曲,夜以继日,称为曲局,还有许多说书人赶来凑热闹,吸引了大批听众,成为当时别致的消夏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