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为什么不让司马衷「意外死亡」,这样不就可以顺位给其他儿子了吗?

司马炎为什么不让司马衷「意外死亡」,这样不就可以顺位给其他儿子了吗?

丧心病狂刘老湿,会讲点儿故事,略懂点儿历史,稍有点儿意思。

提问让我大受震撼,用这张图说明一下我的心情:

无论在哪个朝代,肉体消灭继承人的方式都是非常极端的。不要看了某些人的错误示范就以为一天弄死仨儿子是常态,这玩意真不是。

另外简单讲讲司马炎立储的问题,要知道很多事情是一步错、步步错,最后阴差阳错出的事。首先司马衷是纯傻子,从小一眼就能看出来脑子有问题的那种吗?

很遗憾,并不是。

现代医学将智力缺陷人群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愚笨、愚鲁、痴愚和白痴,一些史学家们认为从表现来看,司马衷的智商虽然显然不到 70,但也肯定不是白痴,应该在愚笨到愚鲁这个等级附近。而现代医学认为这类人群具有的典型特征是:

“学龄前期只是走路、说话等发育可能较晚,一般语言能力发育较好,应付日常生活交谈能力还可以,因此在与其短时间的接触中不易觉察。通过学习,对阅读、背诵无多大困难,但其思维活动水平不高,在抽象思维,有创造性要求的活动能力差,对作文感到吃力。在普通学校中学习时常不及格或留级,一般在入学后因学习困难才被确诊。日常生活可以自理并能学会一技之长,在他人照顾下从事熟练技能劳动,大部分能从事较简单劳动。”

司马衷九岁被立为太子,此时他智力发育迟缓的问题还没有彻底暴露出来,所以司马炎这些人顶天也就是觉得太子“质朴”一些,不可能因为这种事情就把太子拿下。想要真的看出太子有问题,起码要到十四五岁——但是这就涉及到了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司马炎这么着急立太子?

原因很简单,司马家是篡位上来的,执政合法性严重不足。而且司马炎本身继位的过程就不顺利,因为他爹是想把位子传给齐王司马攸的。因为司马懿老贼的几个儿子里只有司马师和司马昭能支棱起来,但是司马师没儿子,所以就让司马昭把一个儿子过继给了司马师——这个儿子就是司马攸。

正常来说,这个组合其实不错:长子无嗣,司马攸乃是司马昭亲儿子,日后继承大统司马昭必然也不会起二心,没奈何司马师死得早,死的时候连封王这事都没办完,所以一个十分尴尬的情况就出现了:司马攸是个非常非常不错的孩子,但现在司马一族的顶梁柱变成司马昭那一支了,而司马师是因为平叛累(xia)死的,于情于理司马攸都必须把司马师这一支给撑起来。

显然,此时让谁继位,不仅是一个复杂的伦理问题,更是一个十分棘手的利益分配问题。司马昭本人是想让司马攸继位的,但是他的儿子们此时怎么想?他们能眼睁睁地看着司马攸上位吗?

答案是否定的

初,文帝未定嗣,而属意舞阳侯攸。武帝惧不得立,问秀曰:“人有相否?”因以奇表示之。秀后言于文帝曰:“中抚军人望既茂,天表如此,固非人臣之相也。”由是世子乃定。武帝既即王位,拜尚书令、右光禄大夫,与御史大夫王沈、卫将军贾充俱开府,加给事中。[1]

这是非常残酷的政治斗争,司马攸太出色了,而且他一开始就是被当成继承人来培养的,司马攸号称“才望出武帝之右,宣帝每器之”,跟着司马师一起出征王凌,显然是要积累军中威望的。他唯一的问题就是太年轻了——正元二年司马师死的时候他才十岁,而司马炎是太熙元年五十五岁死的,按照死时年月反推司马师死的时候他已经基本成年了。

所以司马昭一提到要让司马攸继位这事,就会遇到各种奇妙的阻力,群臣这边最有力的一个说辞,就是“立长不立贤”:

初,文帝以景帝恢赞王业,方传位于舞阳侯攸。充称武帝宽仁,且又居长,有人君之德,宜奉社稷。及文帝寝疾,武帝请问后事。文帝曰:“知汝者贾公闾也。[2]

现在有意思的来了:你司马家一家子乱臣贼子,篡位之后只能“以孝治天下”,而且你司马炎也是靠立嫡立长这条才能继位的,这是你执政合法性的根基所在,现在你做了皇帝,要开始立贤立能了吗?

