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在中国历史上,洛阳和长安各自作为首都的利弊有哪些?

请问在中国历史上,洛阳和长安各自作为首都的利弊有哪些?

今夕何夕

这么说吧,大部分答案的分析只分析了地理上的因素,却忽视了天下与气候大环境的变化。说的有理却又无理。

首先在割据状态下定都,长安的地理环境无疑是要盛于洛阳。无论是秦并六国,楚汉争霸,南北朝乱世的终结,隋末英雄结局,都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占据西中国,最利统一天下。

那么在统一状态下,是怎样的答案。用两汉与隋唐,来讲述当时定都的优劣。

西汉


一、历史状态1.战略

从东周到西汉统一开始休养生息,500 余年的战争,使得战争思维深入人心。周人东出,秦人东出,刘邦自己东出,都证明了关中无与伦比的军事价值。

这一点是洛阳无法相比的。

2.贸易

此时商人阶层、市民阶层贸易仅是初始上升状态,区域人口内部贸易也足矣自给自足,跨区域贸易是较少的,当然也是必然存在的。

比如西汉长安城 36 平方公里,却大部分是宫殿,城内居民区域很小,人们大部分都居住在城外的聚邑与村落中。买东西的话才去城里的市场看看。

东汉洛阳城更是只有 10 平方公里,还没有今天的某些大学面积大,也是同样的城市生活状态。

3.祖产

秦国给关中留下了全国最好的交通道路网,驰道与直道,一如新中国建国初北京连贯东北与华北的铁路交通网。南阳湖北地区、洛阳以东地区、河北地区,汉中巴蜀地区。对于新生的西汉王朝来说,良好的道路条件无疑省去了许多力气。

二、地理状态1.对内控制

中国地大物博,需要通过控制一个强有力的核心区域,从而控制全国。关中相对封闭的状态,又易守难攻,内部肥沃富足。汉时经济上既能自给自足,军事上又能以军力傲视天下。

2.对外战争

华夏长久的内乱,造就了内部的虚弱。刚建立的汉朝并不是匈奴的对手。虽然长安并不是类如北京一般的边城,却也是距离前线相对较近的城市,同样能起到减少边防花费的作用,通过秦直道也能够起到快速抵达前线。

三、西汉总结

两汉时期,贸易初级,区域自给自足,市民阶层较少。

西汉时期,局势紧张,前期着重考虑军事防守,后期也着重军事扩张,军事色彩浓郁;同时关中道路网发达,利于大宗货物运输(比如巴蜀和南阳的铁),西汉中期意外开辟丝路,对外贸易创收,长安都城地位更加 nb。

长安在西汉时期和北京在明朝在军事上是有相同点的;在经济上却大不相同长安控制了西汉王朝的对外贸易,外贸赚钱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同时此时的人口水平区域自给自足是足够的(当时渭河以南绝大部分地区是秦汉上林苑,皇室私产,禁止百姓耕种)。

东汉


一、历史状态1.人口

汉末各路军队进入关中,关中人口骤减,而关东地区人口受损较少,当时的运输条件和建国初期状态,也不可能大规模向关中迁徙人口。洛阳虽然地狭,生产力较低,但周围南阳等地区却是生产力繁盛区域,可以弥补自身财货不足。

2.战略

因为西汉的对外扩张,匈奴被打成了台湾的模样,周边国家一个个被纳入华夏版图,东汉基本不存在被外部大规模入侵的可能,也就不需要找一个军事似明北京的一样的都城来减少开支。

