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字「旧」是怎么来的?

简化字「旧」是怎么来的?

趙瑾昀,楚有頑石,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谢谢邀请。

「旧」来自「臼」的俗写。

故而

  • 「兒」可以作「児」
  • 「陷」可以作「陥」
  • 「焰」可以作「焔」(还有一个继续讹变的「㷔」)
  • 「稻」可以作「稲」
  • 「滔」可以作「㴞」
  • 「舂」可以作「㫪」

以上的例子举的只是 Unicode 基本多文种平面(BMP)范围内的。事实上任何一个带「臼」部件的汉字都存在一个作「旧」的俗写。我平常做速记时也习惯把「臼」写成「旧」。

在我大唐的正字书《干禄字書》中,「臼」和「旧」就被列为一组需要辨析的正俗字,云:「旧臼:竝上俗下正,諸字從『臼』者竝準此。」

这几组字中,日本选用了「児」、「陥」、「稲」充当新字体。其实沿用的正是继承自唐宋的俗字。(日本新字体的来历普遍比大陆简化字悠久,很多其实都是唐宋时代的俗写。)

我们再回来说「舊(旧)」字。

据《说文解字》,「舊」字的字形构意是指猫头鹰,从「雈」,「臼」声。这个意义的「舊」有个或体作「鵂」。在《说文解字》成书的汉代,「臼」、「舊」同音,故而「臼」被视为声旁。

其实在上古韵部中「臼」属幽部,「舊」属之部,两者并不谐声。

「舊」中的「臼」在甲骨文中作「凵」,西周金文改为从「臼」,指窠臼一类的东西,在「舊」中参与表意,表示猫头鹰的巢穴:

但是啊,早在殷商甲骨文中,这个本来表示猫头鹰的「舊」字就已经借用来表示同音的新旧之「旧」这个词汇。

表示新旧之「旧」的汉语词一直没有本字(比较抽象,很难造字),所以从殷商到现在,新旧之「旧」一直鸠占鹊巢,占据了猫头鹰「舊」字的位置。以至于後来很多人都已经不知道「舊」字原本的用法应该是指猫头鹰。

大约到了元代,有些人灵机一动:「既然这个『舊』在表示新旧之『旧』的含义上,只是单纯的同音假借,字形上毫无关系。那么我们直接取『舊』的声旁『臼』来表示新旧之『旧』不就可以了?」

但是因为「臼」字在当时仍然有作用,需要表示舂米的器具(这也是「臼」字的本义),所以人们最终选用了「臼」的俗体「旧」来表示汉语词新旧之「旧」。

从文字学的角度看,这种做法首先废除掉字形复杂的「舊」,让「舊」的记词职能转移到同音的「臼(旧)」上面来,接着利用「异体字分工」达到「缩减单个汉字职能」的目的。最终使得汉字—汉语体系尽量回归到「一字一词」的局面。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得汉语书面语的表达更精准,不容易因同音字问题产生歧义。

历史上的「史—事—吏」、「無—舞」、「享—亨」、「猶—猷」、「烏—於」、「糸—幺」、「讐—售」、「句—勾」、「邪—耶」、「箸—著—着」、「沈—沉」、「準—准」等字的分工、职能缩减的过程也大致类似。

而「舊→臼→旧」职能的转移,与「歬→前→翦→剪」也很类似。(并且最终都废弃了第一个字的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旧」和「舊」在字形上没有必然关系,彼此之间不是什么简繁字。他们只是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记录了同一词汇,才被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