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幻小说中用消耗品灵石做流通货币,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是否可行?

玄幻小说中用消耗品灵石做流通货币,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是否可行?

久远的灯火

玄幻小说里的灵石,表现其实非常接近于现实世界中的粮食。有些读者觉得灵石不合适,其实问题不在于灵石本身,而在于作者使用的量词。

粮食作为货币,虽然有大额支付中难以运输的问题,但粮食确实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是当得了货币的。实际上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粮食都算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货币。

灵石是消耗品,粮食在人类世界就不是消耗品了?灵石有纯度、品质问题,粮食也是分级别的,而且还分大米、白面、小米、高粱、豆子等等很多品类。灵石会被修为高深的人或阵法人为制造,人类社会中存在专门负责粮食生产的职业——农民,农民和耕地遍布全国,不比“高深的人或阵法人为制造”还常见?

粮食岂不是比灵石还没资格当货币?但粮食在漫长的历史中依然作为广为接受的货币,因为粮食是满足两个作为货币的重要条件的:一是人们均认可其价值,二是易于分割。

新中国成立之前,TG 各个根据地发行的货币其实都是以各种物资做为担保的,其中一个重要的选择就是当地的主粮。当地百姓接受这种货币,其实原因就是这些钱可以被认为是某大粮行的“粮筹”或者“无记名提货单”。

这种交易的状态类似于你我在一笔生意中谈妥,我需支付“一百五十斤中等白米”。在支付上,一种情况是我背一百五十斤中等白米过来支付。另一种情况是我没有背一百五十斤中等白米,而是给了你一根某信誉很好的大粮店的“一百五十斤中等白米”的粮筹。你可以凭此粮筹到该粮店处提取一百五十斤中等白米。在粮店信誉经过考验被人们认可后(不论是时间还是别的什么风浪),同时粮筹上还有足够的防伪技术,其实人们是不会把所有的粮筹都换成粮食的,这时候这家粮店的粮筹就有了类似于货币的功能,当然这种货币功能仅限于这家粮店能覆盖的地区。

建国之后的供给制中,这种粮筹有另一个人们更熟悉的名字叫“粮票”。

玄幻小说中,灵石作为货币,状态就类似于前文所述用一百五十斤中等白米付款的样子。

量词的问题就在这里了,一“枚”灵石、一“粒”灵石、一“袋”灵石、一“箱”灵石这样的量词可以用于描述人物动作,却不适合报价。“张三掏出三枚灵石用于交换李四的 xxxx,李四接过灵石仔细看了看后收了起来”这是符合逻辑的,“张三说自己做的这个小玩意儿价值 5 枚灵石”这是不符合逻辑的,因为灵石是不可能有统一的大小的,结果就是剧中人物在做报价这个行为,却没报清楚开价。

粮食也是这样,报价可以是“一百五十斤中等白米”,却不能是“三袋粮食”,因为袋子的大小不明确,粮食品类也不明确。

即便换成金银也一样,大侠掏出一锭银子付饭钱,甭管是不是给多了,行为逻辑是通顺的。某人说自己的东西报价一锭银子,那这个一锭银子,是一两的锭子还是五十两的锭子呢?其实是没说清楚的。晚清民国时期,会说“这个瓶子值一根小黄鱼”、“这批东西卖你 5 根大黄鱼”,这些话其实是有历史背景的,“小黄鱼”是一两的金条,“大黄鱼”是十两的金条,这算是晚清民国约定俗成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