二、地理状态1.对内控制

找一个防御极佳的区域防止内部叛乱,对于任何一个王朝都是有必要的,洛阳无疑也是极好的,洛阳西边的关中地区因为汉末人口骤减因素,也难以诞生威胁洛阳地区的力量。

2.对外贸易

西汉尝到了丝绸之路对外贸易创收的甜头,东汉又怎会放弃,关中衰落,洛阳地区就成了与西方贸易的最佳区域。

隋唐


一、历史状态1.战略

南北朝时期,西魏北周经营关中,到隋时一统天下。隋末李唐里应外合占据关中,从而夺得天下。此时关中的形势可谓极好。

2.人口形势

北魏时期,洛阳经过五胡乱华,人口凋敝。北魏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呢?一是军事战略上洛阳可以作为对南方进攻的前线二是靠近中原腹地,可以更好的汉化。但是此时洛阳没有人口,显然不符合我说的人口因素,但这同样符合北魏的利益。洛阳无人,鲜卑要汉化,于是北魏就带着大半族群来到了洛阳。

为了让鲜卑族人能够像汉人一样定居生活,北魏修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城市,75 平方公里的北魏洛阳城,并且通过里坊来管理族人。此时相比两汉,人口结构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市民阶层的壮大。两汉时期,人都住在城外,大部分都是种地的。北魏时期,带来的鲜卑族人又不种地,这些人全都住在城市里,成为了市民。

3.交通运输

市民阶层的快速壮大,降低了地区生产力,带动了需求,之前的区域自给自足的生产力已经不能满足自身需求。此时需要更加高效运输手段,同时由于气候的变化,隋唐时期天气炎热,降雨量充沛,隋唐大运河应运而生。

4.对外贸易

一条丝绸之路,长安掌握了唐朝的 90%的进出口贸易。

二、长安与洛阳

唐朝时期,形势的变化,使这一对的关系太过复杂,军事就不说了,其他答主的都能看到。

1.对外贸易

长安掌握了唐帝国 90%的进出口贸易,是唐朝经贸最发达的城市。

西域的商人向东来到长安,中国的商人向西来到长安,在长安的西市,进行着进出口贸易。由于是陆路运输,贸易的都是高附加值或者稀缺商品。

长安在唐朝的经贸地位,其实就像广州在清朝时期一样,作为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清朝每年上千万的进出口贸易都是在广州产生。

长安同样如此,有些人问,丝绸之路也可以去洛阳贸易啊,试想一下,从长安到洛阳又得十几天的路程,人吃骆驼嚼的,在长安能买到他们又为啥去洛阳?当然肯定会有人去,比如在长安竞争力低的商人,皇帝在洛阳时各国使节也会去洛阳,但这些与去长安的商人相比又有多少?

所以,长安是唐朝经贸最兴盛发达的城市。

2.人口

天宝元年时,京兆府(长安)地区人口 196 万,整个关中地区 300 多万人口,相比西汉时关中人口,增加了近 100 万。

河南府(洛阳)地区人口 118 万,相比于东汉仅增加了十几万。还是有武则天迁徙几十万人充实洛阳的情况下。

洛阳作为隋唐东都,在大运河中心,在很多网友的想象里觉得比长安都繁华,但为什么人口这么并没有增加多少呢?

因为水灾,隋唐时期,北半球进入温期,降雨丰沛。而设计隋唐洛阳城的宇文恺显然不理解这些,于是,横跨一条隔几年就泛滥的洛河的洛阳城,在唐朝被淹了数次,跨河的天津桥被在安史之乱前被洛水冲坏冲毁了五次。

一年两涝,连年涝,一年连下 100 多天的雨,开元盛世,至少十年洛阳都在大涝。人口会多吗?会有人想住这里吗?