那旁边可有一个现成的齐王司马攸等着呐!

这就是为什么司马炎急着立太子的主要原因,他得把司马攸的路给堵死。而且咱们再强调一下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司马衷只有九岁,所以在当时大家可能也只是觉得这个孩子发育慢一些而已,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一般愚鲁人群至多在小学毕业后就必须接受特殊教育,否则他们就完全无法跟上正常教学活动,古人没有代数这种玩意,不过无论怎么说,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候司马衷的智力缺陷问题已经是不可能再被掩盖的了。

但是。

这世上的事就是这么巧,14 岁的时候,司马衷娶媳妇了。

而且他娶的还不是别人,正是司马氏反革命集团的骨干贾充的女儿,贾南风。

贾充曾亲自指挥了弄死大魏末代皇帝曹髦的战斗,而且咱们前面说了,在司马炎上位的过程中贾充是出过大力的。大概在司马衷 13 岁左右,朝中爆发过一次激烈的权力斗争,当时有人试图把贾充给挤出去:

侍中任恺、中书令庾纯等刚直守正,咸共疾之。又以充女为齐王妃,惧后益盛。及氐羌反叛,时帝深以为虑,恺因进说,请充镇关中。[3]

注意这个“以充女为齐王妃,惧后益盛”——贾充他是齐王司马攸的老丈人,而司马攸当年就是最有力的皇位竞争者,甚至没有之一。考虑到贾充过硬的人品,你让司马炎怎么想呢?

万一日后有变,贾充再嚷嚷一句“齐王畜养汝等,正为今日”,咋办?

但是贾充再狗,毕竟是你司马炎的狗,所以还没法卸磨杀驴。因此司马炎最后准备把贾充外调,但是贾充过人的智慧此时再次上线了:你不就是担心我会帮着齐王抢你儿子的位置吗?

那我也给你儿子做老丈人不就完事了!

贾充的媳妇在这件事里出力巨大,她走的是皇后杨艳的路子,直接砸钱让皇后帮着说话。最后皇后吹了好久的枕头风,终于让司马炎点头同意了这桩婚事,而贾充也就留了下来。所以在大婚之后,太子司马衷的身上至少绑定了两股势力:皇后的杨氏一族和太子妃的贾氏一族。而也就是在大婚之后,太子智力缺陷的问题开始加速暴露了,晋武帝开始动了换太子的念头。

帝以皇太子不堪奉大统,密以语后。后日:“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4]
时帝素知太子暗弱,恐后乱国,遣勖及和峤往观之。[5]

杨皇后是泰始十年没的,所以晋武帝“密以语后”的行为应该发生在泰始八年到十年之间,这也正好是司马衷智商问题加速暴露的时期。然而杨皇后最后用“立嫡以长不以贤”给怼了回去。这话的杀伤力实在过于巨大,直接涉及到了司马炎自己上位的合法性——因为假如是要选贤的话,那么当初这个皇帝的位子估计就轮不到他,而是要让司马攸来坐了。

在某一个阶段里,司马炎是正儿八经考虑过换太子这事的,问题是留给他的时间窗口太短了:从智力问题加速暴露到太子大婚一共也没留下多少时间,司马衷结婚之后换太子就不是换个儿子的事了,而是要把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换掉。所以司马炎后来几次试探司马衷,但是都被贾南风这一系的人给化解掉了:

帝之为太子也,朝廷咸知不堪政事,武帝亦疑焉。尝悉召东宫官属,使以尚书事令太子决之,帝不能对。贾妃遣左右代对,多引古义。给事张泓曰:“太子不学,陛下所知,今宜以事断,不可引书。”妃从之。泓乃具草,令帝书之。武帝览而大悦,太子遂安。[6]

看到了吗?不仅有人代为做题,竟然还有人能“量身定做”,根据这傻子的状态捏造一个“质朴但不是绝对缺心眼”的形象给司马炎做戏。那么这种情况下你让太子“意外死亡”,你想怎么搞死他?

