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王东迁,宗周老百姓留给了秦国,后来秦国人被视为夷狄,曾经是文明中心宗周的遗民百姓怎么看待这件事?

平王东迁,宗周老百姓留给了秦国,后来秦国人被视为夷狄,曾经是文明中心宗周的遗民百姓怎么看待这件事?

从考古学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

首先,在西周晚期的考古学证据证明西周受到的打击是非常严重的。

解放以来,在丰镐地区、宝鸡、扶风等西周王畿核心地区发现大量青铜器窖藏,与过去在墓葬中发现的规整青铜器窖藏不同,这些青铜器窖藏既不成套,也没有明显的摆放规律, 还有多代青铜器掩埋于一坑的现象。

我们知道,西周时期青铜礼器大多用于祭祀祖先,是周人宗庙中最为宝贵的器物,要遗弃这些青铜礼器,必然是连宗庙都已经无法保护了的。这说明这些青铜窖藏是被匆忙掩埋的,器主将贵重但是搬运困难的大型青铜礼器掩埋在黄土之中,匆忙离开,显然是面临了巨大的危机。

另一个例子是西汉时期,汉武帝在长安郊外挖掘皇家池苑——昆明湖,结果挖出了厚厚的黑土,问东方朔这是怎么回事,东方朔答不上来,后来有胡人说这是烧焦的木炭。在近年来的发掘中,我们也知道了西汉的昆明湖是打破了西周镐京的地层的。

也就是说,赫赫宗周所在的镐京在西周末年的动荡中是被付之一炬了的,到西汉时期,人们已经忘记了镐京准确的地点。

在戎人的逼迫和王室的分裂双重打击下,周平王迁都成周,关中沦陷于戎人大潮之中。在春秋时期,秦人由甘肃礼县迁入关中,历经数代才站稳脚跟,开始扩大;

平王東遷,止于成周,秦仲焉東居周地,以守周之墳墓,秦以始大。——清华简·系年

在这段时间里,西周原王畿区域的考古学面貌为之大变,由过去整齐划一的西周风格转变为三股文化势力的融合:

1.出现大量具有戎人风格的器物,如铜鍑、短剑、带有动物纹饰风格的器物;出现大量此前属于戎人传统的屈肢葬葬式。这显示关中区域突然出现大量戎人。

2.早已淡出的商式传统大量出现,主要表现在商式陶器如侈口深腹瘪裆绳纹鬲等商式风格浓郁的陶器、腰坑殉狗等商式葬俗、突然增加的墓葬殉人。而这些商式传统的来源并非东方,而是周地以西的甘肃礼县一代,没错,这些就是秦人的传统:

成【13】王屎(纂?纘?)伐商邑,殺[宀录]子耿,飛廉東逃于商蓋氏,成王伐商蓋,殺飛廉,西遷商【14】蓋之民于朱圉,以御奴虘之戎,是秦之先——清华简·系年

这些就是在从东方西迁之后,秦人遗留的殷商古风。

3.另一方面,西周式传统仍然存在,周式陶器依然出土较多。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时期,春秋各国的青铜器都出现了纹样、式样上的变化,新的青铜器纹样和组合在东部诸国出现,而秦地的青铜器风格则显得尤为另类——呈现出古朴、庄重的西周风格,在各国中变化速度是最慢的;同时,秦地金文铭文字形也保持着西周的传统

春秋早期 - 秦公簋

这样的考古学面貌为我们还原了一个西周末年到春秋中期的周王朝旧王畿的面貌:

戎人入侵,摧陵故国。周人的天子远遁,未及逃跑或是留恋故土的周人平民仍然在戎人潮水中顽强抵抗着。带着殷商特点的秦人由甘肃礼县东迁至西周故土,驱逐戎人,成为西周遗民的保护者,遗留下来的西周工匠和官吏开始服务于秦人建立的新国,最终,三股势力在秦穆公之后基本完成了融合,一个崭新的秦文化在西周的废墟上建立起来。
至于怎么看待这件事情嘛,青铜器、铭文等证据表目大量周人服务于秦国宫廷,显然这样的合作还是比较和谐的,我倒是对秦武王在成周耀武扬威的时候秦军中的周人是什么样的心情挺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