3.交通运输

汉朝时,关中被称为天府之国,地区生产力高。但隋唐时,300 多万人口中有 100 万是不事农业生产的市民,显然是养不起,一旦有干旱,本地生产力降低,就会造成饥荒。

洛阳呢,一直以来就是靠外部供给。

所以人口的增加,和市民人口结构的改变,迫使需要大运河来运输生活必需品。同时期北半球又进入了暖期,降水丰厚,便利大运河的维持。雨水既给洛阳带来了交通运输的便利,也给洛阳带来了连年水灾。

隋文帝开凿广通渠,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但是因为三门峡一段,导致货物需要在三门峡地区上岸,走一段陆路,才能再走水运运往长安。这就导致运输效率低下,一旦关中干旱,关中就要有饥荒。

所以隋唐皇帝关中有饥荒就会去洛阳,洛阳被水淹了,就回长安。到了唐玄宗时期,在三门峡段开凿新河,船只可以通过运河直达关中,同时关中推行平氽法,粮食产量大增,《旧唐书》记载:自此关中粮食溢羡。

于是皇帝自此便不再去洛阳。唐玄宗自然得意啊,在他的治理下,长安掌握对外贸易经济兴盛;四塞之固,大唐天下无敌;关中唯一的老大难粮食问题也彻底解决了。他天天生活在这能不得意吗?得意过头了,便是安史之乱。

总结


形势是变化的,优劣也是变化的。我的观点就是:

第一,军事战略。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一如秦汉隋唐长安,北魏洛阳,明朝北京。

第二,人口。没有人,什么都干不了。

比如东汉时期关中地区人少,建都洛阳。

第三,经贸。经济是多种方面的,本地生产力,对外贸易,必需品供给能力。

关中和北京,本地生产力还不错,必需品供给也都通过大运河来实现。对外贸易,北京没有,唐朝掌握在关中。

洛阳本地生产力低下,东汉时期掌握对外贸易,必需品供给东汉的时候陆地运输没问题,唐朝时期雨多挖运河也解决了,唐末不下雨,洛阳段运河便堵塞了。

北京和南京的关系,非常明显,北京搞军政,南京搞生产和贸易。

长安和洛阳的关系是真复杂。

西汉时,长安军政经济都在自己手里。东汉时洛阳军政经济也都在自己手里,长安是名义上的故都,毕竟名义上是后汉。

隋唐时,隋唐皇帝两头跑,这种现象其实就是内部变化太快,没有应对经验导致的。

军事上,隋唐皇帝都是关中人,据关中而且拥天下。而且,关中地区开国时都在地理边缘,作用类似明朝北京,可打着打着长安就成地理中心了。

贸易上,长安像清朝的广州,一手控制外贸。

运输上,洛阳像明朝的通州,给北京转运粮食。

政治上,皇帝在哪,哪就有政治。起初皇帝去洛阳,是为了更好的控制运河,供给关中,躲避干旱。后来武则天掌权,则是为了避免与关中贵族的纠纷的升级。再后来玄宗解决了关中粮食问题,就不再去洛阳了。

长安衰落,洛阳也衰落,背后其实也是气候的变化。唐末小冰期,运河堵塞了,洛阳本来发展上限就低,没有运河,更别想做都城了。北宋时期,军事战略、经贸都是运河,控制运河。当汴河堵塞后,开封也不行了。之后便是海贸的时代了,中西部就更别想了。

近代,在 1932 年的会议上,洛阳陪都提案和西京陪都提案,最终西京陪都提案通过,西安成为了直辖市,进入了发展快车道,而直到建国,洛阳还只是个县。

战时重庆成为临时首都。一切还是上面是的几点。军事上关中安全,抗战时期日军想从山西攻进陕西,还真就打不过去;重庆更安,而且西安北边就是红军。二是后方搞生产,战争时铁路运输没有重庆的水路运输稳固。

洛阳地狭,全国一片饿的情况下谁能供给谁?防御在近代也不行,豫湘桂战役中豫西会战,36 天丢 37 城豫西沦陷,创造中国时间最快失败记录的会战。经贸上开封和郑州当时是省辖市,洛阳还是县。

建国时为什么北京是首都?首要就是安全,南方在台湾的轰炸范围内,海防又薄弱,但北京有渤海湾内海守护。人口上北京上海几个都差不多,坐拥华北平原,连接东北重工业基地,本地生产力高。交通运输上当时铁路集中在东北和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