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当年为什么拒绝工业化?

清政府当年为什么拒绝工业化?

1000米恐惧症,我养了一只猫,给它起名叫“狗”,于是我就有了一只猫和一条狗。

不要把工业化想的那么简单,二战后世界上先后成立了 100 多个国家,其中真正意义上实现工业化崛起的只有新中国一个。

现在世界上有相对完善工业体系的国家里面,绝大多数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但中国占据其中之一。

举个例子,印度 1949 年钢产量是中国的 9 倍左右,但之后 30 年里,中国每年钢产量增长率几乎都是印度的 10 倍甚至更多。

到 1978 年,中国钢产量已经超过 3000 万吨,而印度还不到 1000 万。

大家都知道工业化好,工业化重要,但除了新中国谁都搞不动。

为啥?工业化要烧钱,烧大量的钱。

工业化的过程是一个资本不断增密的过程,不烧钱基本不可能发展起来。

在近现代,发展工业必须优先发展军重工业,因为你不知道啥时候会打仗、打多久,军重工业起不来其他搞得再好也可能一夜凉凉。

发展工业必须搞基建,最起码要修铁路。比如在北京附近建了炼铁厂,没有铁路怎么运过来山西的煤?怎么把炼好的铁运到全国各地?

大力发展工业是需要大量工业人口的,这就要求必须提高粮食产量,怎么提?早期的农业就是搞水利,修水库挖水渠,这又是需要大量的投入。

这三条都是发展工业的基础,投入极大,而且短期不产生回报

更别说还要搞配套的教育、医疗体系等等来保障劳动力质量,要有公平合理的制度保证劳动积极性等等。

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出去抢劫获取财富,来加速工业化。但大清以及二战后一大堆发展中国家能去抢谁?不被抢就谢天谢地了。

就算上面一堆问题能解决,你还得保证跟列强关系不太差,至少能从人家那里买到最基本的技术和生产线,不然闭门造车不知道要造到何年何月。

最关键的是跟列强的关系要拿好一个度,既不能被封锁,更不能成为列强的附庸。如果非要在两者之间选一个,那还是被封锁的代价小一点。

还记得前些年人人羡慕的亚洲四小龙了吗?现在还有人提“四小龙”吗?

它们的发展是靠欧美发达国家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资产,前期确实发展很快,也不用自己投入。

但那些东西都不是你的,有一天你们这劳动力涨价了,资本还会转移到更便宜的地方。

而且接受了人家的资产就要当了人家的金融附属国,华尔街出变故他们也要跟着海啸。

二战之后的国家,基本不可能完成独立自主的工业化,再早一点的清政府更不可能。

鸦片战争后就开始被迫接受输入鸦片外加消化列强廉价的工业品,对外贸易长期逆差。

国内大地主、封建官僚侵占大量土地,农民起义不断,大量财政用于镇压农民起义。

还有给老佛爷修园子的、养皇亲国戚的、养八旗子弟的、养宫女太监的、孝敬李中堂的、各级官僚贪赃枉法的。

各方既得利益者一一角逐下来,能挤点银子买战舰就不错了,可以投到工业化里面的真没几个钱。

而且晚清就算是勉强建起来的一点工厂,工人劳动积极性也调动不起来。都是给官老爷干活,打跑了洋人自己还是奴隶。就像现在 996 压迫的这么狠,大家还不是在想怎么摸鱼?

更别说晚清还有大量赔款外流。

光是《辛丑条约》就要赔 9.8 亿两白银,从 1902 年开始,清政府每年光是赔款和外债支出就有 4000 多万两,已经相当于康乾盛世每年的财政总收入了。

工业化是一个极为艰难的过程,尤其是做到中国现在这样,进可向外输出,退可自给自足的独立自主的工业。

所以说新中国成立 30 年就能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世界第六大工业国,由东亚病夫成为世界第三大军事强国,是那一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天斗地创造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