要知道,东宫那可不是就太子跟太子妃俩人,而是一堆大小属吏还有宿卫的。你“悉召东宫官属”之后出题考太子都会被人忽悠,那你想杀太子焉知贾充就不会再给你整点什么活??

然后更巧的事情来了!

咸宁二年,洛阳大疫,司马炎中招了。

这次瘟疫横行,死人无数,正壮年的司马炎差点一命呜呼,在小半年的时间里无法理事,贾充和齐王司马攸等几个人在关键时刻构成了西晋的权力核心。然后大家觉得司马炎估计是不行了,就有人嘴贱,问了一下贾充,眼下司马炎要挂,让谁继位?

对贾充来说,谁上位都一样啊!都是自己女婿嘛!让傻子干也是干,让齐王来干也是干,大家普遍认为那就不如让齐王来干。

会帝寝疾,充及齐王攸、荀勖参医药。及疾愈,赐绢各五百匹。初,帝疾笃,朝廷属意于攸。河南尹夏侯和谓充曰:「卿二女婿,亲疏等耳,立人当立德。」充不答。[7]

结果司马炎挺过来了,挺过来之后垂死病中惊坐起——扶朕起来!朕还能接着干!然后他果断把贾充的兵权给夺了,又开始打压齐王司马攸。到这个时候,他可能提出“立贤不立长”么?

根本不可能嘛,要是提出了立贤不立长,那下一任皇帝就指不定是不是自己儿子了。

直到太康四年,齐王司马攸终于被司马炎给挤兑死了,而贾充前两年也死了,太子司马衷缺心眼这事眼下也是人尽皆知了,可另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又发生了。

那就是司马炎这儿子虽然不太行,但是孙子可挺行。太子司马衷有个儿子,叫司马遹,据说从小就聪慧过人,长在司马炎身边。而且这个孙子的来路吧,还挺有意思……

惠帝在东宫,将纳妃。武帝虑太子尚幼,未知帷房之事,乃遣往东宫侍寝,由是得幸有身。贾后妒忌之,玖求还西宫,遂生愍怀太子,年三四岁,惠帝不知也。入朝,见愍怀与诸皇子共戏,执其手,武帝曰:“是汝儿也。”

嗯,爹把自己的才人派过去给儿子进行性教育,然后怀孕了,被太子妃撵了回来,在爹这把孙子给生了出来。我们不做恶意揣测但是……

咳咳。

反正这个孙子是聪明伶俐,从小就招司马炎喜欢。假如按照晋书所载,司马遹是在泰始八年前后被生出来的话,那么到了太康四年这孩子就应该是在 10 岁左右,再过两年这孩子也能成家了……

所以这事就很尴尬。你换太子吧,必然要向已经成型的太子妃势力开刀,而且还牵扯到了自己当年上位的基本原则。不换的话,搏一搏,孙子那边还能翻身,那你会怎么选呢?

司马炎最后的选择是在太康十年重新调整了权力架构,大封诸王,然后把自己这个孙子封为广陵王——当时盛传这个地方有天子气。外边诸王拱绕,里边孙子封王,自己这个儿子虽然傻了一点,但是看起来还没傻透腔,处理一点简单的政务还是 OK 的,所以自己再给他选个靠谱的大臣辅佐一下,看上去还是挺稳的嘛……

然后就八王之乱了(摊手

如何理清八王之乱的历史