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经济学诺贝尔奖预测不了金融危机?

为什么经济学诺贝尔奖预测不了金融危机?

吴乐旻,经济学博士、《富种起源》作者

离 08 年金融危机爆发还有几个月的时候,我正在 Berkeley 读经济学博士一年级。系里给博一新生开设了一门小课,趁中午吃饭时间介绍各领域的研究内容。那天轮到行为经济学领域(可能是宏观领域,我记不清了),来了三个老师,01 年的诺奖得主 George Akerlof 以及 Stephano, Ulrike 夫妇。Akerlof 在介绍中说到,他认为美国即将发生一场严重程度仅次于大萧条的经济危机。Ulrike 马上半开玩笑地问: 这是你的看法,还是你老婆的看法?Akerlof 的妻子是 Janet Yellen,当时的旧金山联储主席,后来的美联储主席和财政部长。Akerlof 说这是他自己的看法。

几个月后,金融危机爆发,回想此事,有一种「当时只道是寻常」的震颤。而且,就在贝尔斯登崩溃、危机爆发的次日,恰逢 Akerlof 的宏观课。他更改了讲课内容,给我们介绍了这次危机的原因。那是我第一次听说次级债问题的来龙去脉。Akerlof 当时的说法和事后人们公认的总结是完全一致的。所以,Akerlof 几个月前的判断并不是出于「月盈则亏,久涨必跌」这种囫囵思维,而是基于对底层现状和机制事先的了解——次级债中隐藏的即将被房价下跌引爆的违约风险,以及这一风险的放大机制。

这么多年来,几乎所有书籍和文章都说经济学家没能预见到 08 年的大崩盘,英国女王这么说,经济学家们自己也这么说。但根据我有限的观察样本,要说经济学家或经济学诺奖得主都没有预测到金融危机,是不准确的。当然,Akerlof 也许是个非典型的经济学家。他身上透着一种特别的谦卑和诚恳,不是对人,更是对世界的谦卑和诚恳。直来直去,却让与谈者如沐春风。

今天,可能不再有其它公开的文字记录过 Akerlof 当年的预测。以 Akerlof 的为人,也不可能事后去炫耀自己的先见之明。

有些暗流涌动的大事,知情者出于谦卑或身份的敏感并没有公开地说。而公开激辩者,甚至拿着真金白银豪赌的人,却未谙事情的真相,有时臆断世事为不可知。这段逸闻,若不留此存照,大概也会在历史中湮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